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的藥用價值研究進展
摘要:桑黃(Phellinus linteus)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珍貴真菌。本文綜述了
桑黃的形態特徵和分類學地位,主要的藥理活性成分,以及在免疫,腫瘤,糖
尿病和肝病等領域的藥理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Progress of studies on Phellinus linteus
Abstract: Phellinus linteus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medical mushroo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review illustrates the resent studies on the medical ingredients of Phellinus linteus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n immune system, cancer, diabetes and hepatology.
桑黃(Phellinus linteus)是擔子菌門層菌綱非褶菌目鏽革孔菌科鏽革孔
菌科的一類藥用真菌,一般生於闊葉樹如桑樹以及楊、柳、等的枯立木和樹幹
上,無柄,初期呈黃色,生長成熟後子實體菌蓋呈半球形, 剖面扁平至馬蹄形,
顏色加深為灰、褐甚至黑色,表面光滑、龜裂、木質化。菌肉深咖啡色、鏽褐色
或淺咖啡色[1]。桑黃主要分佈於中美洲,非洲和東亞如中國,日本和韓國等
地。桑黃在日本被稱為Meshimakobu或 Mesima,在韓國被稱為Sang-Hwang,
在中國傳統中醫中也有“松根”的別稱。其中,中文“桑黃”通常指的是針層
孔菌屬(Phellinus Quel. ) 裏的火木層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裂蹄木層孔菌(P hellinus linteus) 、鮑氏層孔菌( Phellinus baumii Pilat) 三個種[2]。在整個東亞地
區,桑黃均被廣泛用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傳統中醫中,桑黃多用於於治療血
崩、血淋、臍腹澀痛、脫肛瀉血、帶下、閉經等婦科疾病[3]。現代科學研究對
桑黃的有效藥用成分和藥理均有更深入的認識,桑黃也體現了很強的藥用價
值,擁有廣闊的藥用市場前景。本文著重對近些年國內外對桑黃(Phellinus linteus)藥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作簡要綜述。
1、桑黃(Phellinus linteus)的主要藥用成分
最近的研究表明,桑黃的主要藥用成分包括多聚糖類,如β-葡聚糖(β-
Glucans),蛋白多糖和酸性多聚糖等,此外,桑黃含有的牛奶樹堿
(Hispidin)成分,如Hispolon和Phellinstatin,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1.1 多聚糖 現代研究發現,多聚糖在免疫調節,提高癌症病人生存率等方面均有良
好效果。動物實驗發現,食用多聚糖可以在血液、消化系統和脾臟等組織中起
免疫調節作用,並表現出抗癌和抑制腫瘤生長的功效[4]。人體研究中也發現,
攝入特定多聚糖可以活化健康人群的免疫系統,並抑制呼吸道炎症因數誘發的
過敏反應。多聚糖可以促進,維持或啟動免疫應答,如通過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和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促進B細胞增
殖;通過上調一氧化氮(NO)和腫瘤壞死因數-α ( TNF-α )活化T細胞介
導的特異性免疫應答;通過活化腹膜巨噬細胞以促進非特異性免疫應答;通過
下調相關免疫因數 (IL-2,IL-6…)緩解炎症反應等[5]。而β-葡聚糖為其主要的作
用成分之一。
1.1.1 β-葡聚糖
β-葡聚糖是指通過β糖苷鍵連接形成的葡萄糖多糖。真菌中的β葡聚糖
主要以1,3葡聚糖鏈的形式存在,間或夾雜1,6葡聚糖鏈。
β葡聚糖作為很多中藥的重要藥用成分,在預防和治療癌症,降低膽固
醇和治療糖尿病,以及促進免疫系統功能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研究發現,(1.3)-b-D-葡聚糖能與巨噬細胞表面的特定受體相結合,促進免疫調節分子如細
胞因數和一氧化氮的合成和分泌。真菌的(1.3)-b-D-葡聚糖可以刺激巨噬細胞中
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數-α ( TNF-α )和環
氧合酶2(COX-2)的mRNA的表達顯著升高[6]。此外,β-1.3/1.6 葡聚糖還能
刺激白介素4和5(IL-4,IL-5)在白細胞中的分泌[7]。β-葡聚糖的這些生理
功能,與其結構特性緊密相連,多聚鏈的長度,分支程度以及形成的三級結
構,均會影響其免疫調節功能。一般來說,大分子的β-葡聚糖能夠直接啟動白
細胞,通過吞噬作用清除異源感染物,並刺激分泌免疫細胞因數。而中鏈的葡
聚糖能調節NF-κB等細胞轉錄因數以誘導特定細胞因數表達,並通過活化磷
酸肌醇-3激酶(PI3K)調節免疫應答。此外,葡聚糖的抗腫瘤活性與其糖鏈結
構有關,一般來說1,6葡聚糖鏈越多,抗腫瘤能力越弱[8]。
β葡聚糖的調節免疫能力是通過免疫細胞表面受體識別與應答實現的。
目前發現的能夠識別葡聚糖的受體大致分四種:清道夫受體(scavenger receptors),補體受體3 (complement receptor 3),乳糖神經醯胺
(lactosylceramide)受體和dectin-1。這些受體主要存在於各類免疫細胞表面,
如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內皮細胞、肺泡上皮細胞、
成纖維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其中,清道夫受體主要在骨髓細胞和部分上皮細胞
表達,能夠識別葡聚糖結構。補體受體3在嗜酸性粒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樹
突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部分B細胞和T細胞表面都有表達,通過識別
失活補體片段3b(inactivated cleavage fragment of complement component 3b,iC3b)發揮免疫調節作用。補體受體3在葡聚糖的抗腫瘤作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識別表面包被iC3b的特定細胞並啟動白細胞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和PI3K介導的細胞毒性來殺死特定細胞[9]。乳糖神經醯
胺受體通常在肺泡上皮細胞中表達,它通過識別葡聚糖刺激巨噬細胞促炎蛋白
(macrophage-inflammatory protein-2, MIP-2)和TNF-α的合成[9]。Dectin1是
另一種β葡聚糖受體,在骨髓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肥大細
胞,嗜酸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B細胞和特定亞群的T細胞表面都有表
達,特異性識別β1,3 糖苷鍵連接的葡聚糖,通過內吞作用和吞噬作用攝取配
體,促進呼吸爆發,誘導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合成和大量細胞因數的表達,
在β葡聚糖的免疫調節作用裏發揮重要作用[10]。
真菌來源的β葡聚糖因其免疫調節等功效,已被廣泛用於多種疾病的輔
助治療,如高膽固醇,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流感,肝炎,萊姆病,哮喘,風
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癌症和愛滋病等[11, 12]。
1.1.2 蛋白多糖
蛋白多糖是一類由蛋白核心域和一個或多個糖胺多糖共價結合而成的多
糖物質,其生物學功能主要取決於糖胺多糖支鏈的結構,主要的兩類糖胺多糖
為硫酸肝素和硫酸軟骨素。蛋白多糖可以通過水溶性的調節因數和不溶于水的
胞外基質介導細胞相互作用[13]。蛋白多糖的生理功能表現為細胞生長調節作
用,通過調節膠原蛋白原纖維合成可以影響腫瘤細胞的增殖和侵入。惡性淋巴
腫瘤中,蛋白多糖在多種免疫細胞如B細胞,CD4和CD8 T細胞等也有表達,
參與細胞間聯繫的調控[14]。
1.1.3 酸性多糖
酸性多糖是一類含羧基、磷酸基或硫酯基團的多糖,分子量一般在150kDa左右。酸性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主要表現在:1. 阻止腫瘤細胞黏
著和癌症轉移;2. 針對腫瘤細胞啟動非細胞毒性的宿主免疫應答;3. 刺激B細
胞,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樹突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活化以清除腫瘤
細胞。桑黃中含有的酸性多糖成分具有較高的抗癌藥用價值,動物學實驗發現
桑黃酸性多糖具有通過免疫調節和抑制細胞粘連兩種手段抑制黑色素瘤轉移的
作用[15]。
1.2 Hispidin
Hispidin是一類從桑黃等真菌中發現的酚類物質,其化學結構為6-(3,4-
二羥基苯乙烯)-4-羥基-2-吡喃酮。Hispidin的結構類似于白藜蘆醇衍生物,並含
有兒茶酚結構,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16]。
現有研究表明,Hispidin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對於糖尿病,Hispidin通過
其抗氧化性清除氧化自由基,保護胰腺β細胞免受高的活性氧簇誘導的細胞凋亡[17]。另外,Hispidin能減輕過氧化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介導的DNA損
傷,羥自由基形成和細胞毒性[18]。Hispidin及其桑黃特有衍生物Hispolon還具
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效果,能通過MDM-2介導的ERK1/2活性誘導乳腺癌和膀胱
癌細胞停滯在G2/M週期,抑制腫瘤細胞生長[19]。此外,hispolon還能增強其
他傳統化療藥物的抗癌效果,在胃癌治療中大幅提高5-FU和DOX等傳統化療
藥的療效,並誘導胃癌細胞凋亡[20]。
2. 桑黃(Phellinus linteus)的藥用價值
桑黃通過其含有的葡聚糖,酸性多糖和hispidin等特有藥用成分作用,
在多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均體現出了較好的藥用價值。
2.1 免疫、抗菌和消炎
桑黃在抗菌消炎和調節自身免疫等方面均表現出了很好的潛在藥用價
值。
由於當前濫用抗生素情況的普遍存在,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超級細菌逐
漸成為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桑黃在消炎抗菌尤其是對抗耐藥菌方面具有一定
的藥用價值。韓國有研究表明,桑黃甲醇提取物中的正丁醇羥化組分對於具有
甲氧西林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具有很好的
殺滅效果[21]。因此桑黃在未來新的抗生素開發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抗炎方面,桑黃,尤其是其乙醇提取物組分也展現出了很好的藥用價
值,其中正丁醇組的抗炎效果最好[22]。韓國的一個人體試驗發現,口服桑黃
提取物一個月可以顯著降低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和皮質醇的含量[23]。
動物實驗則表明,桑黃攝入可以抑制大腦的5-羥色胺合成,從而緩解耐力運動
中造成的肌肉疲勞和乳酸堆積[24]。桑黃的抗炎作用被認為與其通過蛋白激酶Cδ(PKCδ)上調亞鐵紅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的表達並抑制基質金
屬蛋白酶9(MMP9)合成有關[25]。從桑黃中發現的Inotilone組分,還被發現
具有抑制NF-kB,p38和 MAPK信號通路的作用,從而緩解炎症的影響[26]。
此外,桑黃的多糖成分在緩解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一
定療效,而其特有的Hispidin及其衍生物等抗氧化多酚成分,在調節免疫方面
也都具有巨大的藥用價值[27, 28]。Kim GY等人的研究也發現桑黃中的蛋白多
糖組分在調節免疫功能中具有重要的醫用潛力[29]。有研究表明,桑黃多糖的
免疫刺激作用與白介素2(IL-2)的作用機理類似,但沒有IL2的諸多副作用,
因此更適合臨床應用[30]。
2.2 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