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本文分析了自然资源环境、劳动力配置、产业资本、技术及政府
政策这五个因素对云南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
型浅析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最后对推动云南当地产业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提出了
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 云南省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围绕着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
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不放
松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
向优化升级方向发展。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一方面
侧重对产业结构理论的解释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中国实践适应性问题研究;另
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此外,云南省内学者也从主导产业
的选择和培育对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云南资源优
势,大力发展烟草、矿产、电力、旅游文化、生物、石油炼化六大支柱产业。本
文以云南为例,在整理分析云南产业结构发展概况及寻找问题的基础上,寻求产
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和合理方向。
一、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云南省发挥其先天优势跻身大发展的前列。随着聚
焦“三农”问题,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桥头堡战略,云南的
经济不断增长,发展力水平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与调整。
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1年至2011年呈
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从2001年起至2010年均处于上升态势,在2011
年稍微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规则发展中保持平衡。总的来说,第二、
三产业的比重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两产业所占比重差距不大,略有持平,而第
三产业也存在赶超第二产业的潜力。
与全国的状况(见图2)相比,虽然云南整体分布与国家一样,都是呈“二、
三、一”结构分布,但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比值还是高于国家水平,第二、三
产业差距不大,还出现了持平的现象。而我们认为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应
该呈“三、二、一”分布,即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但根据近
些年我省的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来,作为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云南省却
没有完全充分体现出它的比较优势。
二、影响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因素
1、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独特,气候也很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
夏凉,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云南省农业多样化:洼地发展渔业;平
地发展种植业;平缓山地开发梯田;较陡且湿度大的地区发展林牧业;湿度较低
的地区发展畜牧业等。同时云南高原地形复杂,低山与丘陵混杂,有着各种类型
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水系和湖泊广泛分
布,它不仅对云南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支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
了特色产品的研发。另外云南的矿产、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
发前景最为广阔。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都十分可观。
2、劳动力配置
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劳动力配置是否合理也会影响到该国或者该地区的经济
发展状况。就业水平是对劳动力配置的直观反映,它的投入与配置也必然与产业
结构相关联。因地区而异,就业水平也有所不同。
从图3中我们不难发现,乡村就业人员占云南省就业总人数的76.7%,户籍
问题目前仍是影响劳动力异地流动、城乡之间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村人口比城市
人口的3倍还要多,这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不仅阻碍了劳动力
在地区间的流动,还制约了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配置。企业用工制度各有不同、
因人而异或因职务而异的工资制度以及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等因素,都会直接
关系到劳动者是否愿意放弃手中的农具,选择走出农村,加入到在第二、三产业
就业的行列中来。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对于产业结构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劳动
力的配置更取决于改革的力度,这也与劳动力在地区间的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
3、产业资本
产业资本是产业经济中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和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必
要前提,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中央扶持政策的条件下,云南政府积
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对新型产业及重点扶持对象给予产业资本方面的帮助,
在帮助企业实现和保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的基础之上,促进企业加快技术进
步。除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政府补贴和债券集资外,云南省可以凭借
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潜力,通过招商引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各类金融机构
的自筹资金或其他资金来补充产业资本的源动力。
4、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驱动技术进步的方式固
然很多,但在选择方式中应特别注意“引进来”的方式,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引进,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路
径。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的投资,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应采取合作决策推动技术的创新,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到
创新中来,把文化、技术、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将技术的进步与
创新二者很好地结合,避免陷入资本的粗放使用、资源利用率过低和缺乏创新的
尴尬境地。
三、云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1、优一产——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省应进一步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培育
和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要重点建设高原粮仓、山地牧业、特
色经作、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要进一步突出云南农业特点、彰显云
南农业特色、提高云南农业在全国地位。
第一,因地制宜,立体化、规模化地发展粗放型的种植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
如小麦、油菜花、天麻和茶叶等。同时加快发展大棚种植,培育细致优良的经济
作物。第二,提高农民的素质,以适应现代化的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求。第三,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农民大力支持。如进行创新农业种植培训,提供更多的
土地流转方式,开办种植经验交流大会等,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农民的
种植热情,让农民主动提高种植技能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第四,与旅游业相结
合,发展开放农业,如茶园或农庄可以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亲自采摘,提高游客
的满足程度,增加茶园或农庄的经济效益。2、强二产——加大工业人才的培养
力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发工业人才资源,推动云
南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特制定《云南省工业人才队
伍开发行动计划(2010—2020年)》,要立足全省工业人才队伍现状和工业发展
的实际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各类工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
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党政干部人才、企业
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3、快三产——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
全力加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计划是
个典型,随着二次创业计划在更高层次上纵深推进,云南旅游产业向更高目标转
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实施路径更为清晰。
第一,进一步提高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云南旅游业要抓住建设中国向西南
开放桥头堡的重大机遇,推进国际化进程,把云南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重
要旅游胜地。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资力度,提升旅游接
待能力,升级高速公路,完善省道或国道的保养,为旅客提供便捷通畅的旅游通
道。第二,发展新型旅游动态,推出“沙发客”新型旅游模式,用最直接的方式降
低游客的出游费用,特别是旺季的住宿成本,使游客更直接地感受到真实的本土
生活文化气息和淳朴的民风。第三,旅游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遏制景区或旅
游城市出现的“宰客”现象,维护游客的权益,提升游客的满意程度。第四,注重
对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云南省可在拥有的比较优势的前提下,继续在产业结
构“二、三、一”的道路上前行,使产业结构在“优一产”、“强二产”、“快三产”中
不断完善。云南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加强与我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对话,借鉴其他地区
各产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 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周冯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胡荣涛: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 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 杨婷:浅析桥头堡战略下的云南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证券期货,2012
(12).
[6] 李红:建筑施工项目多维成本管理模型方法与研究[J].科学决策,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