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住房问题

农民工住房问题

农民工住房问题前言农民工是社会的新兴群体。

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参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为城市创造财富。

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由农民工衍生出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要论述的内容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农民工住房权问题。

我国现在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发展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然而,他们却很少公开地向城市索求些什么,城里人及城市政府也很少考虑为他们做点什么。

“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生老病死、就业医疗、子女教育、养老失业、住房交通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农民工自己的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和经济发展。

”[1]虽然他们脱离了土地,只是在农忙季节短暂回去帮忙,但还是要保留土地,因为城市保障把他们排除在外,“家乡的土地是将来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2]由于某些体制上的障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把城市当成是自己的家,因为没有能力在城市里买房定居。

他们如候鸟般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每到逢年过节,便会出现震惊世界的“民工潮”。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3]保证农民工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是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我们必须让农民工在这个城市中拥有归属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互动。

2005年,建设部首次将农民工住房问题列入当年建设部工作重点,在2007年的工作部署中,建设部提出,要将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

同时,建设部把如何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提高和改善农民工的住房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之中。

这表明,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一、农民工城市住房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从最早的拥挤不堪的集体宿舍和简易窝棚,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自己租住条件较好的民房。

但是,由于农民工人数的逐渐增加,住房数量、环境以及设施并没有得到改善,依然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关键是,条件好的住房,就农民工的收入来说,是负担不起的,在城市里,能自己购买住房的农民工只有很小一部分。

(一)居无定所绝大多数农民工在流入地,即打工地没有很好的住房,他们主要以临时租房和暂居单位宿舍为主。

据调查,“自行租房或单位提供住房的比例超过90%,自购房不足5%,投靠亲友等其他方式解决住房的约占5%。

如建筑施工企业的务工人员绝大多数居住在工棚中,大型制造企业的务工人员多数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

”[1](二)住房面积过分狭小“上海市流动人口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为8.1平方米,这个数字只有上海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更多的农民工是挤在没有没有厨房和厕所的房屋里。

”[2]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得到大幅度改善,全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迅速:1978年为 3.6平方米,1980年为 3.9平方米,1985年为 5.2平方米,1990年为 6.7平方米,1995年为8.1平方米,1999年为9.8平方米,2000年为10.3平方米,2001年为15.5平方米,2002年达到20.4平方米。

但是根据相关调查,农民工的住房在过去5年内始终维持在接近甚至低于生存标准的水平,人均住房面积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准。

据2000年3-4月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市房地产交易互换中心对武汉市778户外来人员的住房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 2.05%的家庭承租较大面积的住房(80平方米以上),24.15%的家庭住房和营业用房合在一起而难以计算居住面积,其余73.8%的家庭住房面积仅在5-35平方米之间,大部分农民工家庭的住房承租在地下层5平方米的房间内。

”[3]可以推断,农民工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有一致的倾向,即人均住房面积很少。

(三)住房设施简陋目前,农民工每个月用来支付住房的钱不足200元,大多在50-100元左右,多数是几个人合租一套房,生活配套设施极其简陋。

“约有10%的自营劳动农民工没有自来水,70%没有天燃气,71%住房不配卫生间,60%住房不配厨房。

”[1]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许多低收入的农民工更是为了节省费用,租住城市最简陋、陈旧的房子,有的是租借居民住宅楼的地下室,有的是在边缘地带搭建简易住房”。

[2]这样的住房不仅带给农民工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还隐藏着火灾等不安全因素。

(四)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首先,农民工居住的地方,一般来说流动人口都比较多,人员也相对复杂,盗窃,斗殴等治安问题也时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让当地派出所都头痛不已。

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他们如果和当地居民混住在一起,会加大派出所的排查困难。

其次,很多农民工住房是违章建筑,甚至有些还是危房。

在深圳近期展开的拆除违章建筑统一行动中,暴露出来的违章建筑竟高达3550万平方米。

据有关人员估计,全部违章建筑面积总量可能达数亿平方米,规模相当惊人,而其中的大部分就有大约300万农民工来租住。

(五)买不起住房进几年来,中国的房价依然持续走高,这让很多城市人口都倍感压力,而农民工的收入根本无法购买城市中的商品房。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表明,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

[3]农民工的低收入决定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购买普通商品房,也无力承受高昂的房屋租金。

二、农民工住房现状造成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制约现行的制度中,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规定只适用于具有城市户口的单位职工,并没有把农民工包括在内。

商品房的价格昂贵,农民工是城市的低收入者,根本无力企及,从而加剧了农民工“居无定所”的现状。

其根源是“城乡二元”,特别是”城乡二元”体制中的户籍壁垒。

(二)关注度不够农民工的增多,并没有真正给政府的环境治理以及公共服务造成负担。

治理成本也没有因此而增加。

现代城市外部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是大量存在的农民工。

农民工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处,且住房条件差,根本没有分享到过多的社会资源。

而政府对他们大都采用放任甚至限制的态度,对他们最基本的住房问题没有给予重视,在决策上也没有给农民工住房权问题一个明确的规定,使得农民工在住房问题上一直“底气不足”,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实现这个权利,政府不管,还有谁会管呢?(三)现行政策和法律的缺失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明确农民工住房权益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虽然提到…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1]然而,政策的规范性较弱。

涉及农民工住房问题解决的法律法规则基本没有,农民工住房问题又缺乏法律的强制性保护,无法可依。

(四)用工单位无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在城市里,很多单位,尤其是建筑行业,为了降低他们的成本,大多会雇佣农民工,他们之间大多没有正规的劳动合同以及保障程序,没有劳动合同就不会出现关于住房权的问题,所以就出现了农民工搭建简易窝棚、租住环境极差但便宜的房屋,甚至就在天桥洞下睡几晚的情况。

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相关部门的督促检查。

(五)农民工自身对在城市有固定住房的渴求度不高,缺乏维权意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来到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劳动收入,对于住房问题,由于“二元”等诸多因素约束,大多认为在城里只要有个地方睡觉就行,很少有在城里有固定住房的想法,且在农民工当中,大多数人的居住以临时为主,情况都很相似,不会出现互相比较的情况。

三、改进并完善农民工住房状况的途径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及满足农民工自身幸福感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权问题非常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一)应努力增强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能力严格执行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

对农民工就业和城市人口就业一视同仁,改变同工不同酬的情况。

政府应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引导用工单位为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状况做出努力,政府可以要求用工单位在给职工发放的工资中,包含住房补贴,并逐渐提高农民工收入中的住房消费比例。

同时,就个别用工单位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要严厉予以打击,确保每月按时发放工资,为农民工的住房消费给予资金保障。

(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适用于农民工在内的廉租房制度“政府有责任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

”[1]廉租房正是政府为了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向他们提供租金比较低廉的房屋或给他们相应的租金补贴以在外面租赁房屋。

从目前看,政府向农民工提供廉租房已不是沉重的负担,就弱势群体面临的基本的居住问题而言,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住房困难要靠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体系来解决,譬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就需要政府给予保障。

适当放宽廉租房申请的户籍限制,“允许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流动人口,在能够提供一定时期的居住证明、住房困难证明和收入证明的情况下,申请廉租房,以此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同时也可减少户籍制度改革后产生的社会问题。

”[2]农民工进城租住廉租房,还应签订合法有效的租赁合同,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同时,在法律制度上,立法机关、政府对廉租房管理机关的设立、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及使用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廉租房争议的解决和法律救济以及违反廉租房规定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等具体制度应进行科学全面的设计,尤其是在建立廉租房保障对象资格审查的基础上,逐渐放宽廉租房使用者的准入条件,把进城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让农民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为社会保障范畴之列的廉租房制度,“我国在2004年的修宪中专门增加的…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国家有义务提供并满足弱势群体基本居住条件,以维持他们基本的生存状态。

”[1]因此,为农民工提供租金低廉的普通住房或补贴房屋租金,是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居住保障,首先满足“安居”,然后实现“乐业”,这都体现了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关怀,展示了政府对基本人权的尊重,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收入的农民工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从而使农民工的居住安全、卫生等基本需求得到保障。

”[2] 三)应尽快完善包括农民工可享受的住房公积金制度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