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孟子 民 君 仁政 道德
论文摘要:在孟子的“仁政”思想 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 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 为
人 民是社会和 国家的根基 .人 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 以及统 治者维持统治的
基础,民心的 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 固 自己
的统 治,治理好 国家。要得到 百姓 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
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 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 、政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际治理 中 ,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得到诸侯的赏识可 以成为大夫 ,得到天子 的欢心可以成 为诸
侯 .得 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 ,在百姓 、大夫 、诸侯 、天子的层层
结构中 ,天子 的地位最高 、最尊 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
心 ,天子也就不复存在 了。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 ,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 .万
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 ,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
一、 经济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 以前,孔子就 主张在经济上 惠民。孔子认 为君主治 理国家首先 应该 富民 、
惠 民 ,给人民好 处 ,就着人民能得 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只
有百姓富足了 ,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 承了孔子 的富民、惠民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制民之产”。就是说 ,英 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 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
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 去引导他们走
上 向善 的道路 ,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
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 ,犯上作乱了。所以说,英明仁德 的君 主应 该首
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这样百姓就 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 ,发展生产了。
要使百姓有“恒产 ”,就必须从划分 土地界限开始 。孟子看到 ,土地界 限划分 的重
要性 ,认识 到田界如果划分不正确 ,暴君汗吏就会 大肆兼并 土地 ;土地被 大量兼并 ,
百 姓就会失去“恒产”流离失所 ,以至 于违法乱纪 。
从 事实上讲,的确 .我 国古代 社会 的根本 问题是 土地问题 。一切矛盾 、问题 都
由此而来 :一 切斗争归根结底都 是为了争夺土地 。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所 以主张
公平分给农民土地,以此作为“仁政”的开始。在此基础上 ,他还主 张实行适 宜的赋税制
度 ,即“助法”。 除了推行“井 田制”,主张实行合理的土地税收制度以外 ,孟子还建议“薄
赋敛”。
减轻赋税,就可 以使百姓 富足 。与此同时,还应该节约消费 以礼而行 ,要让百姓 的
粮食像 水火一样 多 ,这样百姓就会有仁德 了。“薄赋敛”不仅是指减轻农 民的土地税收,
而且还应该包括对社会其他 阶层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
总之 .孟子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政策来惠民、富 民。因 为他知道 ,首先要从物 质
上满足人 民的要求 ,让他们拥有 自己 固定的产业收入 .并且 减轻 国家的各项税 收,
这样百姓才能安 居乐业 ,人心才能稳定,天下也才能安定 。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孟子反对虐政。他劝说统治者 不要残害百姓 ,如果暴虐百姓太厉 害 ,就 会身死 国
亡 ,不太厉害 ,也会身危 国削。孟子反对连株 ,提出“罪人不孥”。他说 :“昔者文王之
治歧也 .耕者儿一 ,仕 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 。”这是说 ,从
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 ,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 :对做 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
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 ,不征税 :任何人到湖泊捕鱼 ,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 ,
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 ,刑罚只及于他本人 ,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在孟子看来 ,
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 “仁政”.应该宽民 、爱民 ,应该 “与民同乐”。作为统治者,
应尽 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 .努力施行“仁政 ”,使人 民的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 ,要真正做
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
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
善教得 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措 施不 如好 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 只能使
人 民敬畏 ,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 民心 ,必 须实行好的教育。因此 ,孟子主
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 ,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孟子认为教育 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兴
办学校 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 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 ,以
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 ,圣贤施教 ,当各因其
材 。教育百 姓的方法归纳 为五种 :“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
者,有 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教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中 ,有像及时 的雨水一 样
滋润万物的 ,有成全 品德 的 ,有培养才能的 ,有解答疑惑 的,还有 以自己的善行来
正己正人的 ,这 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 .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
人 民的内心之 中。这样 ,民心就会归服 ,人民就会认同并且 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4.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3]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I].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