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唐玉华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其具有体形优美、刺少无鳞、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和适应性强、养殖范围广、群体产量高、市场需求大、销售价格高等特点,是当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名贵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现将相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借鉴参考。
1 养殖技术
1.1 养殖条件
1.1.1 塘址选择
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GB11607)要求,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开挖(改建)池塘。
1.1.2 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以10×667m2左右为宜,池埂宽2.5~3.0m,池坡比为1:(2.5~3),采用30目的聚乙烯网片护坡,水深为1.5m左右,土质为偏碱性的黏壤土,池底基本平坦。
在靠近排水口端挖出一个底于池底20~30cm的洼坑,面积为50m2左右,以便成鱼捕捞。
池中应配有相应的自动投饲机、进排水泵、叶轮式增氧机等机电设备,并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1.2 养殖准备
1.2.1 清池药塘
冬季排干池水,铲池边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分解。
于放养前15~20d,先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干法药塘。
5~7d后,向池内加水80cm左右,再用100g/667m2的溴氯海因(24%)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1.2.2 培育生物饵料
鱼种放养前5~7d,向池内投施高效生物肥水宝,用量为200~250g/667m2,以促进浮游生物、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快速生长,为接将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适口天然生物饵料。
然后每隔10~15d,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膏,用量为0.5~1.0kg/667m2,以激活水体中各种环境生物的活性,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1.3 鱼种放养
1.3.1 黄颡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g/尾左右,密度为6000~8000尾∕667m2,时间在4月份。
1.3.2 “调水”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滤食性的鲢、鳙鱼种,利用其摄食浮游生物的特性,让其司职“水体保洁工”,以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营养化,改良水体环境。
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为60~75g/尾,密度为100尾∕667m2(其中鳙鱼20~30尾),时间在4月底。
1.3.3 “改底”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鲫鱼种,利用鲫鱼翻动底泥,寻食池底碎屑、残饵的特性,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阻止池底致病菌维生物生长,修复和改善底质环境。
鲫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g/尾,密度为100~150尾∕667m2,时间在5月初。
1.3.4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min左右,以杀灭体表粘细菌及寄生虫。
1.4 养殖管理
1.4.1 投喂管理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饲机前方用密眼网围成一个20~30m2的食场。
围网四周用竹竿固定,上缘用塑料瓶、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
下缘入水40~50cm,以防饲料随风浪飘散流失。
黄颡鱼种入池前2d,主要摄食池中先前培育的生物饵料,从第3 d起,使用自动投饲机投喂蛋白含量为38%~40%的黄颡鱼膨化饲料,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
4~5月份,投饲率为2%~3%,6~9月份为5%~8%,10月份以后为3%~5%。
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及鱼的摄食生长情况灵活调整,一般以投喂后20~30min内基本吃完为宜。
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饵,鲫鱼寻食池底碎屑、残饵,均无需单独投喂饲料。
投喂应遵循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的“五定”原则。
1.4.2 水质管理
4~5月份水温较低,控制水位在0.8~1.0m;6~9月份,水温较高,控制水位在1.2~1.5m;10月份后保持最高水位。
定期加、换新水,保持池水透明度为35cm左右。
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让黄颡鱼在享受“氧调”的情况下快乐生长。
当pH值高于8.5时泼洒降碱灵,用量为
200g/667m2·m;当pH值低于7.0时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kg/667m2·m。
将pH 值稳定在7.0~8.5之间,有利于黄颡鱼的快速生长。
每半月泼洒1次微生物益水素,用量为200~300g/667m2·m,以快速分解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它腐败有害物。
每20~30d泼洒1次底毒净,用量为200g/667m2·m,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抑制其变黑发臭和致病菌维生物的生长,改善池底养殖生态环境。
1.4.3 病害管理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养殖过程中发病较少。
但由于鱼体表面无鳞,全靠皮肤黏液保护,一旦操作不慎,加之有时投喂不当,在水质变坏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水霉病、肠炎病、车轮虫病和“一点红”病等。
水霉病防治:泼洒硫醚沙星或水霉灵,用量分别为100g∕667m2·m和200ml∕667m2·m。
肠炎病防治:拌料投喂肠炎灵,每100kg饲料用量为100g,连喂3~5d;或泼洒碘王,用量为100~130ml∕667m2·m。
车轮虫病防治:泼洒车轮灭或新杀车灵,用量分别为110ml ∕667m2·m和220ml∕667m2·m。
“一点红”病防治:拌料投喂氟苯尼考,每100kg
饲料用量为25~30g,连喂5~7d;或泼洒红点暴头灵,用量为200g∕667m2·m。
在使用上述渔药治病时,应详细查阅产品使用说明书,根据鱼塘的实际水量,准确计算下药量,避免用药中毒事故的发生。
1.4.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仔细观察池鱼的活动、摄食和生长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
定期检测池水的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发现水质变坏,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
发现池鱼有患病症状,应及时诊断,查明病因,快速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平时要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载放养、投喂、用药、捕捞销售等生产情况,以便总结提高。
2 养殖案例
江苏省金湖县银涂镇高邮湖村科技示范户冯正涛在8×667m2池塘内进行黄颡鱼养殖试验,实现了4964.75元/667m2的较好效益,为当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农)民增收又闯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养殖生产情况如下:
2.1 放养模式
放养规格为20g/尾的黄颡鱼种1120kg(7000尾/667m2),规格为50g/尾的鲫鱼种60kg(150尾/667m2),规格为65g/尾的鲢、鳙鱼种52kg(鲢鱼80尾/667m2、鳙鱼20尾/667m2)。
2.2 养殖投入
放入黄颡鱼种1120kg,单价为24元/kg,金额为26880元;放入鲫、鲢、鳙鱼种112kg,平均单价为3.50元/kg,金额为392元;投喂饲料12.5吨,单价为8500元/吨,金额为106250元;塘口租金为600元/667m2,金额为4800元;支出药、电、人工等费用为6400元。
平均667m2投入为18090.25元。
2.3 养殖产值
回捕黄颡鱼7980kg,售价为21.50元/kg,产值为171570元;捕获鲫、鲢、鳙等鱼类1430kg,平均售价为9元/kg,产值为12870元。
平均667m2产值为23055元。
2.4 养殖收益
养殖总产值为184440元,总投入为144722元,总利润为39718元。
平均667m2养殖利润为4964.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