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安徽省蚌埠市吴安小学潘银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 博精微,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不仅 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 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古诗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 小学阶段,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

几十首脸灸人口的古诗,其中不乏写景状物、叙事抒怀、咏物寄 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诗几乎就是一首歌、一幅画。那如何 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 关键在于要创设出诗中的“无 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体会感情, 发展能力,进行审美教育。

一、语言描述,描述诗的语言美 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和时代背景, 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境遇 密切联系的。诗既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又是诗人的生活遭际、政 治态度、思想倾向的反映,教师、诗人与学生三者产生情感共鸣 是古诗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语言描述必 不可少,它必须贯穿于课堂始终。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他是唐朝的大诗人,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

诗是他 58 岁时写的。李白因受皇族争权夺利斗争的牵连,被判

罪,流放到远离亲人的偏远的贵州夜朗。 李白在途中一个叫白帝

城的地方,忽然传来赦令,你们想,当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同学们立刻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 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

“高兴”“欣喜” “开心”“手舞足蹈”等词语,学习这首诗

时,他们就把这种自己体会到的心情注入到学习中, 在教师的引

入下,推开了诗的意境的大门。

二、 画面展现,展现诗的画面美

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还是“两只黄鹏鸣翠

柳”的清新,无论是“凌寒独自开”的孤傲,还是“春风吹又 生”的婉约,一句诗往往就是一幅饱含意蕴的画面。以图配诗, 为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这对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 上升为美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色彩鲜艳, 形象逼真的图画,这对体会诗 意有很大的帮助。偶尔让学生自画诗中的描绘的景物,则更有

“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描写了远望 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 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当学生把庐山瀑布的全貌 就画出来时,他们的画未必高明,但他们却从诗中想象出了画面, 又从画面悟出了瀑布的气势, 从而既很好的理解了诗意, 又体会 到“诗中有画”的语言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 诗意理解,理解诗的意境美

赏析字、词、句,抓住诗中感情色彩极浓的,被称为“诗眼”

的词语,反复推敲,必要时引导学生进行换词对比,要把诗中的 景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情感加以再现。这对理解诗意,深入意境 有重要作用。

王维的《鹿柴》一诗,教师在解词释句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到:

前两句是写空山人语,以有声反衬寂静。其中“空山”是指山的 空旷、寂静。“不见人”具体地写出了鹿柴附近林深山空,杳无 人迹的意境。“但闻”所表现的意境十分精妙,难以言传。仔细 品味,这“人语响”更衬托出山的寂静。 诗的后两行写残阳的一 缕余辉,照在林中的青苔上。“深林”描绘出“空山”的林木郁 郁葱葱,蔽日遮天的壮观画面;“返景”则描绘出太阳的余辉折 射回“深林”的动态形象。“返景”的微弱短暂与“深林”长久 空旷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 以上重点词句的理解,可将学生带到一种“空山人语,深林返 照”的幽静深沉的意境之中, 使他们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和艺术美 的满足。

四、反复吟诵,吟诵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 琅上口,嘤嘤成韵,极具柳扬顿挫的音乐美,令人百读不厌。古 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诗歌,缕缕情思便会 从心底萦绕而上,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 有助于体会 情感。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朗读、细品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要以情真意切吸引学生。这

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读诗时节奏宜舒缓

前两句乃叙事,朗读音调可稍低;后两句写景,但正是从这空阔 恢宏的景象中渲染出作者真切浓重的感情,“孤”“远”可重 读,表现故人独自远行和诗人寂寞怅惆, “碧空尽”要读成升调,

朗读最后一句应渐慢,展示小船远行渐小,缓缓地消失在水天相 接处。“天际流”三字应读得轻柔舒展,如静静的流水,表现出 绵绵情意,为求声止而意无穷,情不尽。训练朗读时,要使学生 知道诗的思想感情的基调,确定和把握朗读的速度、 语气、节奏、 重音,准确地读出诗的韵味,充分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 想感情,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学生在缓缓吟诵、细细品 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高他们的 审美能力。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国学文化艺术, 需要我们进

一步去探索。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国学的种子在孩子 心里生根发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 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国学的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