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企业经贸 ●■■■■■■■—■————■■■■■■一 

。陈天会 (中共十堰市委书记) 

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和湖北省委一系列 

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五个抓 

手”,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加快十堰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中阔步迈进。 

一、以区域-眭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廓清发展思路 2007年以来,十堰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既恰 

逢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东风公司“两个总部”陆续外迁、 

汽车工业结构性调整加剧,十堰经济发展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 

面临严峻形势;南水北调、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对水源区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十分繁重的调整结构和 

搬迁移民任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贫困人口存量大,扶贫 

开发任务异常艰巨;自然灾害频发和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深入影 

响,给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面对复杂局面和严峻形势,十堰市委市政府把贯彻落实中 

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与十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刻分析把握 

十堰市情的基础上,针对十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 

科教实力,确立“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的战略定位;针对十堰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 

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分区域规划、 

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的三农工作思路;围绕 

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部署,发挥十 

堰“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国际国内知名的“城市名片” 

和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资源优势,提出发展山水一体旅游,把十 

堰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在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十堰市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 主线,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工业 

园区为载体,以“双亿”工程为抓手,做大做强地方工业;以项目 

工作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以发展武当山旅 

游和开发建设城区物流市场为抓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南 

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抓手,着力构建环境 RYECONO粉 }cs l 

建设 

友好型社会;以“三城联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 

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和提升区域性中心城 

市建设。尤其在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考验的实践中, 

十堰市委市政府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十堰经济走势,及时作出 全年经济运行“困难在工业,潜力在投资,亮点在旅游,最大的 

不确定性在农业自然灾害”的科学研判。组织开展“干名干部进 

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和“信访维稳突 

击月”等重大活动。这些思路和举措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各项经济指标不仅好于年初预期、好于湖北全省平均水平, 

而且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以经济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近年来,十堰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工 

业强市,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加快发展县 

域经济,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效。2009年,全市生产 

总值比2007年增长33. ,固定资产投资比2007年增长96_2%,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7年增长49.2%,财政总收入比2007年 

增长4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长73.4%。十堰 

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等殊荣。 

1、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针对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运行稳定性协调性不够的市情,十堰大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陛调整。围绕培育和发展“一主四大”的产业 

目标,着力抓好“两依托两提高”。依托东风公司,做大做强汽车 

主导产业。全市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到500多家, 

制造业存量资产近干亿元,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辆。2009 

年生产汽车38万辆,比2007年增加14万辆。依托优势资源,加 

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2009年,全市水电工业、医药工业、绿色 

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1.3亿元,比2007年增长47.5%。以武当 

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取得突破性发展,200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 62.3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倍。提高地方工业在全市工业中 

的比重,增强了十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抗风 

《当4 ̄}2010年5月(上)

T3 i ■■■r.- 企业经贸 

EMPORARVEC0NOMICS 

险能力。从2007年到2009年,地方工业占全市工业比例由 38.7%提高到53%,地方工业产值与东风公司十堰基地的比例由 

3:7变为4:6。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缩小了城 

乡发展差距。2009年,6县市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43.8%;占 

全市经济比重由2007年37.8%提高到40.6%。 

2、拓展城市空间,完善服务功能,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十堰 把加快城市建设作为振兴十堰的战略之举,干方百计突破工业 

与城市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探索出一条整理山地谋发展的希 

望之路。2003年以来,全市集中连片整理山地22522亩,用于建 

设工业园区、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省政府在全省总结推 

广十堰整理山地的作法和经验。近几年,十堰先后建成北京路、 

天津路、重庆路等9条城市道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近40平方 

公里。综合改造和新建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人民公园、赛武 当广场等大型公园绿地,建成博物馆、美术馆、游泳馆、大学城、 

行政中心等城市公共设施。 

3、构筑大通道,疏通内循环,交通环境显著改善。交通瓶颈 

是制约十堰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十堰积极树立交通先行的 

理念,抓住支持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速推 

进一个机场、二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等基础性重大 项目建设。近年来,积极争取促成十堰至西安高速公路和武康 

铁路二线建成通车,十房、十白、谷竹十堰段三条高速路开工建 

设。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万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 

村通公路;武当山机场获国家民航局批准建设;三条铁路前期 

准备工作顺利推进,武汉至十堰动车组开通运行;十堰被国家 

列入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 

地位进一步彰显。 

4、推进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外向度长足提高。针 

对对外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不高的实际,十堰积极融入经济全 

球化,在“请进来”上下大功夫,在“走出去”上大胆尝试。十堰与 

俄罗斯、日本、罗马尼亚、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 

作关系。2009年,全市利用外资比2007年增长39.4%,外贸出口 

总额是2007年的2.7倍。2001年以来,兴建18个开发区和工业 

园区,引进韩国三立、农夫山泉、万向集团、双星集团、雨润集 

团、渝安集团、京能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十堰。 

三、以民生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和谐+堰 十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 

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 

视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07年以 

来,十堰新建和改造校舍33万平方米,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 

达到18万人;2009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 

100% ̄99.04%;大力支持高校建设,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 迁,郧阳师专新校区和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建设顺利推进,高 

校在校生人数比2007年增长60%,郧阳医学院和湖北汽车工业 

学院成为全国“硕士学位”培养点。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组 

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进 

步工程,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 

科技投入机制。2007年以来,全市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 新基金计划84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21项;24家企 

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专利1724件,专利授权量 

14《当 ̄)2010年5月(上) 及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公 

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急救站136家,形成覆盖全 

市的120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新农合参合人数、 

参合率分别由2007年的209.5万人、86.07%提高到2009年的 

227万人和94.88%,住院补偿比例由35.2%提高到46%。城镇医 

保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重大公共卫 

生保障有力,有效应对甲流感、手足口病和毒奶粉事件等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成功救治世界首例危重甲流双胞胎产妇,中央 

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四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广 

电事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庆祝建国 

60周年、建市4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成功 

举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2、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建设和谐十堰,强化解决民 生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干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2007年以 

来,累计安置城镇新成长劳动力10.5万人、实现再就业5.5万人 

(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 

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3%; 

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政策,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年均递增300元,分 

别达到年人集中供养1800元和分散供养1300元;城乡医疗救 

助制度更加完善,截止2009年底落实医疗救助资金3725万元; 

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全市3.1万余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按 

国家规定标准落实抚恤补助待遇;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 

人”的问题,3年累计扶贫搬迁8997户,共计36228人。 

3、扎实推进移民外迁内安工作。十堰是移民大市,目前仍 

有近60万新老移民。对此,十堰始终把移民工作作为保障民生、 

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大事来抓。一是组织完成坝区和施工影 

响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提前完成施工影响区229户、881人移 

民搬迁任务,实现了“无群众上访,无安全事故,无一户强制搬 

迁”的目标。二是整体完成移民外迁对接工作。去年7月开始, 

十堰组织450批(次),1万多名干部、移民代表分赴武汉、襄樊、 

荆州、荆门、随州、天门、潜江、仙桃以及省属农场的各安置点进 

行全面考察,确定194个移民安置点。三是积极配合安置区规 

划实施工作。按照《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省丹江口水库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工作大纲》规定,组织近3O个调查 专班,全面开展线上资源调查工作,全市确认出市外迁移民总 

人数为73785人。库内外迁规划基本到位。积极配合长江设计公 

司做好基础数据提供、外迁人数确定到户到人等工作。积极配 

合做好外迁安置点工作,有1 12个安置点的规划通过评审,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稳妥推进移民试点工作。全市外迁试点移 

民2444户、10308人,已完成搬迁移民899户、3746人,确保了 

按要求完成外迁试点任务。 

4、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十堰”创建活动,2007年 

至2008年,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行 

列。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市区。 

2007年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排位中十堰市名列第24位,北京 

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十堰 

市位列全国宜居城市第3位。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坚持市 

委常委大接访和值周制度和信访工作“四项制度”,着力开展 

“维护稳定、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突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