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N0NGCUN 2010年第8期
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综述
杨俊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6)
摘要:住房作为与农民工生活休戚相关的农民工利益,尚未被任何一个城市纳入全面规划体系,规划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寥 若晨星,中国已经到了亟须政府以法律形式,启动农民工公共住房规划的时刻,与农民工住房相关问题,许多专家与学者都做了深入 的研究,本文就此在这里做个简述。 关键词:农民工住房问题综述
引言
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
3()年里,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为25%。80年代以
来,伴随着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再次解放,农业生产水平的
不断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并迅速开始向城市
转移,这就是中国特有的“民T潮”。2010年4月国务院关
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
出,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还有1.2亿人以上。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事关稳定、和
谐、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农民
问题中事关安居的重大民生问题。学者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分析了农民工需要解决的10个突出问题,其中住房问题
位列第四,成为继最低工资、8小时工作制、劳动保护之
后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l
农民工住房研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让包括农民
工在内的每个人享有良好的住房是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权的
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本
文从农民工住房状况入手,对农民工住房消费以及现存问
题、政策建议、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农民工
“农民工”一词首次是l983年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提
出来的,随后被大量引用,也是当前使用得最为频繁的概
念之一。学术界对它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农民工是
农民出身的工人l 2l,李培林对此作了如下界定:一是在地域
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二
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三是在
阶层上从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向比其高的职业收入阶
层流动。[31
本文所指农民工,是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到城
市就业并被雇用从事非农活动且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青年。
刘传汀和徐建玲又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的农
民工和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年长的农民工,这两部分
亚群体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别,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与第一代的
区别是: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比一代有所提高;
第二,绝大多数无务农经验,对农村的认 感低,土地情
结缺乏。第三,对城市认同感提高,比第一代更希望留在
城市生活。…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比重日趋下降,
16~30岁的新一代农民工逐渐成为转移劳动力的主体:I51
中国1.5亿进城务工的农民中,约占60%的改革开放后出
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的中坚力量 据
调查:有55.9%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来准备“在打工的城市
买房定居”,留下来成为“新城市人”…
l 二、住房现状
■■函广 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农民工居住在 集体宿舍29.19%,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屋占20.14%
里,居住在工作地点7.88%,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6.45%,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
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161
针对农民工的居住现状,学者们在对大城市农民工住
房模式、收入水平、住房标准和住房诉求进行了多方面的
调查发现:两代人群在居住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从
总体上看,两代农民工的居住水平整体偏低,存在以下特
点: (1)居住空间狭小; (2)居住环境较差、设施不完
备。 (3)居住模式复杂,且与家人同住比例持续上升,
(4)住房来源以租房为主; (5)居住的区位主要在城乡
结合部; (6)缺少安全保障。l 7_is]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状况
有所提高,与一代农民工相比,多以未婚为主,其租住单
位宿舍的选择要高于一代;从住房设施方面,二代农民工
明显高于一代农民工,且居住在楼房的比例要高于一代农
民工,但多以合租居多,而一代农民工租住地下室和简易
房的比例要高于二代。[91无论居住集体宿舍还是自租房,
农民工居住条件普遍恶劣,特别在建筑行业居住条件尤为
简陋,普遍不具备洗浴等基本生活设施。
从居住环境来入看,周边环境相当恶劣,人口高密度集
聚,房屋建筑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同时污水、垃
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农民工居住环境的脏乱差。
m[111在获取来源方面,农民工主要通过租房和单位宿舍、
工棚来获取住房;[121从居住的质量上看,与城市居民居住
状况相比较,农民工住房条件普遍较差,租借的住房大多
是城市闲置老房和闲置搭建房屋,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城市
人口的1/3,基本设施的配备方面也极不完善,多数没有
厨卫设施;从居住的邻里来看,农民工居住状态呈现出边
缘化聚居、流动特性。城市边缘地带和城中村以其较低廉
的房租和濒临城市广大就业机会的优势,吸引着农民工在
此集聚,形成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象在中国大中城市都很
常见,如北京的“浙江村”、 “河南村”、 “安徽村”、 “新疆村”等,居住的边缘化也体现在其社会交往和心理
认同方面。农民工聚居区与城市居民住宅区隔绝,生活
“孤岛化”,农民工成为城市边缘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生
活。从安全保障来看,农民工聚居区缺乏管理与服务,成
为藏污纳垢、滋生犯罪的场所,导致治安隐患严重及居住
方式不同引发社会隔离,增加了城市的社会成本,是当前 农民工城市居住的主要问题。[131 Hill
当前中闰农民『T二住房状况总体可以概括为:居住条件
恶劣,流动性、边缘化聚居特征明显,农民工在城市的居
住问题处于弱势境地。不少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农民
工居住现状的相关原因:有学者认为,户籍制度是主要原
因,f]61也有学者利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了农民工这一弱势
群体在社会保障系统内受到主流社会排斥的根源所在…
2010年第8期 XINN0NGCUN
制度制造排斥。I]71
对农民工住房现状而言,现有学者的研究多是从住房问
题表像进行观察分析,缺少从其核心和本质角度进行思考。
三、住房消费情况 国家统计局2006年lO月份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农
民工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农民工月收入在800
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农民工 不仅工资低、而且难以按时发放,能按时领取工资的比例
仅35.68%。在被拖欠工资的追回中,能全部追回的仅有
16.91%,能追回小部分和大部分的分别只占24.8l%和
25.06%,无法追回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0.25%。[181据
相关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60%的农民工在长三角、珠三
角等大城市和本省的省会城市就业,即使农民工家庭月收
入达到3000元,租赁住房仍然困难。而且由于流动人口
普遍存在改善老家住房的消费心理,不愿将收入过多地用
于在城市的当期消费,农民工月均住房支出大多在300元
以下。[191[。 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工,他们干的工作多是城市里最
脏、最累和城市人不愿意干的,但是其收入却低于城市职
工,普遍经济支付能力较低、缺乏必有的住房消费能力,
无法通过商品化自主解决住房困难,也就导致了这类群体
无房、危房、拥挤、共用、租住等种种住房弱势现状。
幽住房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生活质量,而
且会加剧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问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对于以上问题,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影响因素作了
分析:农民工低收入125,、城市住房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
制度的缺失[26I是学者普遍承认的影响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
的重要因素。总体上,对于农民工来说,收入水平较低,
基本消费品的花费就占了收入的大部分份额,在城市的消
费更多是一种生存消费,房屋租金消费占农民工的收入比
重巨大,表现为住房消费水平偏低的现状。1221
对于农民工消费住房的能力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
研究农民工实现住房需求的学者不是很多。而且由于国内
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具体数据较难统计,现有研究缺乏定
量分析,有些问题只能靠相似城市来类比推测,提出的解
决建议不能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必要。陛
根据调查,周飙在“人口格局预示城市化拐点”一文
中指出,进城农民工增量已过峰值并呈逐年回落趋势,
2003年,我国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2000
万,此后便以平均每年l70万的速度下降,降至2008年的
ll()()万,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这一来源正在枯竭。 如果是这样,那对于许多产业将是个十分不详的信号,这
些产业过去十年能在目标年龄段人口缩减的情况下保持高
速增长,全赖于每年从农村涌入的大批新增城市人口,而
现在,这一动力源正在迅速枯竭,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
因之一就是定居问题。1271
大量学者研究也表明,居住条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具
有决定性作用,128]12911 ”而农民工在当前城镇住房制度下处于
不利的地位,基本被排除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之外。[31l解
决农民工的定居问题不仅是促进农民工消费的关键,也是
我国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只有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
之忧,才可能使其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力量。 z
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恶劣,基本生存权利得不到保
障,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背离。由于难以获得合适住房,
分居的家庭模式成为我国农民工家庭的一种主要居住模 式。 】据调查,2004年宁波市以家庭形式居住的农民工所
占的比例仅为23.3%,农民工主要的居住方式是与其他打
工者集体居住,其比例在2000年为35%,而到2004年发
展到58.3%, 这种“妻离子散”的家庭居住模式显然与和
谐社会的构建背道而驰。
法律是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还没有
专门、明确的农民工居住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专
门涉及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法令,由此,保障性住房并非法
律规定的政府责任,对地方政府也缺乏强制性约束力,导
致保障性住房建没成了应景之作。现行的《劳动法》主要
是以保护城市劳动者为目的,农民工被排除在《劳动法》
之外,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之间大多就没有正规的程序保
障,更未涉及到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随着房价持续上
涨,住房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有关住房保障的立法已迫在
眉睫。[351 还有学者认为,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以户籍为壁垒的准
入标准,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伴随着城镇居民
住房困难问题的逐步解决,住房制度保障范围应该进行拓
展,适当把符合保障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之
内,以从制度层面消除准入限制。[361
五、相关政策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农民工”概念为我国所特有,
从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各国基本上是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
租金的公共住房,并对其给予住房补贴,一些国家制定相
关法规对住房给予政策帮扶,多层面的解决过低收入家庭
住房问题, 所实行的住房保障政策基本上是覆盖全民的,
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居住区位研究、混合居住
模式研究、住房建设补贴费用提供、公共住房供给模式研
究、住房的价格和租金的确定问题和住房消费的金融问题
等方面。 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政策都以市场化取向
为主,发展演变的历史较长,已形成较为完善、发达的住
房市场体系和较成熟的一套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
在国内,农民工的住房『口J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部门的
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5年建设
部(现已改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首次将研究解决农民工
住房问题,列入当年建设部工作重点之中。次年,在
 ̄2006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情况》的报告中,第一
次在政府正式文件里明确提出,应使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
范围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
类就业群体。2007年又提出,依法将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
围逐步扩大到部分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2007年8月,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再次明文提出,要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2008年
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民工
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要求把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作为
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 “各地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
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农民工居住问题,首次被要求纳入
城市住房建设规划。2010年6月,由住建部等七部fJ联合
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指出:随
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亟须改善,有
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
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同年,住建部
指导各地建设农民工公寓,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将农民工
纳入经济适用房范围,并以大型施工项目为重点,开展
建筑工地农民工标准化宿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