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石,大学更是其中坚力量,其重
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大学目前存在许多弊端,通过分析其历史原因和当前国内环
境来解释弊端的由来,通过与西方大学的对比来思考中国大学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中国大学 行政化 历史原因 改革
一 目前中国大学的处境十分奇特,有许多现阶段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中国的教育领域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这恰恰又与“大学自治,学术
自由”的大学根本理念产生了冲突。中国大学在被行政化之后,权力的入侵,使
得大学教授的教学尊严与学术尊严被严重剥夺。有限的学术资源被行政力量所挤
占,在中国作为学术活动主体的教师很难参与到大学的决策程序中, 严重危害
了大学的学术自由,限制了大学中高深研究的开展。行政化后,各种伪研究,伪
成果充斥着大学,大学教师没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导致人格逐步矮化,教师的
工作则已经被评估制度简化为车间流水线作业,自然他们也不会有教学的积极
性。中国大学越进一步发展,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则愈发明显。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愈发强盛,大学本应该
是学术至上,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平等探讨学术的地方。但如今的中国大学里,实
力较强的教授的主要工作不是教课,而是在做科研搞研究,即使教课也多是草草
了事。真正用心教书的往往是想争取晋升的讲师,整个大学都弥漫着浓厚的功利
之气。大学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这也是中国缺
少创新性人才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无论是大学的教科书,还是教师掌握的知识都
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水平相差甚远,教科书总是落后时代很多年,教师也数
十年如一日的讲同一门课,教学备案可以数十年连用不变,社会在不断进步,大
学中教授的知识自然也要及时更新。

(四)大学里缺乏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在大学里都会有一些教师,教学水
平差、态度不认真,但年年都还是会站在讲台上,职位依旧还是按照教龄在提升。
还有一些教师则不以教书为己任,兼职各种副业,不注重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缺乏优良的导师,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知识也成问题,又谈何创造知识。

二 历史原因探析
在清朝末年,强国侵略,战火纷飞,当传统的文化教育制度不再能保护自己
的时候,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高等教育体制,打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篇
章,1895年北洋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大学的诞生。

“半路出家”的中国大学不可置否的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中国直接引用西方已
经发展完备的近代大学教育体制,没有过度的直接以大学为发展基点,根基不稳
固,在加上中国近代大学是强行冲破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后的产物,存在浓厚的封
建文化环境,最终导致中国徒有近代大学的外在形式,其内里仍旧是中国的传统
文化教育系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最好的证明。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以俄为师”的活动,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向“苏联
大学体制”上发展,机械的照搬以及与西方教育体制的冲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中的不利因素,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给中国的高等教
育近乎毁灭的一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教育的地位也日益升高。1985年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使高等教育学府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才使我国高等教
育的层次结构趋于协调。

三 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中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一度是世界上教育程度最发达的国家,但
中国的近代教育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常
常被人所诟病。中国人才缺乏创新性,但如今已是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
的获取变得十分廉价,而知识的创新变成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爱因斯坦曾说过:
“我从不去记那些随便翻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东西,我只把时间用在做一些有创
造性的东西上”。大学是作为一个将个人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完善的地方存在的,
但我国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在创新能力教育上几乎空白。当然近年来,各
大学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能力教育,但与国际大学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的。中国大学的长时间的学术自由精神的缺失也导致了大学精神的萎靡,阻碍了
中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案思考
(一)中国大学需要一个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中国目前还无法像西方国
家一样完全脱离行政力量,形成“教授治校”的模式。但是简单粗暴的一下子脱离
政府,中国教育体制也会陷入崩溃,我们可以首先平衡政治力量与学术权力,再
慢慢抽离削弱政治力量,当然最终目的就是树立大学自治的办学理念,让教育者
来管理学校,让学术自由的思想自上而下的贯彻整个大学。让大学的根本理念“大
学自治,学术自由”得以在中国实行开来,学术自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土壤,
为何中国人在中国就得不到诺贝尔奖,出国成了华侨受到西方教育便能得奖呢?
当然这里拿诺贝尔奖来衡量创新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学术自由的重要性。

(二)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制度受到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专业方向课程比
较单一而且专业主修课程多,课时量大,使得中国大学生在自主进行双修和转换
专业方面没有像国外学生那么自然。而且前苏联教育体制与西方教育体制相比适
应市场能力更强,苏联模式专业口径过窄,应对社会变化能力差,从就读到毕业
这几年中,社会需求量在变化,而苏联式模式教育却不能适应的去变化。这时西
方教育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主修多,课时少,学生可以随时按照市场需求来调
整自己的专业走向。所以中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就是对西方教育的学习,摒弃前苏
联的教育模式。

(三)对于大学教师必须设置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教师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所在,教师的优劣与否与这个大学成功与否密切相关,确立教师动态考核机制,
可以有效的剔除身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教师。当然这个“优”的准则应该由教课情况
和学生的反映来判定的,而不能像现如今大学中的那样按照教龄和职位高低来判
定一个老师。

总之,中国大学真正开始不过百年,能发展成现在这样已实属不易,虽然还
是存在许多弊端,但这是中国朝近代大学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国人经常拿中国
大学与西方大学相比,但是两者完全没有可以性,中国在西方迈入近代大学体制
时才刚引入大学体制,现如今西方已经朝着现代大学进步,而中国大学的近代化
进程尚未发展完备。改革的目标应该围绕社会需求和增进人类福祉,以学术自由
为中心,以去行政化为切入点,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大学改革与满足社
会进步发展保持正相关性。中国大学目前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中,终有一日中国大
学能跟上西方大学的步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