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校风、校训、校史、校情西南科技大学.
校风、校训、校史、校情西南科技大学.
哈佛大学名誉校长勒.陆登庭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最 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独立思考,使他们获 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使命,一是发现和产生各 领域的新知识,传承、传播、再阐释、校准已有知识;二是 要提供探寻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考 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习对复杂世界进行分析和道德判断, 使他们对自己、对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好的理解。” 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校长在北京举行的中外校长论坛上 都强调指出,“我们更关心学生是否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 究精神,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和广泛的兴趣”。 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校风、校训、校史、校情
万朴 (为“教师培训工程”第一期教师培训班的讲课提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定义:“高 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 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 培训。”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重要的是将成为 创业者。大学教师职责有其特殊性,要树立以学会认知、 做事、合作、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有必要认清全国、全球高等 教育发展趋势,确立与时俱进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了 解本校的定位和现状,学校的历史、校风、校训和优良传 统。从本校实际和学校发展愿景出发,才可能有明确目标, 做好西南科技大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 教学和科研水平。 一、新时期高等学校的使命、理念与校风 二、校风、校训 三、校史、校情与大学教师职业培训
要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分工、特色和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博士认为,面对“知识 经济”和“全球化”交织产生的时空变迁,21世纪 高等教育正出现“大众化”、“国际化”、“网络 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包括大学教师国际化) 高校面临的新使命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 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耶鲁大学校 长理查德.雷文形象地描述办学的国际化景象: “耶鲁大学不是象牙塔而是国际社区”。 大学有四项功能: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社会 服务,国际交流。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确立与21世 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和人才观”。 办好一所与21世纪我国和国际经济和社 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大学,必须要有高水平 的教师队伍,要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育的 校园文化,要建设优良校风。
二、校风、校训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1、校风 群体---风气、风尚----事业成败。优良校风是 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期盼。 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精 心培育和凝练,成为师生群体品格,社会认可的 治学、育人、创新的风貌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一个学校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的直观反映。校 风是学校稳定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培养 目标和办学水平的体现,是优良学风、教风传承 和提升的根本保证。
广泛认同的群体规范—--可以营造和谐的情感 气氛和相互约束力,产生高尚的舆论驱动,有现代 大学的管理艺术和法规。 强烈的内聚力—--学校领导、教师、政策的魅 力和教学、科技成果的荣誉和自豪感。 建设优良校风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和学术成就 的魅力。 没有优良的校风,就不可能建成为高质量高水 平的大学,就难于构建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就难 以培养大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的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的校风,在其前身之一的西南工 学院曾经总结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团结,体现办学理念、目标的一致,反映了共 同拼搏、进取和和谐发展的进程; 勤奋,表现教师的严谨治学和学生努力学习的 品质; 求实,是从实际出发,追求真理,笃行攀登的 风貌; 创新,是学校发展跨越的精神和育人的目标。
校风的共性与个性应该兼容、和谐。 不同国别、不同社会制度的学校,其校风都存 在有大学共有的治学、育人内涵。作为社会主义大 学的校风,都应该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遵守法纪、公德,勤奋学习,发扬 民主,勇于创新等共性精神内涵。党的16大提出的 新时期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 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的高校提出了校风建设 的共性要求。
校训是校风的精髓,但更侧重于办学理念和人 才塑造的愿景。 大学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风,取决于 由师德和教风、学风为主要表征的校魂。 “学校的校魂缔造依赖于师魂的宏扬”。 “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清华大学前校 长梅贻琦教授)。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 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二字。浙江大学 前校长竺可桢先生认为求是就是求真理。 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校风是“严谨、勤奋、求实、创 新”,也有表述为“行胜于言、诚信实干”的。
校风是一种心理环境,是需要长期积淀形成的。 因此,校风的形成需要一个认同理解、相互教育、 坚持成习的过程,需要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尤其需要教师的楷模感染作用。 优良校风的形成有其培育规律和培育机制: 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的熏陶—--先进的教育观 念、办学理念使师生对学校发展有共同的愿境,学 校名师和大师的治学、育人、创新品德对学生的感 染。
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 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 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场合(如教室、图书馆、 食堂、宿舍里,在各个不同的校内群体如领 导集体、教师、学生、职工中,在各种活动 如各个教学环节、学术报告、文艺演出、体 育比赛和各种人际交往中)都可以直观觉察 到它的存在,觉察到它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 用和权威影响力量。
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并显示出自 身的特色。 优良的校风是学校每一个师生自身发展的无限 财富。
钱学森谈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世纪中期的校风---创 新精神。他到麻省理工学院到加州理工学院感到那里“拔尖 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那里的竞赛,迈小步不行, 必须做得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气氛 非常浓厚,活跃异常,相互促进,不相互封锁,不怕别人超 过自己”。他的导师冯.卡门说:“我不怕人家知道我的 good idea,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的地 方去了。”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创新精神的校风激励下奠定 了他科学家生涯的坚实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校风是 一所学校所特有的、起主导作用的行为习惯和群体 风尚,体现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环境,对师生的行为 修养具有导向性。 校风的个性特征由于各个学校自身历史传统、 发展定位、学科和专业设置、教师结构、人才培养 规格和办学服务方向等的差别形成。校风的个性特 征是学校稳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水平的 体现,是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探究、创新精神和 实干与开拓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 教育方法。学科交叉、文理互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 授),教师更要博学,要有教学个性风格。 个性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指出:优秀的 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营 造优质环境的关键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做学生 头脑里火种的点燃者,而不是灭火者。
一、新时期高等学校的使命、理念与校风 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新世纪经济科技 发展和社会进步,正面临着如何在人口大 国建立能为公民提供上大学的公平机会的 开放型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如何深化教 育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能持续发展的 高质量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UNESCO 在1998年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 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 促进和指导社会的发展。 UNESCO关于教育定义 的变化:
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76) 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1997)
在大学工作的人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理 念:从微观视野下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宏观视野下 的教育理念;从校园环境下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开 放环境下的教育观念。
高等学校分类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分类,是按照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从高职院校到培养博士的院校, 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这在工业化时代,是与社会就业结构相适应的 。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修改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搭建了一个 从零级学前教育到六级研究生教育的分工体系。第5层次为高等教育,它“不直 接通向高级研究资格证书”;第6层次为“通向高级研究资格证书”的高等教育 博士课程部分(研究型大学)。 在高等教育阶段,分为学术为主的高等教育 (教育研究型)( 5A )和应用为主的高等教育( 5B)。“标准分类”中对 5A 的 描述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进入高级研究课题和从事工 程要求的职业作充分的准备”;对 5B 的描述则是:“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 是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 识”。 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5B 1)与高职高专教育 ( 5B 2)作为社会和学生就业需要的两种并列的高等教育类型。 许多高校工程教育在趋同,特色逐步在消失,不利于高校健康发展 。
校风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 学作风、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职工的工作作风。教师 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思维方式、治学态 度、行为准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言行和知 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 因而,教风对学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办学理念和作风对教师、对 教风状况有直接影响。 学校领导办学理念和作风是校风建设的关键, 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学生的学习风气是校风建 设成效的体现。
2.2、校训 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从办学理念和育人愿景, 向师生讲话时常用的关键训导性词语,既有文化底 蕴,又有办学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 传递下来,时间一长,就成了共同遵守的准则,称 为校训。 因此,校训是用简洁的语言所表征的学校办学 理念、大学精神,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是学校 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责任,是学校悠久 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浓缩,是一所学校向心力所在。 具有特别重要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