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只是劳动或久坐后,腰部仍然酸痛。

自言过去常有遗精。

经上次穿刺治疗后,对性生活毫无兴趣。

继以上方加枸杞子、蛇床子、生龙牡填精益肾,加减服至月余,腰痛再未复发。

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

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本质。

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

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

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

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

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

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

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

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

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

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

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

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老师早有论述,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经方传真》及《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在赘述。

二、低血压 王某,女,42岁。

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

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

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

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

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

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

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根据上述表现先生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

他说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脾胃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

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湿,养血祛饮。

茯苓20克、白术15克、党参15克、陈皮20克、生姜15克、枳实10克、当归15克、泽泻15克、白芍10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

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

结合当前的脉沉细弦等症,先生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

当主以真武汤。

茯苓20克、白术15克、生姜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陈皮2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

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

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

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初诊时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

二诊时,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

因药与证符,故收效颇捷。

先生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

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

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

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

”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症,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

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三、偏头痛 姜某,女,32岁。

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

痛时欲以手击头部。

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

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

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

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

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

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健脾,蠲痛除饮: 黑附片15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白芍药20克、苍术15克、生姜15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四、高血压 周某,男,57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

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僻地”状。

血压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

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通达少阳,降逆除饮: 柴胡15克、党参15克、黄芩10克、清夏10克、生姜15克、茯苓20克、桂枝10克、大枣5个、龙骨20克、牡蛎20克、大黄5克、钩藤15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

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

再结合舌淡脉沉弦,“振振欲僻地”诸症,先生认为本病不属肝风内动引起饮邪上犯,而是由于少阴虚寒,坐镇失权,导致水邪肆虐,上串下扰。

此时当温阳化饮,与真武汤。

黑附片10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生龙骨20克、白芍20克、生姜15克、生牡蛎20克 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

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

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岁。

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

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

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

现证见: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

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无力。

根据老师的教导。

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

制附片15克、党参20克、茯苓25克、炙甘草15克、白术25克、陈皮30克、木防己15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

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

继以真武汤与服。

结果: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

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

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总结:真武汤主要的作用是温阳健脾,利水除饮。

它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

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只要符合虚寒停饮的病因病机,就可以按证应用真武汤。

例如姜某的偏头痛,根据病史,有过热天贪凉暴饮的经历,再结合秋天病作、手脚发凉、面色恍白、溲清气短、腹痛腹泻、口干少饮、舌淡脉沉等证,辨为脾弱阳虚、寒饮中停。

由于病因、方证、药证想吻合,所以只服了三包药,偏头痛就再没有发作。

因手足不温,测知其素体阳虚,又与原方三剂加当归、吴茱萸等味温阳调血,防其复发。

本文所指的素体,就是素来的体质、平素的体质,他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或者后天由于大病、久病等原因造成的特有的体格类型。

比如病例二、三、四、五都具有久治不愈,耗伤阳气(阳气,指人体细胞的活力。

由于病久不愈,势必耗伤这种“活力”)的病机病势存在。

所以从体质上讲,应该属于阳虚体质。

这样体质的病人,大多适应于服用附子类配方。

但要权衡主次,比如这几位病人在体质虚寒没被改善的情况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饮内停。

所以选用真武汤散寒除湿,温阳化饮是此时最好不过的治剂。

但亦应结合仲景原书对真武汤方证的记载: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等。

我在临床上也曾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肠炎、腹膜炎、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等,都收到过满意的疗效。

2、当归散 当归散原是一张调和妇女妊娠期气血的好方子。

全方由当归、川芎、芍药、黄芩、白术五味药组成,具有养血安胎、健脾清热的作用。

本方也可以看作当归芍药散的变局。

临床可以加减用来治疗许多疾病。

一、胎动下血 刘某,女,26岁。

结婚二年曾流产三胎。

现在又怀孕近七十天,昨天抱柴禾,因脚踩石块险些跌倒。

当夜就发现阴道中有少量流血,伴腰酸、气短。

今晨上证加重,前来诊治。

现证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腰酸、腹部隐痛、大便偏干、小便略黄、舌淡苔薄白、脉弦、阴道流血呈淡红色,夹有小血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