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docx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docx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6 篇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 读课题。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 大。 二、精读 2—6 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 1 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 子在那儿捉蜻蜓, 他停下了脚步。 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 地读 2—6 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 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 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师拿着书模 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 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耐心、慈爱、亲切) 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 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 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 生:七嘴八舌 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你们坐下! 师:你坐哪儿? 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 生:田埂上。 师:对。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 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到前面, 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

______________ 。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 7—11 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 诉孩子们的话。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 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 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 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 (爱孩子,尊重孩子)

师:说得真好,陶先生不仅爱蜻蜓, 更爱孩子。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 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汇报课)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教学这一课时, 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 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 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 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 “七嘴八舌” 、“入神” 、“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

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 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 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 并让他们自由表达: 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 而是启发与诱导!总之,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就因势利导, 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

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 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 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 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 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 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 在心中树起崇

高形象。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 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

了解得很透彻。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 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 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

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放飞蜻蜓》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懂得蜻蜓是益虫; 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 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 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 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 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 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 启发引导的巧妙。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