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 济南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李本亮,李艳平,杨芙蓉,胡 鹏 (济南市气象局,济南 250002) 摘要:通过对1971—2005年济南雷暴资料分析表明:济南雷暴的空间分布呈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且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市雷暴呈减少趋势,市区雷暴呈增多趋势;济南雷暴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季节性明显;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下午到前半夜为雷暴活跃期。 关键词:雷电轨道;雷暴;气候特征 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82(2007)02–0031–02 引言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提出的多轨道建设发展方案中,将雷电业务轨道列为八条轨道之一,充分体现了雷电业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对雷电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电轨道作为一条全新的轨道,在轨道业务建设的过程中,研究型业务尤其重要。从最基础开始,从细微处着手,逐步开展雷电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轨道业务建设之中,是保证雷电轨道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必由之路。 1 资料 由于济南的雷电监测起步较晚,资料积累较少,本文所用资料仅限于全市六个观测站记录的1971—2005年雷暴资料。 2 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1为济南市各站年雷暴日数的多年平均分布图。由图1可以看出济南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⑴雷暴日数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平阴最少,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2.5天,章丘最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9天,相差6.4天;⑵市区少、郊区多,市区的雷暴日数少于周围的章丘、济阳、长清。这与胡艳[1]等通过对上海市雷暴的分析所得结论:上海市雷暴日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相一致。 图1 济南市各站年雷暴日数的多年平均分布图 3 雷暴的时间变化特征 3.1 雷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统计分析1971—2000年商河、济阳、章丘、市区、长清、平阴各站逐年雷暴日数,结果表明: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2.5~28.9天之间,单站最多年雷暴日数为46天,出现在1971年(商河),最少年雷暴日数为12天,出现在1981年(市区);统计分析1971—2000年济南全市平均逐年雷暴日数,结果表明:全市平均雷暴日数为25.7天,最多年雷暴日数为39天,出现在1990年,最少年2007年第2期 2007年6月 第27卷 总第109期山 东 气 象
收稿日期:2007-03-14 作者简介:李本亮(1969—),男,山东嘉祥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 32 ·-0.6-0.4-0.200.20.40.61970198019902000时间/年份距平百分率/%10203040501970198019902000时间/年份年雷暴日数/天
0246810123456789101112时间/月份月平均雷暴日数/天6040200-20-40-60雷暴日数为15天,出现在1981年。 图2是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图。由图2可以看出济南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有3个特征:(1)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年平均雷暴日数30年来呈减少趋势,与文献[2]中指出的我国整体年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这一结论相一致;(2)从年代际变化来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济南雷暴逐年代减少,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27.5天、25.3天、24.4天;(3)从各年代来看,年代内的变化特征明显,70年代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80年代波动式跳跃最为明显,90年代又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4)济南雷暴日数在大部分年份是围绕平均值波动,异常年份较少且相对分散,30年中有20年距平百分率在–20%~20%之间,占三分之二,多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6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有1971,1973,1990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44%,32%和52%,少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4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仅有1972,1981和1999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34%、–42%和–30%。 图2 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 分析济南市各站1971—2000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发现市区与其它各站明显不同:商河、济阳、章丘、长清、平阴五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均呈减少的趋势,与全市变化趋势相同,而市区则年际变化不明显,80年代到90年代呈略增加趋势,90年代后市区的这种变化与郊区各县(市)区相比趋势相反(图3)。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平均年雷暴日数分别为24.1天、23.1天、24.8天。雷暴的发生不仅与大气背景有关,而且与局地的气候变化有关,由于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特征,即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3],从而改变了城市小气候,这可能是造成市区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全市的原因之一。 图3 济南市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曲线图 (虚直线为平均雷暴日数线 实直线为变化趋势线) 3.2 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济南的雷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夏季全市平均雷暴日数19.9天,占全年的77%,春季全市平均雷电日数3.6天,占全年的14%,秋季全市平均雷电日数2.3天,占全年的9%。 3.3 雷暴日数的月际变化特征 从图4可以看到,济南的雷暴日数各月分布很不均匀,雷暴只发生在3—11月,主要发生在4—9月,从3月开始雷电日数逐月增多,7月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月减少。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5%,8月次之,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4%,6月第三,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9%。4月,5月,9月是济南雷暴的易发期,3月,10月,11月是济南雷暴的少发期。 图4 济南市年雷电日数的月分布图 3.4 雷暴的日变化特征 通过对济南市区龟山观测站2001—2005年五年逐小时雷暴资料统计分析(图5),在雷暴活动期,一日24小时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但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总体分布呈双峰单谷型,峰值分别在21时和16时,谷值在07时,19—02时和13—17时为两个雷暴活跃期,03—12时为雷暴相对平淡期。 (下转第42页) 距平百分率%
· 42 ·024682021222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时间/时平均雷暴次数/次到“系统清理维护”标签项,在该标签项中选择“驱动智能备份”项,这时窗口右侧就会列出Windows优化大师检测到的需备份的设备驱动程序,这些驱动程序都是那些非Windows安装盘所包含的程序。选择需要备份的驱动程序,再单击“备份”按钮即可进行备份。想恢复驱动程序时只需启动Windows优化大师,再次进入“驱动智能备份”项,然后单击“恢复”按钮弹出“恢复与管理”对话框,其中列出了已备份过的驱动程序,选择需要恢复的,单击“恢复”按钮即可。 3 驱动程序的移植 驱动程序的移植实际是驱动备份的一个特殊例子。在前文中提及在Windows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硬件驱动程序,因此有很多硬件完全不需要安装驱动程序就能在系统中正常工作,一般情况下新版本的操作系统能识别的硬件要多于老版本的操作系统。我曾遇到一台较旧的电脑安装Win95系统,但这台电脑的随机声卡驱动盘已无法读出,因此无法安装,尝试几种已有的驱动都无效,后来将该声卡安装到一台装有Win2000操作系统的电脑上,系统认出该声卡并安装了系统内置的驱动程序,通过备份和恢复驱动终于使该声卡能正常工作。此例说明,驱动程序的移植不仅解决了老式PC机驱动丢失的问题,而且还帮助硬件设备找到了新版驱动,使老式PC机重新恢复工作。 (上接第32页) 图5 济南市雷暴逐时分布图 3.5 雷暴初、终日变化特征 统计济南市六站1971—2000年逐年雷暴初日,结果表明:济南市平均雷暴初日在4月下旬,雷暴初日最早发生在3月15日(商河1975年、平阴1971年),雷暴初日最晚出现在6月21日(市区1991年、长清1986年);济南平均雷暴终日在9月下旬,雷暴终日最早出现在8月1日(商河、章丘、市区1981年),雷暴终日最晚出现在11月25日(商河、济阳、市区1997年)。 4 结论 (1)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雷暴日数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且市区少、郊区多的分布特点。 (2)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全市雷暴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代内变化特征明显。 (3)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 (4)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总体分布呈双峰单谷型,峰值分别在21时和16时,谷值在07时,19—02时和13—17时为两个雷暴活跃期,03—12时为雷暴相对平淡期。 (5)济南平均雷暴初日在4月下旬,平均雷暴终日在9月下旬。 参考文献: [1] 胡艳,端义宏.上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4):593. [2] 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162. [3] 周淑贞,束炯.城市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24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