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_理论创构探析.

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_理论创构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第 3期 NO. 3. 200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理论创构探析 3陆信礼刘付霞(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 山东青岛 266003摘要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 。

在这部著作中 , 梁启超提出了三个有创造性的理论学说 , 即:“ 论, “ 说 ,构既加深了梁氏著作的理论内涵 , 。

关键词 :梁启超 ; 《清代学术概论》; “ 时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 :B259.1 (2006 0320088203著作。

, 也是他后期治学的代表作。

:梁启超“ 后期的著述更谨慎、细致 , 注重系统性与科学化 , 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细碎、繁琐的狭小格局 , 而代之以成型的理论框架结构材料。

从定义入手 , 经过论证 , 做出判断 , 从而使学术研究进一步规范化。

” [1]《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最能体现梁启超后期的治学特点 , 因为它就是在梁氏所做理论创构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 , 现将其分别做如下评析。

创构之一:“ 时代思潮” 论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起始 , 梁启超便专辟一节 , 从理论的高度对“ 时代思潮” 加以概括。

他指出:“ 今之恒言 , 曰‘ 时代思潮’ 。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 , 其国民于一时期中 , 因环境之变迁 , 与夫心理之感召 , 不期而思想之进路 , 同趋于一方向 ,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 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 , 几莫之觉 ; 寖假而涨———涨——— , 而达于满度 ; 过时焉则落 , 以渐至于衰熄。

” 又说:“ 凡时代思潮 , 无不由‘ 继续的群众运动’ 而成。

所谓运动者 , 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 , 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 , 每各不相谋 , 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 , 各各不同。

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于同一运动之下 , 往往分无数小支派 , 甚且相嫉视相排击。

虽然 , 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

同根据之思想之出发点。

此种观念之势力 , 初时本甚微弱 , 愈运动则愈扩大 , 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

此观念者 , 在其时代中 , 俨然现‘宗教之色彩’ 。

一部分人 , 以宣传捍卫为己任 , 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精神赴之。

及其权威渐立 , 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共公之好尚 , 忘其所以然 , 而共以此为嗜 , 若此者 , 今之译语 , 谓之‘ 流行’ ; 古之成语 , 则曰‘风气’ 。

风气者 , 一时之信仰也 , 人鲜敢婴之 , 亦不乐婴之 , 其性质几必宗教矣。

一思潮播为风气 , 则其成熟之时也。

” [2](P1-2 根据梁启超这两段的陈述 , 可知时代思潮是一社会在某一时期所共有的思想而成为风气。

后来 , 贺麟先生做出更为明确的概括 , 他说:“ 至于‘思潮’ 也与个人的‘思想’ 不同 , 思潮是一社会在某一段时期中所共有的思想蔚为风气 , 个人被其影响而不自觉 , 所以凡称思潮的思想 , 便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 能支配各个人的行为。

思潮不是少数人的思想 , 而是社会共有的思想。

” [3](P62-63在梁启超看来 , 时代思潮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 , 思想本身必须有价值且又适合时代需要 , 即如梁启超所言:“ 凡‘思’ 非皆能成‘潮’ ; 能成‘ 潮’ 者 , 则其‘ 思’ 必有相当之价值 ,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 [2](P1 其二 , 所产生时代必须是文化进步之时代。

即“ 凡‘ 时代’ 非皆有‘ 思潮’ ; 有思潮之时代 , 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 [2](P1 在梁启超看来 , 中国自秦朝以后能称得上时代思潮的只有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考证学四种。

梁启超还认为 , 任何一种思潮都有其发生、发展直至衰亡的过程。

他借助佛教名相 , 指出:“ 佛说一切流转相 , 例分四期 , 曰 :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88 3收稿日期 :2006201206作者简介 :陆信礼 (19752 , 男 , 山东济宁人 ,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 ,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

正然 , 例分四期 :一、启蒙期 (生 , 二、全盛期 (住 , 三、蜕分期 (异 , 四、衰落期 (灭。

” [2](P2 在他看来 , 任何国家任何思潮皆不能违背这一公例。

梁氏所谓的“ 启蒙期” , 是对旧思潮起反动的时期 , 这时期学者的精力主要用于破坏 , 但是建设的精神已经开始孕育了 , 多体现为一种元气淋漓的景象 ; 所谓“ 全盛期” , 是新思潮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 , 一世才智之士皆从风而靡 ; 所谓“ 蜕分期” , 是指思潮内部产生别派与正统相对峙的时期 ; 所谓“ 衰落期” , 是指一思潮缺点充分暴露的时期 , 此思潮又成为新思潮破坏的目标。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就是在“ 时代思潮” 论基础上加以展开的。

事实上 , 在此前梁启超已经有关于“ 时代思潮” 论的研究实践了。

梁氏早期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国学术思想史的力作。

梁在该书中指出:“:,前是也 ;时代 , , 晋是也 ; 五佛学时代 , 南北朝、 , 宋、元、明是也 ; 七衰落时代 , 近二百五十年是也 ; 八复兴时代 , 今日是也。

” [4](P3 他这种学术分期标准就是“ 时代思潮” 。

梁启超关于“时代思潮” 的理论和实践 , 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 它对当时及后来的研究者做出很好的示范。

在梁启超的影响下 , 学术界产生一大批从时代思潮角度研究哲学史及思想史的力作 , 比如贺麟的《当代中国哲学》 , 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等。

对此 , 梁氏有开山之功。

创构之二:“ 反动” 说清代学术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 , 按照余英时先生的概括 , 大致有这样三种 :一是章太炎的“ 反满说” , 认为清代的思想或学术史产生于士人的“ 反满” 意识 ; 二是梁启超的“反理学” 说 , 认为清代学术是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 ; 三是侯外庐等人的“市民阶级” 说 , 认为清代学术思想是一种代表市民阶级的思想。

应当说 , 余先生将梁启超的观点称为“反理学说” 是合理的 , 因为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明确指出:“ ‘ 清代思潮’ 果何物耶 ? 简单言之 :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 。

[2](P3 然而 , 笔者却更愿称其观点为“反动” 说 , 这是因为梁启超对任何思潮产生皆持此观点 , 在他看来 , 这是学术发展的公例。

他曾指出:“ 学派上‘主智’ 与‘ 主意’ , ‘ 唯物’ 与‘ 唯心’ , ‘实验’ 与‘ 冥证’ , 每迭为循环。

大抵甲派至全盛时必有流弊 , 有流弊斯有反动 , 而乙派与之代兴。

乙派之由盛而弊 , 反反动亦然。

然每经一度之反动再兴 , 则其派之内容 , 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

人类德慧智术之所以进化 , 胥恃此也。

此在欧洲三千年学术中 , 其大势最著明。

我国亦不能违此公例 , 而明清之交 , 则其嬗代之迹尤易见者也。

”[2](P6 又说:“ 启蒙期者 , 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

旧思潮经全盛之后 , 如果之极熟而致烂 , 如血之凝固而成瘀 , 则反动不得不起。

反动者 , 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

然建设必先破坏。

” [2](P2 可见 , 梁氏所谓“ 反动” , 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带有强烈贬义的词汇 , 而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力量 , 带有进步的涵义根据“反动” , 在他的《论中。

在解释。

他讲:“ 汉季学者 , 守师, ‘碎义逃难 , 便辞巧说, …… 说五字 , 至于二三万言。

…… 幼童而守一艺 , 白首而不能通’ 。

学问之汩没性灵 , 至是已极。

物极必反 , 矫枉过直 , 故降及魏晋 , 人心厌倦 , 有提倡虚无者起 , 则群率而趋之 , 举一切思想 , 投入怀疑破坏之涡中 , 殆物理恒情 , 无足怪者。

” [4](P57-58 在讲清学发生原因时 , 梁又指出:“ 王学末流 , 狂恣滋甚 , 徒以一二口头禅相尚。

其对于自己也 , 去实践愈远 ; 其对于社会也 , 去实用愈远。

物极必反 , 然后诸君子不得不以严整之戒律 , 繁博之考证 , 起而矫正 , 故谓五先生 (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刘献廷为王学之反动力也。

” [4](P84 也就是说 , 学术发展 , 虚极而实 , 实极而虚 , 像《老子》中所说的“ 反者道之动” 。

余英时在他的《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等文章中 , 提出了一种新观点 , 那就是“内在理路” 说。

这是他在总结以往清学史研究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他认为 , 以往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三个理论, “ 不出两大类 :一是反满说 , 这是政治观点的解释 ; 二是市民阶级说 , 这是从经济观点来解释的。

无论是政治的解释或是经济的解释 , 或是政治解释派生下来的反理学的说法 , 都是从外缘来解释学术思想的演变 , 不是从思想史的内在发展着眼 , 忽略了思想史本身的生命。

” [5](P200-201 因此 , 他专从思想史的内在发展着眼 , 撇开政治、经济及外在因素不问 , 重新讲一套清代思想史。

按照余英时的观点 , 梁启超的“反理学说” 也属于一种外缘论。

余英时讲:“ ‘反理学’ 之说虽然好像是从思想史发展的本身来着眼的 , 但事实上也是外缘论的一种伸延。

因为追溯到最后, ‘ 反理学’ 的契机仍然是满洲人的征服中国激起了学者对空谈心性的深恶痛绝。

” [5](P228 笔者以为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 , 梁启超对学术思想史的研究 , 不仅有外在的解释 , 更有内在的解释。

因为思想发 98展本身就是“ 内力” 和“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 、“ 他力” 是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所提出概念 , 他对儒学统一原因的总结就是从“ 内力” 及“他力” 两个方面加以总结的。

同样的 , 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原因 , 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总结的。

虽然梁启超很重视政治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 但也非常重视思想发展本身的内在原因。

相比较而言 , 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 强调的是思想发展的连续性 , 梁启超的“反动说” 所强调的是思想发展的断裂性。

但因此说梁启超忽视思想的内在发展显然是不对的。

创构之三:“ 以复古为解放” 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 , 梁启超还提出了一个旗帜性口号来概括清代思潮。

他说:“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 , 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 , 一言蔽之 , 曰为解放’ 。

第一步 , 复宋之古 ,第二步 , 复汉唐之古 , , 复两汉之古 , , 复先秦之古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