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族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民族博物馆是传播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历史、体现民族
大团结的重要机构。本文拟针对贵州几所民族博物馆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适合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
文化,促进社区融合,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论文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
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
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
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
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
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
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
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
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
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
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
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
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
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
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
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
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
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
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
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
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
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
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
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
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
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
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
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
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
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
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
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
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
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
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
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
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
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
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
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
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
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
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
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
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
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
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
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
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
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
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
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
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
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
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
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
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
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
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
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
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
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
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
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
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
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
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
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
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
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
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
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
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
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
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
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
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
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
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
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
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
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
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
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
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
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
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
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三、结论
博物馆应该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作为跨文化
意识及国家间合理关系的大使。当今博物馆的道德责任包括:保存、
诠释并促进人类自然和文化传承;提供欣赏、理解及管理自然及文化
遗产的机会……我们应该考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再生与发展的工作
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
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
护更难,但也更值得做。民族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