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保证) 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 7商朝城市 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 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 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12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13秦汉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居民住宅闾里制、都城多宫制)。 14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中区域(今陕西全境和四川巴蜀地区及甘肃东部一部分)、三河区域(河东、河内、河南之总称)、燕、赵区域(河北)、齐鲁区域(山东)、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和苏、皖西北一部分)、颍川、南阳区域(河南中部、西南部)、三楚区域(西楚、东楚、南楚之合称,包括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15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政治上虽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分裂后至隋唐统一,但经济却在不断向前发展,是我国封建经济逐步走上鼎盛的时期。尤其是长江流域广大地域国土得到了开发,人口增多,至南朝时已形成于黄河流域并重的局面。城市发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在城市规模上,由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变动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等原因,也明显发僧了变化,府、州一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在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等建筑大量增加。在城市建和方面,由于儒家思想的强化和对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十分典型的时期。 16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①分布和发展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②城市发展和地域分布具有沿大运河发展轴线;③沿长江发展轴线;④东南沿海港市兴起;⑤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⑥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建制镇)。 17城市建设的特点:①由于儒家思想的强化,突出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在紧凑中追求统一、尊卑有别的礼制风格由逐步形成到十分成熟严谨,是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十分典型的时期;②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程,形成纵贯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③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④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⑤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⑥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18曹魏邺城:城市规模:我国城建史上见到的第一砖城。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水系及园林。 总: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坊里等。儒家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19隋唐长安:城址选择、城市规划特点、总体布局、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坊里、商业市场、大明宫与兴庆宫、供水与园林、宗教建筑、人口、长安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缺点(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缺点:规划的面积太大,超出实际需要,根据长安城的具体形势,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的干道,但由于强调了南北中轴线,南北大道较宽,东西大道较窄,以至于对城内居民生活和交通造成不便。盛唐时期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为政治中心,后又更改以偏东的兴庆宫为中心,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的特别状况) 20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本时期是我国多方面都发生相当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转折。元代开凿大运河,建制了以“省”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21城市发展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我国又出现一个短期分裂的局面。黄河流域五代十国。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北宋王朝从一开始建立就缺乏隋唐那种高度统一的政治局面。南北对峙的局面。政治上是我国中古短期分裂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但在经济上仍然有所发展,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都有不程度的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水利事业大发展、推广优良稻种和扩大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手工业:采矿、冶炼、纺织、制瓷、造纸、印刷、造船等方面出现新的发明创造 商业:在商品流通上,开始产生了纸币(交子);在政府财政收入上,开始在大小城市和大小市镇征收商税;南北农村中,出现许多定期的集市;在城市中商业既要突破以前“市”的限制,商业可以随街布置,也突破了时间限制,店主可以昼夜营业;在商业和手工业中,行会组织增加。 2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延续(南方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快于北方);②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首先宋代出现的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以经济职能为主。宋代设镇均为“建制镇”,是宋代基层行政单位。出现定期的集市;③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④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⑤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⑤本期是我国封建都城变迁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期,即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经济原因),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政治军事因素)转移的过程,并且初步确立了北京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23城市建设特点:都城建设方面主体部分虽继续保持着南北朝以来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在城市市坊制和城厢制上已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自由度提高,更多市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中,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众多中小市镇中,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明显支配,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甚规整,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逐渐改变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24元朝城市建设的特点: 元朝作为蒙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从我国历史上看,已进入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其城市规划建设又具有和宋代不尽相同的特点:一方面:从宋朝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另一方面从城市的规划和营造上,又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再一次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25元大都城规划的特点:①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结合起来,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也使元大都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②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并使三套方城整齐规则地相套,中轴线对称也更加突出,这样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地位更加显示出来。③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 26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1.经济和城市发展背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2.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政治型、工商业型、对外贸易港口型、边防军事重镇。3.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由于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大面积的推广种植:明政府提倡、这些经济作物较粮食受益高、实物地租货币化。4.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5.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长江轴线、大运河轴线。6.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7.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8.明朝实行闭关和海禁。9.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经济上可称繁庶地区;军事上有险可守;交通上往来便利;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 27城市建设的特点:①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②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③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在筑城材料上普遍采用砖头砌筑,在胶结材料上采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或粘高粱),以替代以往的三合土;加大城墙高度、厚度,以防敌人逾越、撞坏或挖洞穿孔;重视城墙的作战设施配置与建设,如在城门上建城楼,在城墙上建城垛,每隔一段距离配置与马面,在城墙顶上设置战棚,在城墙上便于出击的部位修建暗门等;加强城墙重点部位的设防,如在城门处设置瓮城并置闸门,在城的四角或城墙转折处建角楼,在水门处,多在城墙下跨水道地方设置水关,装上铁闸门。④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28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地域载体和最为直观的空间景观表现。由于受到政治社会体制及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基本是在一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