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 第一部分 情境教学的类型 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 (一)实体情境 实体情境即以物体原型为主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所见的山川田野,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也是实体情境。实体情境因其本身的具体化,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凭借实体情境,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二)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实体创设情境具体而真实,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局限性,客观上不可能具备那么多的实体;主观上亦不需要事事物物以实体出现。模拟情境,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如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都是属模拟情境。因为是模拟,就和实体相似。儿童进入模拟情境就可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使情境丰富而逼真。同时,由于模拟情境,只需相似而已,在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画一个萝卜点上三笔作眼睛、嘴巴,就表示是 “ 萝卜娃娃 ” ;很有节奏地哼唱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让学生通过歌曲的节奏、旋律的感受,可想象游击队员英勇善战,出没在深山阔水之间,有力地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从而理解游击队员是 “ 神枪手 ” 、 “ 飞行军 ” 等诗句和意境。由学生担当角色,进行表演,也属模拟情境。利用孩子平时积累的有关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作为背景,那小动物的头饰,人格化的雪花、腊梅、大萝卜春姑娘、冬爷爷 …… 连同儿童的情感,在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应该说,无论是担任角色,还是在座位上作观众的,几乎都一同借助模拟情境去体验、感受。由于模拟情境,只求相似,所以它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 (三)语表情境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而语表情境,则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由于语表情境不象实体情境那样具体,所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为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而逐 渐增加语表情境。《月光曲》是一个优美的传说。贝多芬在盲姑娘的小屋里即兴创作《月光曲》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诗一般的意境,非图画能表达尽致。用语言描绘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我用这样的描述把学生带到那莱茵河畔的月光下的小屋而后提问: “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的? ” 从哪一句可以看出?(花了一夜功夫,才把刚才弹的曲子 —— 《月光曲》记录下来了 ” )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那么,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的呢?你们看,课文插图,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月光是那样的明,又是那样的美,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 清幽 ” 。 “ 清 ” 是指清亮, “ 幽 ” ,表示美,而这种美又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所以书上说是 “ 清幽的月光。 ” 这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啊,小茅屋里的一切是这样的明亮,课文上用了一个比喻, “ 好象披上了银纱 ” 。 “ 纱 ” 是轻柔的, “ 银纱 ” 就不光是轻柔,而且明亮,该是多美啊!现在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一节课文,细细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 这被晚风吹起的破旧的窗帘,那月光下的穷苦而向往美好生活的皮鞋匠,盲姑娘 …… 这一段语表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从而努力用自己的琴声,把穷兄妹从这低矮的茅屋带到那广阔无垠的大海边,让穷苦的盲姑娘从琴声中仿佛看到光明 …… 。 (四)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象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当然想象情境往往要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或模拟情境,作为想象的契机。口头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 “ 我 ” 的理想那一段,想象蒲公英的种子乘风飞去,飞过高山,飞过田野,有的愿它来到荒山上,有的愿它来到森林里,有的还愿它来到草原上 …… 并在那儿发芽长大。这就是典型的想象情境。因为所有这些,学生并不能亲眼见到,只是将有关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而构成。怎能让学生展开这美妙的想象的呢?那是吹起的蒲公英的种子。孩子们看到种子飞远这一实体情境,听到老师的语言描述: “ 你们,蒲公英的种子飞了,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了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决定在哪儿生根发芽? ” 于是学生望着蒲公英的种子向远方飞去,望着望着,许多形象浮现在眼前,伴随着情绪和教师语言描述的方向性,新的形象出现了,学生进入了想象性情境 …… 。 (五)推理情境 小学儿童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必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推理情境的创设会促进这种过渡。正因为儿童抽象的逻辑思维还属初级阶段,在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形象,纯推理的思维还不大可能。推理情境总是伴随着形象进入分析推导事物的有序状态中的。教学寓言和常识性课文,常常运用到推理情境。例如《刻舟求剑》先以模拟情境演示,一艘小船可以前后移动, “ 剑 ” 从 “ 船上 ” 落到水中,在船舷上刻上记号,然后使船向前行进(如 31 页图)。演示到这儿,要学生说出用 “ 刻舟 ” 的办法 “ 求剑 ” 能不能求到。于是学生凭借眼前的形象进行分析推理:剑从某处落入水中,已不能随船前行;船不断行进,离剑愈来愈远,到了对岸,与剑距离更远。得出 “ 剑 ” 是捞不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错在哪儿?从而认识到错就错在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没有看到事物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的.推理情境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去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部分 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以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角色效应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构建了情境教育基本模式。 (一)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情境教育注重儿童成长的环境优化,同时强调,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学校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等三个领域拓宽教育空间,丰富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 “ 教育源 ” ,使儿童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而净、美、智的家庭情境,使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但不至被削弱、抵制,而且得到补充,得到强化。 (二)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情境教育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儿童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① 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② 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三)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根据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情境教育让儿童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角色除教材中的角色外,大致有三类: (1) 担当向往的角色; (2) 扮演童话角色; (3) 扮演现实中的角色。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忘我地由 “ 扮演角色 ” 到 “ 进入角色 ” ,由教育教学的 “ 被动角色 ” 跃为 “ 主动角色 ” 。 (四)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情境教育强调 “ 着眼发展,着力基础 ” , “ 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 ” ,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实践操作。儿童的实践操作,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大致有下列三种: (l) 实体性现场操作,让学生从小步入生活,面向社会; (2) 模拟性相似操作,儿童自己动手动脑,极易产生顿悟; (3) 符号性趣味操作,通过情绪的作用,为符号性操作添 “ 趣 ” 。而随着现代意识的注入,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 —— 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 )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 2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 3 )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的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 4 )在学科训练中,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三部分 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 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其主阵地是课堂,在 “ 九五 ” 期间,情境教育创造性地借鉴了 “ 境界说 ” 的 “ 真 ” 、 “ 情 ” 、 “ 思 ” 、 “ 美 ” 的精华,儒家文化 “ 敏于行 ” 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概括起来有五条: (一)以 “ 情 ” 为纽带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 “ 儿童 ” 。儿童是 “ 情感的儿童 ” 。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