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谣言的控制与辟谣研究 摘 要:任何网络谣言的控制对象应该是通过网络流传的谣言本身,而不是承载谣言流传的网络。辟谣就是反谣言,辟谣与谣言的传播所遵循的是同一个逻辑规律。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谣言的辟谣应该从四方面入手,即:确立反谣言的强势话语;改变谣言的形象;采取移花接木的后发制人方式;建立网络谣言诊所。
关键词:谣言 互联网络 控制 辟谣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12-0012-03 谣言传播和控制研究是社会传播现象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我们可以推论出这样的观点,即: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中每一个谣言所传播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却是这个时代的谣言传播所依赖的媒介(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开创的可能性。互联网络的发展是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先进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本身无可指责,也无从控制。我们认为:任何控制方式和理论最终的对象应该是通过网络流传的谣言而不是承载谣言流传的网络。网络环境下谣言传播控制及辟谣研究的价值在于探讨、解构和把握因互联网络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所开创的谣言新时代的性质特征和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由此而产生或开创的控制和辟谣方面的某种可能性。
一、现有的控制理论及其问题 根据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对于网络谣言的控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硬控制和软控制。如陈力丹先生较早在《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一文中提到了“关于网络传播的各种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一说;王明华、巢乃鹏、朱启臻等先生也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网络环境下谣言传播的控制进行了论述。
(一)硬性控制方面 1、技术角度的控制 当谣言基于互联网络平台流传的时候,对作为传播载体的互联网进行控制似乎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如哈贝马斯所言: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就是统治的合理性。因此,从技术角度入手进行控制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陈力丹先生认为:“现在技术上对于网络的硬性控制暂时未跟上,似乎因特网是一个自由主义的乐园。这只意味着权力组织尚缺乏管理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管理能力。因特网给权力组织出了个难题,可能暂时削弱了控制力量,但从长远看,硬性的控制会以同样大的科技手段来实现,技术上获得自由和从技术上予以控制,从来都是身影关系。”[1]这说明:尽管因特网是“全方位”开放的,但这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是有某种意识形态或利益上的尺度的。这就是一种基于权力的技术控制的存在。
而巢乃鹏和黄娴先生认为:“网络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社会提供便利和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但一味地强调技术的过失是荒谬和不现实的,因为网络的运行并不是单单由技术推动的。”[2]
当谣言作为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时候,它传播的自由与控制同样受到这种身影关系的影响。而技术上这种自由与控制的身影关系始终是双向和并进的。因此,为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控制,获取最大的传播空间和自由,互联网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以试图使自由走在控制的前面,比如支持网络“播客时代”的即时网络视频和音频交流技术;支持隐私交流,拒绝第三者窥视的P2P(Peer To Peer)传播技术;新兴的Free net的出现和应用;流媒体概念的出现等等。谣言的网络传播同样受益于新的网络技术。 技术角度的控制看似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但实际上,由于身影关系的存在,一旦一种基于技术的控制成立,那么马上就会有另一种反控制的技术产生,并必然足以反抗先前已经存在的控制技术;这种控制与反控制双方均基于技术的斗争立刻就成为了一种无休止的、拉锯式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的控制只能暂时地、阶段性地满足一段时间内,特定的功能或区域内的控制。实际上,在这个拉锯战中,走在前面的必定是掌握了互联网发展技术优势一方。有人认为:“网络信息技术在横向上的扩展以及纵向上的层次升级给网络技术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这说明对因特网的控制和管理技术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还是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目前为五年左右”[3]。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这种差距有可能会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失。
2、国家强制力的控制 国家强制力主要来源于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专门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以及其执行机构。鉴于网络谣言有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一共识,作为对网络谣言的硬性控制的另一个方面,国家强制力的控制似乎是目前不同体制或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政权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从理论上讲,国家对于网络信息的立法和执法力度越大,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就会得到遏制。
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将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或矛盾:本来应当严谨精确的法律概念在网络谣言这里却是模糊和滞后的。几乎所有关于网络传播的立法和执法都建立在遏制不良信息传播这一基础上。但对于“网络不良信息”这个概念,目前尚未明确或取得共识,也就是说,目前尚未有一个足以总结其规律性并得到公认的概念或定义出现。对于网络谣言的界定同样如此。因为谣言本身的特点,任何人在事先都无法确认某一条消息是否是谣言。人们传播谣言,其本质是因为他们在传播这则消息时并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并不认为这则消息是个谣言。这样,凡是预先确定的硬性控制方法均可能面临一个无的放矢的尴尬境况。
同时,法律强调的是证据,任何强制性手段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都必然要以事实为依据。鉴于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我们对于网络谣言的事先认定和事后取证的困难程度均大大超过实际可操作的范畴。我们在事先无法预测网络谣言是什么,也很难在事后将网络谣言所造成的后果搜集为证据。
在网络传播法律法规相对健全和成熟的国家,对于网络谣言的硬性控制也仅仅局限于涉及与“诽谤”、“名誉”、“隐私”以及“公共安全”等相关的传统目标上。换句话说,这些法律条文针对的仅仅是可能产生的非预见性的一系列后果,而对于谣言本身并不起到任何制约——从谣言传播者的主观上而言,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是谣言,更不能预见到这个信息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
(二)软性控制方面 巢乃鹏和黄娴先生对软性控制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其基本观点如下: 1、伦理道德的控制 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共同遵守的,涉及到人伦关系和次序以及善恶、是非、正义与非正义评价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网络谣言的产生是网络伦理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因此,要控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尤为重要。
2、信仰或信念的控制 信仰或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某种价值体系无限信服与崇尚,甘愿受其支配甚至为其献身。这种个性特征导致的价值错位在虚拟空间的表现尤为明显,惟恐天下不乱,不符责任地传播谣言,就是典型表现之一。
3、社会舆论与公关手段的控制 利用社会舆论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以公关手段作为应急的补充,可以低成本和较为巧妙地将谣言的效果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4]
(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述各种硬性和软性的控制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结合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硬性控制最大的障碍是技术发展之间“身影关系”的存在和控制界定标准的不确定性;而软性控制,不仅控制的效果难以明确衡量,更重要的是,除社会舆论控制以外,绝大多数软性控制手段与谣言的传播本质没有丝毫关系,因此很难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任何正、反作用。
谣言是无法预防的。根据传播学理论,信息控制方式对于其控制对象产生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五个环节:(1)信源控制;(2)信息内容控制;(3)环境控制;(4)传播过程控制;(5)传播效果控制。因此,我们认为,将事中的控制与事后的辟谣结合在一起,可以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最强效果上对网络谣言进行遏制和清洗,即以消除谣言通过网络流传所造成的影响为最终目的,进行一场反谣言的斗争。
二、互联网谣言的辟谣 卡普费雷认为辟谣是一门棘手的艺术,是因为谣言永恒的循环出现证明它是一个潜藏在集体意识中的解释系统,通过一个有利的事件而现实化的结果。而谣言的最大的迷惑性是在于它是一种“伪装的事实”。一个谣言的出现与时代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看来是可信的事,在昨天看来可能并不可信,而明天其是否可信谁也说不清。这就是谣言。而网络谣言更是将此不确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对辟谣的理解 1、辟谣与谣言控制的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辟谣与对谣言的控制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情。谣言的控制与辟谣之间存在一点差异:对谣言的控制只是对谣言传播的效果进行一种约束,而辟谣的本质则是反谣言,就是对谣言的反击,对网络谣言辟谣就是为了让谣言在网络上彻底钝化。如果忽略这种差异,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辟谣。
2、网络谣言辟谣的关键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能够辟谣吗?辟谣本身是“过了时的信息”[5],传统的辟谣内容往往是人们熟悉的,不感兴趣的事情,没有新奇感和爆炸性。这就是辟谣的艰难之处。同时,由于谣言是在翻来覆去地不断重复中得到力量的,因此,辟谣从理论上来说也应该翻来覆去地不断重复,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辟谣必须严格遵循正式宣布的固定形式”[6],更糟糕的是,辟谣所阐述的内容已经是过时的信息,毫无重复的价值了。单纯的辟谣还会引起反作用,它一来可以使得没有接触过这则谣言的人了解这则谣言;二来可以让那些坚信谣言是事实的人们更加坚信谣言的“真实性”,当然,这与人们对辟谣者或组织本身的印象和感情成反比。
这里的关键是在于: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可以说明一切,事实可以戳穿谎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事实”是一个难以确定的概念,是一个很难取得一致性意见的概念。在实践中,有可能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即任何事实都永远无法证明谣言是假的。这是一个证实存在或证实不存在的问题。“一个理论命题只有当它详细说明它的实验程序时才能上升为一个科学命题。正是经验的核证赋予一种理论以有效性。所有谣言都是把一种特征与一个人或一件事情联系起来的命题。在这些命题中,有一些轻易便被事实拆穿,因为这种命题是以一种使它们可以证实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接受检验;有些命题则不然,因为它们包含着一些不能被直接或间接测定的概念;此外,还有一些命题是‘仅仅可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