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主要是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卒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所载的方剂。

后世谓之“经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自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之说。

多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
一些疑难病疗效甚好,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效果较好的医案,使经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医案1,自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2011年7月來诊。

平素体质健壮,去年夏天午饭后,汗
渍未干,随后潜入湖中捕鱼,回到家中时,汗出甚多。

自此以后,冬
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求诊多处,皆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
及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显,后来也用桂枝汤加黄
芪等,均稍有好转而后又复发。

在市医院经X光片,排除肺结核。

一年来,体力疲乏,皮肤灰白,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少,上午不出汗,中午晚间汗出多。

脉浮缓重按无力,证为营卫失和,治以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10g。

1剂,水煎服。

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

宜静卧,避风寒,忌油腻。

服药后全
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出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防风10g。

服药如前,连进二剂。

汗止而病愈。

随访半年未发。

按:病起于腠理疏松
之时,水湿直侵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故“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
洞开不合,故自汗不止。

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症变,幸“汗虽多但
口不渴”,“脉仍浮缓”,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治仍宜桂枝汤微发其汗,令营卫调和则愈。

2医案2,胃脘剧痛(胃扭转)
患者,男,40岁。

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7天,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11年4月7日延余诊治。

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
胃病史10年,近日外感发热,体温39℃,口服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

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腹胀,于4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

诊断为胃扭转。

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
药治疗。

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
胀满,平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

辨证为
寒热痞,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方药用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

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五剂。

1周后来诊,诸证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

于本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按:该患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热镇痛药,致大汗淋漓,损伤脾
胃阳气,邪热乘虚入里形成寒热错杂证,运化失职则饮食留滞,以致
腹痛胀满、呕恶嗳气诸症迭至,正合生姜泻心汤证病机,服之效如桴鼓。

3医案3,下肢痿软(癔病性瘫痪)
患者,女,30岁,2009年2月5日初诊。

起因与其夫口角,遂独卧于凉处,次日晨起双下肢痠软不能支持身体,勉强走一步,即突然
摔倒在地。

需人扶持上身行走时,则双下肢弛软不能抬起。

查脑电图、血流图、血常规、血沉均正常。

诊见患者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上
肢活动自如,手指握力正常,可以端坐,只有双下肢独自行走困难,
软弱不能支撑上身,而需他人扶持行走,双下肢反呈后托状态,足掌
呈下垂状,摸其膝以下冰凉,舌质正常,苔白,尺脉沉紧。

病属郁证,乃心火郁结于上,水寒凝结于下。

治以温阳化湿,除痹通络。

处方真
武汤:炮附子30g,白术30g,赤芍40g,茯苓40g,生姜40g,水煎2次,早晚温服。

药仅5剂,诸症悉除。

按:因精神刺激而使心火内郁,致心阳不能下温肾水;又因卧于寒湿,致使寒凝于下,内外相合
而发病。

《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时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该患既有心气郁,又有寒湿盛,但病之重心在于寒湿袭下,故以真武汤温补肾阳,化湿通络。

湿
去络通,肾水上济心火,以达自身之阴阳平衡,所以见效奇速。

4医案4,紫斑(过敏性紫癜)
患者,女,12岁,于2011年5月12日来诊。

患儿1周前全身
发现紫斑,尤以下肢为多。

经市中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服用清热
凉血活血中药5剂没有缓解。

经友人介绍来本门诊就诊。

刻诊见四肢伸侧面有大小不等之密集紫斑,下肢为多,不痛不痒,按之不退色,
皮损表面光滑,无苔藓样改变,面色微黄,印堂发暗,鼻头冷白,大
便四日未行,时腹痛疼,脉象弦紧,舌质淡白。

证属寒实内结,脉络
凝阻,治宜温经散寒,行瘀消斑,方用大黄附子汤加减:炮附子20g,大黄10g,细辛6g,当归10g。

服用2剂后,大便通畅,腹痛止,四肢、鼻准转温,紫斑明显消散。

再服3剂,紫斑全消。

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按:过敏性紫癜常与寒冷刺激损伤脾胃有关,而阳明经为十
二经之海,乃多气多血之经。

胃经受损,络脉伤而血外溢则出现紫斑。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止痛,附子又能“通经脉之寒瘀”(黄元御《长沙药解》);大黄泻实攻下又可活血下瘀;当归养血活血且具润下之攻,共奏温经散寒,行瘀消斑之效。

5医案5,面痛(三叉神经痛)
患者,女,48岁,于2010年8月10日来诊。

2个月前患左面颊部带状疱疹,疱疹脱痂后,三叉神经分布部位疼痛,1日发作十余次,经西药、中药及针灸少效,故来本处求治。

刻诊:神情痛苦,左面颊
部皮肤粗糙,眉毛稀少,左面颊部阵发性针刺般剧烈疼痛,痛止时有
胀感,眩晕耳鸣,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食欲不振,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弦而滑,此肝血不足,虚阳上扰,左面颊部络脉因丹毒
蚀伤后筋脉失养不和所致。

予酸枣仁汤加味治之。

处方:酸枣仁20g,川芎15g,茯苓15g,知母15g,白芍15g,菊花15g,甘草10g。


服药20剂,疼痛止,余恙皆瘥。

按:足厥阴肝经的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口唇,相当于现代医学三叉神经分部区,带状疱疹病毒蚀伤肝经经络,肝血不足,失其条达,脉络郁滞不和,故疼痛如斯。

方中酸枣仁,白芍起酸收之用;川芎,菊花有辛散之能,四药重用,相反相成,可达补肝之体遂肝之用的目的;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且酸枣仁汤平调土木,补益经络,三叉神经得养,面部络脉和调则疼痛自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