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在皮肤科的运用

经方在皮肤科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2年12月 第25卷 第l2期TCM Res.December 2012 Vo!.25 N0.12 

文章编号:1001—6910(2012)12—0057—02 

经方在皮肤科的运用 

宋群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经方是经过数千年实践检验被证实的验方,是古人当 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历代医学推崇至上。,本文采用芍药甘草 汤和止痉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桂枝二麻黄一汤加减 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桂枝汤和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 疹,在临床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说明经方在临床上具有很 重要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经方;中医临床;皮肤病/中医药疗法;带状疱疹后遗 症/中医药疗法;老年皮肤瘙痒症/中医药方法;慢性荨麻疹/ 中医药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9.57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2.12.026 经方是经过数千年实践检验被证实的验方,是 古人当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历代医学推崇至上,其在 

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药少而精,出神入 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著称,以经方为方根的 治疗效果显著。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经方加减治疗常 

见皮肤病和一些顽固性皮肤病,现将在临床中的经 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带状疱疹后遗症 患者,男,75岁,2010年2月1日初诊。主诉: 

左下肢起红斑水疱伴疼痛20 d余。现病史:患者于 20 d前左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红斑、簇集型水疱, 

自觉剧烈疼痛,麻木不适,呈带状分布,前后未超过 正中线,在当地医院就诊,按带状疱疹给予药物治 

疗,用药不详。用药后皮疹消退,左下肢仍麻木、疼 痛,疼痛由足底部开始,放射到左下肢,呈阵发性、痉 

挛性疼痛,不能行走,昼夜不能入睡,腰椎拍片和各 项化验指标均正常,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症,给予吗 

啡、杜冷丁等多种镇静止痛药治疗无效,前来就诊。 症见:左下肢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由足底放射到 整个左下肢,按之痛减,伴口干,心烦,失眠,舌质红, 

少苔,脉沉细数。皮科检查:左下肢红斑变暗,水疱 干燥结痂,部分痂皮脱落,自觉剧烈疼痛,麻木不适, 

呈带状分布,前后未超过正中线。西医诊断:带状疱 疹后遗症。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气滞血瘀、气阴 

两伤。治宜活血化瘀、养阴柔肝、止痛,给予芍药甘 草汤和止痉散加减。药物组成:芍药30 g,甘草 

10 g,全蝎l0 g,僵蚕10 g,蜈蚣3条,沙参15 g,当归 ・临床经验・ 

20 g,生地黄30 g,川楝子10 g,细辛3 g,丹参15 g, 

丝瓜络10 g,板蓝根30 g,黄芪30 g。水煎服,1 d 

1剂。服药5剂后,患者左下肢麻木、疼痛程度减 轻,疼痛次数减少,晚上睡眠3 h,口干程度减轻,舌 质红,有少量舌苔,脉沉细而弦。中药于原方中加炒 延胡索30 g,继服14剂后,诸症消失,至今未复发。 

按 带状疱疹后遗症为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侵 犯神经而引起的神经痛。本例患者年老体弱,外感 

邪毒,病久余毒未尽,阴血亏虚,气滞血瘀,不通则 痛,治疗以养阴柔肝,活血化瘀,缓急止痛。芍药甘 草汤养阴柔肝,缓急止痛,配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止痛之药,使阴血得养,筋脉荣润,血液运行通畅,疼 痛消失,疾病痊愈。 

2老年皮肤瘙痒症 

患者,女,6O岁,2008年11月28日初诊。主 诉:全身皮肤瘙痒2 a余。现病史:患者近2 a来出 现全身皮肤瘙痒,每至夜晚入睡时全身皮肤痒如虫 

行,以下肢为甚,白天如常人,口服西替利嗪片、氯雷 

特定片、扑尔敏片等多种抗组胺药无效,前来就诊。 症见:全身皮肤干燥,有糠状脱屑,伴抓痕、血痂,形 

体消瘦,失眠,舌质淡,苔白,脉浮细。西医诊断:老 年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风瘙痒,证属营卫不足, 风寒袭表。治宜调和营卫、祛风散寒止痒,给予方用 

桂枝二麻黄一汤加减。药物组成:桂枝9 g,赤芍 

10 g,白芍10 g,麻黄6 g,生姜3片,红枣3枚,甘草 10 g,当归10 g,地肤子15 g,徐长卿30 g,威灵仙 10 g,浮萍15 g。1 d 1剂。服药7剂后,瘙痒明显减 

轻,原方去麻黄,加黄芪30 g、何首乌15 g,再服 7剂,瘙痒消失,皮肤干燥明显减轻。继服14剂,疾 

病痊愈,至今未复发。 按 老年皮肤瘙痒症多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皮肤萎缩退化变性、弹力组织减少,皮脂腺萎缩,皮 

肤干燥等情况而发病,与季节关系密切,多在秋冬发 病,夏季减轻。中医学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老年 人气血虚衰,阴阳失调,肌肤失养,加上外感风寒燥 

邪侵袭,郁与肌肤,营卫不和,气血瘀滞而致本病。 

桂枝汤内能调和营卫、调补气血,外能疏风散寒,加 中医研究2012年l2月 第25卷 第12期TCM Res.December 2012 Vo1.25 No.12 

麻黄汤以增散寒止痒之效。 

3慢性荨麻疹 患者,女,20岁,2005年11月2日初诊。主诉: 全身起红色风团伴瘙痒3 a余。现病史:患者于3 a 

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红色风团,自觉剧烈瘙痒,每 遇夜晚或晨起,阴雨天或接触凉水后加重,到多家医 

院就诊,按荨麻疹给予扑尔敏片、咪唑斯汀片、西替 利嗪片、泼尼松等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 作,前来就诊。症见:全身反复出现淡红色风团,夜 间和晨起加重,遇阴雨天和沾凉水后加重,伴四肢倦 

怠,面色不华,纳呆,二便可,舌质淡,边有齿痕,苔 白,脉沉细无力。皮科检查:全身出现红色风团,风 

团会在24 h内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皮肤划 痕症阳性。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 疹,证属肺卫不固、风寒外侵。根据四诊,此患者为 

肺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致营卫不和而至本 病。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祛风散寒止痒,给予 桂枝汤和玉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0 g,芍药 

10 g,生姜3片,黄芪30 g,白术10 g,防风10 g,徐长 卿30 g,威灵仙10 g,地肤子15 g,生龙骨30 g,生牡 蛎30 g,甘草10 g,大枣5枚。水煎服,1 d 1剂。服 

药5剂后,风团消退,瘙痒消失。随访2 a,未复发。 按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 

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属变态 反应型疾病的一种,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荨麻疹和 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口服抗组胺药,大多数患 者1周左右病情痊愈;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病情比 

较顽固,口服多种抗组胺药,效果不佳。荨麻疹属中 医学“瘾疹”的范畴。本例患者病久体虚,肺脾两 

虚,卫表不固,外邪入侵,营卫不和而致,治以玉屏风 散益气固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散寒止痒,诸药 相伍,直切病机,故药到病除。 收稿日期:2012—04—15;修回日期:2012—08—27 (编辑 马 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2)12—0058—03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王慧莲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症”“燥痹…‘燥毒症”范畴, 临床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鼻干、咽干、声音嘶哑、关节疼 痛等主要表现,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燥》中有“诸 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记载。其治疗上注重补益肝 肾阴,重视肺、脾胃、肾之间的联系,注重用药以甘凉平润之 品为主,慎用苦寒之品,避免用辛热之品,同时关注情志因素 等。“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易伤津液,而致 阴液亏虚,故治当补其阴液。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药疗法;补益肝肾;燥症/中医药疗 法 中图分类号:R59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2.12.027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主要侵犯外分泌腺 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 

疾病,可单独存在,也常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 

病等。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9—20。对 该病的治疗,现代医学除采用替代疗法,如人工泪液 

滴眼、鼻腔干燥生理盐水滴鼻、内脏器官受侵犯时使 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外,尚无特效疗法。笔 ・临床经验・ 

者运用中医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其 病情的进展,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将临床治疗经验总 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注重补益肝肾 “肝为泪”(《素问・宣明五气篇》),肾“其液 

唾”(《难经・三十四难》),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 

《黄帝内经》日:“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且“女子 以肝为先天”。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肾阴不 

足则无以化唾,肝肾不足,则口干目涩。肝肾之间关 系极为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生互化, 

有“肝肾同源”之说,如肝血不足,可引起肾精亏损, 

同时肾精不足,也可导致肝血不足。故治当注重肝 肾阴同补,选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 

莲草等人肝肾经之中药,以使肝肾阴充足,则唾液得 生,眼目得润。 2重视肺、脾胃、肾之间的联系 

《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机体津液的生成和输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