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综述服设11001韦桢颖1001031064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
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 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 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 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的人们共同体。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 55 外有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
不到总人口 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 50 ―― 60%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
造了自己的文化。
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 怒族基诺族水族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
此外还有其中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有彝族 白族 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 一些未识别民族,如夏尔巴人 克木人等。
虔信喇嘛教的藏族 藏族源起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有本民族语言文 字,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由公元7世纪的吐米桑布扎参照梵文字体创制。
藏语对不同地区的居民有不同的称谓,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 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娃” 藏族人居住的帐房一般用牛毛织成,帐房结构简单,轻巧方便,正中供奉佛像及经典,两侧是住宿地方, 一般是男右女左。
他们习惯穿右开襟长袍,长袍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白天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夜 间可解带和衣而眠。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
农区和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
以前藏族男女一律蓄发留辫,男子梳一条辫子盘在头顶;妇女发式从额际正中分开,梳成左右两条辫,在 牧区,则流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均匀整齐。
现在,除边远的农牧区仍蓄发外,一般城镇男子都改留短 发。
藏族妇女喜欢在头上装饰珍珠、珊瑚、琥珀、松耳石、猫眼石等各种宝石。
藏族的主食主要是糌粑, 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还有肉食和奶制品。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等都 有献哈达的习惯,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与藏族关系密切的门巴族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部分也 自称“竹巴”,因为他们最早居住的地方叫“竹隅”。
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 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
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人的家庭手工业享誉四方,他们编织的竹藤器,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氇长袍, 戴褐顶桔 黄边小帽或黑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
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戒指等装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 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 珞巴和基诺。
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 1338万人,此朝鲜、侗、瑶、白、哈尼等十四个民族人口在百 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饰品。
墨脱地区的门巴族,男女一般穿长短两种上衣。
妇女喜穿长条花色裙子,戴耳环、戒指。
喜欢狩猎的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
“珞巴”意为南方人。
珞巴族的服饰各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熊皮压制或藤条编制的园盔,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
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喜欢戴各种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
男女均赤足、蓄长发。
多数部落的婚后妇女自觉划脸,在额头两边划两个圆点,嘴下唇划三条横道,小腿肚划=形图案,珞巴妇女视此图案最为漂亮。
珞巴人多信巫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世间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的。
占卜是珞巴人用来决定生产行动的一种预卜举动,最为流行的方法就是杀鸡看肝的卜鸡卦。
珞巴人有杀牲驱鬼的习俗。
住在碉房里的羌族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的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有自已的语言。
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
羌族妇女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
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则戴白色头帕。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
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等。
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乐器,竹制或骨制,单簧,双管,竖吹,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
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跳盔甲”、“跳皮鼓”、“兰干寿”等。
服饰别致的彝族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各地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不尽相同。
一般男女穿右开襟上衣,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
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男子下穿裤子,裤脚宽大,女子下装为百褶裙,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绚丽多姿,十分漂亮。
男子缠数丈长的包头帕,前面缠裹成尖堆状,叫“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
云南红河、楚雄等地的彝族少女头戴鸡冠帽,色彩浓丽,图案精细,有的缀满大小银泡,堪称精美工艺品。
云南石屏花腰彝女子,身穿绣花紧袖大襟衣,外罩绣花小坎肩,下着深蓝色长裤,腰系绣花小围腰,因其腰带绣饰格外精美而称为“花腰彝”彝族的原始宗教有许多自然崇拜的性质,对祖先的崇拜十分重视。
有巫师占卜。
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以“三道茶”待客的白族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使用白语,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他们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白族服饰色彩对比明快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他们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人小孩均喜披羊皮。
过泼水节的傣族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傣语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
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各地略有不同,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
“傣”的意思是自由、和平的人。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冷天披毛毡,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傣族有男子纹身、女子染齿的习俗,男子如果不纹身,就会被姑娘看不起。
女子从十几岁时开始染齿,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丽。
男女青年还喜欢用金片、银片等作成套子,套在牙上。
进行“春浴”的傈僳族傈僳族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
四川省有少量分布。
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过两种老傈僳文,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头上饰以红白色珠子,耳戴大铜环或银饰,胸前有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
男子一般着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
各地因衣服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或“花傈僳”。
住在山上的人佤族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澜沧、孟连、双江、耿马、镇康等县。
佤族男子一般用黑布包头,穿青布无领短衫和宽而短的青布大脚裤,身背本地编织的青布花边长穗挂包,出门时佩长刀、持弩箭。
妇女穿黑色或深蓝色无领上衣,缀银泡或银花,着彩色图案的筒裙,耳戴大耳环,手上戴宽手镯,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以前藤圈一年增加一个,曾是女人年龄的标识,如今已成为纯粹的饰物。
男女普遍都纹身。
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思茅和临沧,散居在西盟、耿马、景东、景谷、镇流、墨江等地。
拉祜族使用拉祜语,由于与汉族、傣族人民长期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通用汉文。
“拉祜”在拉祜语里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男子穿无领大襟衫和裤管宽大的长裤,裹黑色头巾。
妇女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末端从背后垂及腰际, 头巾两端缀有彩穗,穿黑布开襟长衣,衫长到脚面,开岔至腰部,衣领和开岔处都绣彩色花边并嵌有银饰。
“尊贵”的民族纳西族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是纳西族西部地区的自称, 东部地区多自称“纳汝”,还有部份地区自称“纳恒”、“纳”。
“纳”在纳西语中有“大”或者“尊贵”的意思, “西”、“汝”、“恒”都有“人、族”的意思。
纳西族讲纳西语,以金沙江为界,分东、西两种方言。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与汉族大体相同。
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 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
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纳西族的主食是玉米和小麦,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
举行“目脑纵歌”的景颇族“景颇”是民族自称,主要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片马、古浪、 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使用景颇语,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差别较大,彼此通话困难,使用以拉丁 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小伙子身着黑色衣裤,裹上白色包头。
外出时,肩上斜挂长刀和“筒帕” 榔、草烟之类物品,逢熟人即互相传递,已成为一种礼节。
姑娘身穿黑色对襟或左襟短衣,胸前缀有银泡, 下着花色艳丽的围裙,裹毛织的护腿,手拿各色手帕和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