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之教育目的的感受
在我看来,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并不能称之为“教育无目的论”。所谓“无目的”
就是不追求行为目标和结果,而这里显然不是。他所说的是,教育若作为一个名词,只是一
个抽象的概念是无目的的,但若把它当成一种长期的活动,它还是有目的的,而杜威强调了
教育的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地教育。
他主张,儿童应该根据自己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原始的本能、获得的习惯、冲动以及
兴趣决定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由家长或老师指定,将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所谓正当的目
标。
就当今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我想最严峻的就是教育所具有功利性。首先,
儿童在孩提时代普遍被要求学这学那的,美名其曰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不仅未根据孩子的
兴趣选择,而是挑拣一些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如乐器、书法等,而且高估了低龄孩子的能力,
很有可能做无用功,还让他们失去享受多彩童年的机会;其次,从小学时或者更早,儿童就
被灌输一种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入一所颇知名的大学,谋求一份颇良好的工作。
所以一般来说,大学是一个教育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学习虽刻苦努力,但大部分都是被老
师、家长与考试强迫,只是机械呆板地学习,应试目的十足。这样的学习,学生看似是参与
者,实际上是旁观者,对这样教育外部强加的目的所需要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并没
有责任,只是迫于无奈对已安排好的教育妥协。这种弊端在大学之后完全凸现出来,没有了
所谓的目的,没有了老师的管理,自由轻松的氛围难以适应,更因为进入大学前高强度、不
情愿状态下地学习便开始对教育产生了厌恶抵触的心理,没有节制的放松自己,挥霍生命,
连自己人生的方向也早已开始漂泊不定,难以把握。因为早已习惯好了别人(老师、家长或
社会)制定自己的目的,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夹杂着抱怨地执行,这正是一种悲哀的、奴性的
教育。
根据以上,我发现其实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考验,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譬如教学任务等目
的,再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身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本身的智慧,将他们圈定于机械的教学
方法、指导书等中,又是一种对学生本身发展的束缚。
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亟需的是,制定比现在稍稍松弛的教育环境,让老师有自己独特的
教学,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属于自己人生的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必须提出一
种解放和组织他们能力所需要的环境,即教育的过程需要不断转化、不断改组的过程。
他指出,教育是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就是先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就好比先上幼
儿园,再上小学,接着是初中这样。而教育的目的是循序渐进并能预见终点或可能的结局。
所谓循序渐进,即教育过程中,要制定的目标既是上一个活动的终止,又为下一个做准备;
所谓预见终点,即自己是有意识的进行活动。
我想循序渐进这四个字看起来来简单,做起来实是不易,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有
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而这个目标奠基了下一个学习阶段,这样一环一环紧紧相扣,
也许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烦恼。虽说现在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计划,只是按照老师或父
母的指令来学习,特别被动,具有很大的惰性,但是若去要求一个低龄儿童随时制定目标难
度颇大,忽略了他们的顽劣性,而从高年级则确实可以培养这样的好习惯,做一个有规划,
有条理的人。
而想要预见结果,那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进行观察、选择以及处理对象,还要调动我
们自己能力去猜想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一切有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变动并有所准备。虽然杜威
指出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定的心和一个明智的脑,用心就可以做到,但我仍然觉得这个可行性
不是很高,不仅要防患于未然,还要防所有的患。这该是多么十全十美的人才可能做到的,
这样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了。
杜威提出让教育者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我倒也觉得,教育目的不需要太过于
遥远宏大,太过长远的目标不仅把实现目标的战线拉长,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实在太多,而
且容易使人忘却并产生惰性。但若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小目的,并且需要根据自己不同的
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适时地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发展,而且这样不断地达到目的可以给自己
鼓励,增加信心和动力。不能忘记的是,制定计划时要明智,停一停,看一看,听一听。
杜威在他的言辞中,他极力斥责了这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表现。他认为,外部目的是
僵硬的,呆板的,不能够激发智慧,只是一种机械的选择,而且与具体实际情况没有联系,
不仅如此,它代表占有,只是一种手段,不能激发自由、平衡的活动。虽然外在的目的确实
有诸多缺点,但他的言语过于偏激。教育不可能让儿童脱离社会,适当的外在目的还是有必
要存在的。而于现今中国的教育,却需要减少功利色彩的存在,更多地展现教育本身的魅力。
最后 杜威曾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其一,他批判了以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的
卢梭,其二,他批判了把实现社会效能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等。他的理论在当时也引起了
破多争议。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他的理论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推陈出新,形成符合自己教育特点的一套制度。

肖圆圆
12小教文1
121501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