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合理化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山西在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从煤炭行业中受益颇多。但是随着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山西以煤炭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反过来成为阻碍山西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全面剖析了山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根源,对怎样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针对不同产业分别提出了调整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山西 产业结构 煤炭 调整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的76%,而山西是全国产煤最多的省份。山西煤炭储量最丰富,约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的1/4,煤炭资源几乎遍布全省,素有“煤海”之称。山西的煤炭产量长期以来位居全国第一(但是在2009年,由于煤改,山西退下了全国煤炭第一大省的交椅,让位给了内蒙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全国能源供给格局中,山西具有不可替代的能源基地的重要地位。山西的产业结构也主要是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展开的,形成以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并高度依赖煤炭的产业结构。而近些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猛增以及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得质量上乘、价格相对合理的山西煤炭日益受到青睐,而山西的能源基地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山西省将大量资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建设,使得农、轻、重的比例越发严重失衡,第三产业、新兴产业、轻工业产业因为投入不足而发展缓慢,全省约4/5的县城经济发展也主要依靠煤炭产能扩张。因而,用“黑色”、“一煤独大”等字样来形容山西的产业结构现状可能并不过分。
一、 山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现状
由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凭借其丰富的煤炭矿产储量,所以导致山西省重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煤炭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而使第二产业的发展迅速,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所占的份额持续上升。但是第二产业内部有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过于重视重化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起伏不定,所占比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期间有所上升,但是在进入2000年之后又有所回落,但是其总的发展趋势是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中,比较重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较慢。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忽视,因而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当然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山西省的自然资源状况以及产业政策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 2008年和2009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并跌至历史最低水平(见图1) 。究其原因,主要是山西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潜在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山西产业结构向趋重演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山西产业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等特征;全省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面临资源即将枯竭的危险。这些问题反映了山西产业结构低级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具体表现为:
图1 2005年—2010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1.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严重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据山西信息网上所公布的《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报道,2010年山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70.3%和26.7%。从这一比例中可以看出,山西省第一产业的发展极度落后,只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3%;而第二产业一支独大,占到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发展失衡。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约为3:36:61 ,而山西省的三大产业比例明显失调(见图2) 。
第一产业一直是山西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对农业投入少、生产水平低、产量不稳、粮食短缺、农民素质较低等问题是一直是山西第一产业所面临的。山西省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很低,基本上一直在5%以下,这是形成山西第一产业严重落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山西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为9.9万元/平方千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55万元,而且人均粮食产量也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很多[1]。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长期落后,严重地限制了山西经济的全面迅速发展。
山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发展的速度比较落后,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较远。在第三产业中,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水利等产业部门,由于受到的重视不够,因而发展较为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如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再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环境污染严重等,未能成为山西经济的增长点;教育与科研产业尤为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流通不畅、大量人才外流,导致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很难形成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和人才支撑。
图2 2006—2009年山西省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趋同,主导产业单一,
山西的第二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且始终存在产业内部结构趋同问题: 地区与地区之间轻重工业结构失衡比重趋近,行业结构相似率非常高,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大致趋同。煤炭、冶金、炼焦、电力四大传统主导产业仍然是山西省的重要产业。在2009年,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产值的80.1%、销售收入上千亿的行业只有煤炭、冶金、焦炭三个;全省大中型企业近千家,仅有11家企业入围当年全国企业500强,除太重集团外,全部集中在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2]。
支柱产业单一、置换缓慢、地位牢固(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到25%左右)的煤炭工业受到新能源工业的制约和影响,近年来已走向衰落阶段,发展乏力,这也就是山西近年来经济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而且山西一些地方小煤矿遍布,采煤率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事故频生,对环境的破坏极大,这也是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3]。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在区域产业发展,而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产业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提升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的集中和相互联,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分工和规模效应会促进效率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产业集群既可以细化分工又可以创造规模效应,自然有利于经济增长。目前,山西产业集群程度偏低且大多数处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的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产集群存在着聚集的密度不够、规模过小、技术含量偏低、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链等诸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山西的经济发展。
4. 高质量科技人力资源的缺乏
世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为数众多的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而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科技人才短缺却是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山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60万人,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为235人/万人,在全国排序第18位,低于河北、内蒙、陕西等周边省份。另外,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也较突出,高级人员的比例过低且分布极不合理:从行业来看,全省人才集中分布于第三产业,而制造和采矿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人才密集度明显不足;从所有制来看,全省人才主要集中于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人才明显不足;从机构类型来看,社团和民办非企业人才聚集,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的企业中人才比重最低;从地区来看,省城太原一枝独秀,人才最为集中,其他地区所占比例甚少。
二、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山西省产业结构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山西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极其需要根据实际,采取对策,尽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对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出了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将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阶段。根据目前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山西省“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立足山西省产业发展的实际,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具体地,第一产业要巩固和加强其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基础建设,推进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着眼集约化、生态化、多功能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建设一批农村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包装、流通水平,提高附加值;加大农村科教投入、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第二产业要以支柱产业群为龙头,以技术进步和提高技术能级、集聚度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效益为重点,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推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经济全局取得突破。第三产业要着力提高比重,提升层次,增强辐射能力。总之,经过5—10年的发展,要形成以煤化工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突显优势、服务业立体发展、现代农业特色鲜明、三次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
1.第一产业调整措施
具体而言,需加快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及后项关联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转型进程,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山西农业水平;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轨道;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是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开展各类培训工作,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2.第二产业调整措施
(1)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自2009年 3月以来,山西省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针对本省煤炭工业多、小、散、低的发展格局,以政府为主导,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经济运行方式运作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重组已初见成效。截至2010年3月,全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正式协议签订率99.2% ;主体接管到位率98%;采矿许可证变更率90%以上;全省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3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由此,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整合圆满完成了兼并重组的第一步。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实施,多、小、散、低的煤炭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煤炭生产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行业贡献率继续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山西省也把“实施生态兴省大战略、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作为自己的目标提出来,以期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在进行煤炭资源整合的同时,山西省也在试图拉长煤炭产业链,建立新型煤化工基地。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如何保证既要利益最大化,又要延长服务年限成为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拉大煤炭产业链。
3.第三产业调整措施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二、三产业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提升制造业能级、增强工业竞争力, 而且有助于带动山西经济发展并提升城市功能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非常紧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健全的工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市场,而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又是工业进步的依托和支撑。培育一批有能力面向生产者提供专业服务的大公司和供应商,构建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素质,提高为工业提供服务的范围和质量,推进二、三产业不断融合,提升二、三产业的竞争力。
(2)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加强对山西各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与开发,发展特色旅游产品。除了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之外,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