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产业结构 摘要:山西省阳泉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国铝矾土生产基地、全国硫铁矿生产基地。它是一个典型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指导下,产业结构形成了黑、白、黄资源采掘、初级加工为主的畸形单一形态,但是现在这种结构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矛盾。所以必须对对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分析,才会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阳泉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关键词:产业结构 阳泉 调整 山西省阳泉市是以资源开采为基础的煤炭重化工城市,已探明的资源就达52种之多。但是,阳泉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低产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拉得不长,面临煤竭城衰的挑战。 一、阳泉市产业结构的分析 从表1和图1 可以看出,阳泉市从1985年以来,第一产业由于其比较优势差而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到2005年20年间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阳泉市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居高不下,经过略微的变动后略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年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已明显快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从总体看,阳泉市的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整个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阳泉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贡献率大98.78%,;阳泉存在比较优势产业部门—煤炭开采和加工业,而且支持了本区经济的增长,同时阳泉市有较多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是阳泉产业体系中不存在全国产业结构变动中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不能支持本地区经济的增长,说明产业结构效应不明显;而且区域衰退,夕阳产业比重较大。 近些年来,煤炭开采和加工业占工业的总比重一直在65%-78%之间徘徊。该产业比例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受国家能源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居国土资源部统计,阳泉煤矿可采储量还剩45%,可采年限只有34年,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2000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随着煤炭资源枯竭,优势产业部门将优势不再,如果其他支柱产业部门没有发展起来,阳泉将面临“矿竭城衰”的危险。 二、阳泉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处于成熟期并向衰退期过渡,收效递减,产业效率低下 近50年的开发建设,阳泉的煤炭生产能力已趋于顶峰,资源存量有下降的趋势,储采比上升,生产难度加大,产量递减和成本提高已是必然趋势。 2、产业结构二元性突出 阳泉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其组团式结构比例较大,城市与企业的二元化问题严重,表现较为明显的是“离城建厂”和“独立建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具体表现为: (1)大工业,小农业。阳泉市2005年农业产值仅占1.7%; (2)大重工业,小轻工业。轻工业比重30%左右,产业结构超重化。 (3)大企业,小市政,阳泉市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城市承载力小; (4)大国有经济,小非国有经济,2005年阳泉国有控股工业共79家,其中亏损的就有48家。 3、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 阳泉市产业投资重点主要集中于一些资源型产业,而这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更加速了阳泉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恶性循环。 4、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资源和市场需求双重约束,阳泉市主要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低消费水平上的相对过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村实现了小康目标。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比较脆弱,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长期徘徊不前;林果业生产受管理水平和品种结构的影响,不能产生应有效益;畜牧业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经营方式和市场波动的制约,近几年发展速度减缓,有些方面甚至出现萎缩。农产品由于品种和品质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销售难,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阳泉市工业重工业水平有微弱的下降趋势。可是轻重工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由逐渐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重工业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占绝对优势,反映出阳泉市的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阳泉市重工业化合理程度在逐步调整过程中,但工业结构依然不合理,重型化过重,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加工业时代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局部均衡。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阳泉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阳泉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存在基础型、传统型产业比重偏大;现代型、高技术型产业比重偏小的结构缺陷。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是全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合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2.5%,对阳泉市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较大,而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等所占的比例却较小,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总体规划不足;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过小,总体发展滞后。 三、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通过对阳泉市产业结构特点、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详细分析,结合阳泉目前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阳泉市产业结构的方向。 1、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 阳泉的三大结构间的比例失衡,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要调整优化阳泉的产业结构首先要从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入手,加大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提高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缩小农业、第三产业与工业间的差距,使阳泉的各产业得到均衡发展。 (1)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基础大力调整阳泉市的农业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阳泉市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围绕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阳泉的实际情况,以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发展潜力和就业容量大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阳泉市发展第三产业,首先应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当前发展第三产业应大力发展就业门槛低、与下岗人员特征比较适应的行业,如社区服务、商务流通、餐饮等。其次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尤其要重点发展培训服务业,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为再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重新就业的上岗技能培训等,通过各种培训逐步提高阳泉市的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阳泉市要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 (2)发展新兴替代产业。阳泉的煤炭工业有着雄厚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产销网络体系。阳泉的煤炭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当前应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对煤炭及相关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延伸产业链的方式培育新兴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阳泉应积极调整阳泉的产业结构,全面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培育大型煤炭集团。主要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引导支持煤炭大企业联合、兼并、收购、重组或托管中小煤矿,重视引进规模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和国内打企业等投资。 阳泉应该在能保证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把投资倾斜的方向放在第一、第三产业中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上来,比如说放在能带动阳泉市第一产业畜牧业、种植业和林果业,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旅游业等。 4、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一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其主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二是要积极稳妥地使国有资本从多数中小工商业中退出,努力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三是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鼓励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中外合资和独资企业等,政策上与国营企业一视同仁。 四、阳泉市产业结构相关的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式解决阳泉市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途径,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阳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所以政府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1、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双管齐下,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善于把握全局,及时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协调服务。要改善政府资金管理体制,加大预算的调控力度,把市场各类建设资金在不改变部门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真正纳入统一计划管理,集中财力,根据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调整资金的投向。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资金的导向性,通过项目审批、信息发布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调产重点项目。 2、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首先,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并兼顾阳泉的实际情况,以优势产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构筑以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阳泉市政府要强化对自身财力的管理和监控,设立产业结构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预算内和能源金要勇于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的发展。 最后,对投资数额较大、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点调产项目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与企业,财政税务部门要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确定针对性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3、建立调产园区 (1)加快调产园区技术创新体制建设,建设配套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高调产区内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2)加大调产园区项目开发力度,推动科技产业化;确保新建的重点项目按时开工,力争续建的重点项目尽快投产;搞好已投产项目服务,对已投产的重点项目,帮助拓宽融资渠道、开拓销售市场、培育知名品牌,促其早日达效。 (3)加快调产园区内软、硬件的建设。 4、实施人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