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隐球菌荚膜研究现状

新生隐球菌荚膜研究现状

・312・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1O月第5卷第5期Chin J Mvcol,October 2010,Vol 5,No.5 

新生隐球菌荚膜研究现状 

王高峰 孔庆涛 王雪连 刘芳 桑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210002) ・综述・ 

【摘要】新生隐球菌是一种专性需氧条件致病菌,它的细胞壁外包绕着一个多糖荚膜,是其主要毒性因子之一。荚膜主要 包含两种多糖一葡萄糖醛酸木糖和半乳糖甘露聚糖,此外还有少部分的甘露糖蛋白。这些多糖分子除构成多糖荚膜外,同 时也参与新生隐球菌与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该文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结构、生物合成、免疫反应及针对荚膜的抗真菌治 疗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新生隐球菌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荚膜;现状 【中图分类号】 R 37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3827(2010)05-0312-04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rrtarts)是少 数致病真菌之一,不仅能感染免疫抑制患者,也能 

感染免疫正常人群。主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 致命性的脑膜脑炎。近年来,随着隐球菌病在人群 

中发生率逐渐增加,新生隐球菌已经越来越受到研 究者的重视。该菌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荚膜、产黑 素¨ 及其在宿主体温环境生长的能力等。其中荚 

膜作为新生隐球菌毒性的主要决定因子之一,成为 众多有关新生隐球菌研究中被关注的焦点之一。 

1荚膜的组成和新生隐球菌分型 

新生隐球菌最具特征性的结构是包绕在菌体 

周围的多糖荚膜。隐球菌荚膜是由高度亲水性的 多糖构成,含量约占荚膜总重的99% 。常规的 显微镜无法看到,但可通过印度墨汁染色观察到包 

绕在细胞周围的光圈,或利用其他技术,例如扫描 电子显微镜术和荧光技术等,也能清楚地观察到荚 

膜形态。 研究者利用 射线或二甲亚砜处理新生隐球 菌,分离出其荚膜。构成分析显示荚膜多糖主要有 两种,即葡萄糖醛酸木糖(GXM)和半乳糖甘露聚 糖(GalXM)。GXM大约占多糖总量的90%~ 

95%,GalXM大约占5%~8%,此外,经鉴定还有 

小部分甘露糖蛋白(MP,<l%),但目前对这一成 分并没有详细的研究报道。GXM已被专家们广泛 研究,但对于GalXM,由于没有针对这种抗原的特 

作者简介:王高峰,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E-mail:peak1987@ 126.eom 通讯作者:桑红,E—mail:shzwqzsl@163.com 的特异性血清学试剂,大家对其了解仍甚少。最近 

更有学者提出GalXM并不是荚膜的结构成分,实 验结果显示它只是荚膜的暂时性过渡成分 。 

新生隐球菌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A、B、C、D和 AD五种不同的血清型,这种分类最早是根据对多 

糖荚膜成分抗原的玻片凝集反应试验进行的。临 床上人们又将这五种血清型归入3个变种,即新生 变种(血清型D和AD)、格特变种(血清型B和 c,目前已提升至种,即格特隐球菌)和格鲁比变种 (血清型A) J。目前我们已经应用多种技术来研 

究不同的血清型的荚膜结构,这对我们研究荚膜多 糖的组成和构造提供了更多实验性依据。 

2荚膜代谢 

2.1荚膜的合成 荚膜合成相关基因 目前研究证实多种基因 参与荚膜的合成,例如CAP59、CAP64、CAP60、 CAP10以及编码荚膜合成相关酶的基因等。荚膜 

相关基因CAP基因对于荚膜合成是至关重要 的 J。CAP59、CAP60、CAP64、CAP10四种荚膜相 

关基因已依次被克隆并测序。专家们对这些基因 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ap59蛋白具有 

1个跨膜区域,在荚膜分泌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 还有研究认为CAP59基因与I27基因有关,这种 

L27基因编码一种在新生隐球菌运输荚膜多糖分 泌小泡中出现的核糖体蛋白 ;CAP64基因的删除 

会导致小鼠体内新生隐球菌无荚膜突变体的产生, 与CAP59相同,cap64突变体经插入相应基因后其 

荚膜表达和毒性都会恢复;CAP60与CAP59位于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l0月第5卷第5期Chin J Mvcol,October 2010,Vol 5,No.5 

相同染色体上,两者具有相似性;CAP10基因与一 种编码木糖基转移酶的基因具有同源性,与前3种 基因产物位于细胞核有所不同,其基因产物位于胞 

质内 。近来,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与绿色荧光蛋 白的融合表达系统的构建,给研究者们对新生隐球 

菌荚膜基因的深入研究带来方便 。 

荚膜合成相关酶类 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合成 过程也就是多糖的合成、装配加工和运输过程。 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许多单糖的聚合、糖基转移、变 

构及乙酰化等生物过程,这些过程需要相应的酶 类参与。 

甘露糖是GXM中含量最多的糖单位,而GXM 的合成依赖GDP.甘露糖的形成。胞质中的6.磷酸 

果糖通过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催化转变为6一 磷酸甘露糖,然后分别被磷酸甘露糖变位酶和 

GDP一甘露糖焦磷酸酶转变为1一磷酸甘露糖和 GDP一甘露糖。最终生成的GDP一甘露糖用于GXM 的合成。葡糖醛酸是GXM中另一种丰富的糖单 位。相应的UDP-葡萄糖脱氢酶通过对UDP.葡萄 

糖氧化作用产生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参与GXM 

的合成。编码这种酶的基因(UGD1)也已被克隆 出来 。研究发现,UGD1基因的断裂会导致无荚 膜细胞密度的改变、出芽的颈部形态缺失、以及对 温度、洗涤剂、NaC1和山梨醇的敏感性提高等¨ 。 

木糖也是GXM中的一种重要的多糖。UDP一木糖 是木糖的有效利用形式,它是在UDP一葡糖醛酸脱 

羧酶对UDP.葡糖醛酸脱羧后合成的。此外,在 GXM合成过程中涉及到的糖基转移酶(例如 一1, 

3.甘露糖基转移酶、B一1,2-木糖基转移酶等)和 GXM乙酰化所必需的酶(O一乙酰转移酶等)都已 

被研究,相关基因CMT1、CXTI、CAS1等也被克隆 出来。 

近来由于半乳糖代谢在新生隐球菌毒性中的 作用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兴趣… ,针对GalXM及 

其相关酶的研究更多,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仍未被阐 明,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影响荚膜合成的其他因素 离子浓度是影响 荚膜合成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Leonardo等¨引在 

不同离子存在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 

法和∈电位测量进行黏滞度分析显示,多糖的聚集 是葡萄糖醛酸羧基团与二价阳离子相互作用的结 果。这是通过观察到的用Mg¨和ca¨处理的隐球 

菌的细胞电荷量降低和阳离子与GXM的直接结合 的结果推断出的。与黏滞度分析一致的是,低浓度 的Ca“可促进荚膜生长,高浓度则抑制荚膜装配。 

早期研究发现,在高浓度NaC1中荚膜生长受抑制, 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葡萄糖酸残基负电荷的单价 

中和作用引起的。外周pH环境会对细胞完整性 

和代谢过程产生影响,对于新生隐球菌来说,中性 或微碱性的环境有利于荚膜生长和毒性表达。 

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对于新生隐球菌荚膜感 知宿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近期研究证明1种 Riml01途径也与荚膜合成调节和毒性有关 ”。。 

2.2囊泡运输 

多数微生物的多糖通常是在胞膜外层或在细 

胞外间隙聚合而成的,包括细菌英膜多糖。对于真 菌,尤其是新生隐球菌,其多糖则是存细胞内合成, 确切的说是在高尔摹体内合成¨ 。荚膜多糖在细 

胞内合成并被运输到细胞外用于荚膜装配和释放 

的机制一直是隐球菌细胞生物学中】个中心问题。 电镜分析显示含多糖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衍生的分 

泌途径有关。高尔基体衍生的分泌小泡将与胞浆 膜融合并将其内容物释放到胞外并用于荚膜合 成 。Nicola等¨ 利用1种荧光磷脂作为示踪剂 

对整个细胞染色,结果显示荚膜边缘具有与囊泡运 输轨迹一致的点状结构。这也证明厂荚膜合成 

胞内囊泡运输多糖有关。 

3荚膜的生物学功能 

3.1诱导吞噬作用 

宿主细胞的吞噬作用是其清除体内敛病菌的 

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荚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诱 

导吞噬的作用,这基于荚膜表面具有特异性的识别 位点。在此,我们主要介绍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 

吞噬作用。 IgG抗体是通过其F( 受体(FcRI或FcR III) 

结合到新生隐球菌荚膜来诱导吞噬。而IgM抗体 并没有Fc受体。研究发现IgM抗体介导吞噬是通 

过多糖纤维结合于补体受体发生的,尤其是CDI8。 专家推测抗体与荚膜的结合会产生一些结构的重 

排,这导致多糖中CD18结合位点的暴露,随后通 过补体受体引起吞噬…。。 

新生隐球菌荚膜还是一种很强的通过旁路途 径激活补体系统的诱导剂。有荚膜细胞和纯化 

GXM都可诱导补体c3的释放,但是仅有c3与荚 

膜结合并不足以诱导吞噬。研究发现隐球菌的吞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lO月第5卷第5期Chin J Mycol,October 2010,Vo]5,No.5 

噬指数还与荚膜大小、GXM分子量有关。并且来 

源不同的c3蛋白与荚膜结合也是有差异的,这表 明不同宿主的补体途径在抵抗新生隐球菌方面具 有不同的功能 引,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何宿主对新 

生隐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存在差异。 3.2荚膜与播散 播散是真菌发病机理中一个很鼋要的过程。 

众多因素与隐球菌感染期间的播散有关,包括孢 子¨ 、漆酶、磷脂酶和荚膜等。其中荚膜在这一过 

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大量研究表明无荚膜菌 

株引起脑内播散的能力明显降低,并且新生隐球菌 

在发生器官播散期间出现了与组织入侵有关的荚 膜结构的改变。 在感染和播散期间,新生隐球菌必须穿越上皮 细胞和内皮细胞屏障。新生隐球菌通过荚膜促使 其与肺泡上皮细胞结合,两者相互作用导致上皮细 

胞的生存力下降。众多研究报道表明,上皮细胞结 合荚膜多糖GXM是通过CD14完成的,并且这种 

结合导致IL.8产物的增加 。而在隐球菌性脑膜 脑炎中,新生隐球菌细胞是通过跨细胞作用穿越脑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细胞作用通过细胞紧密结 

构的断裂和细胞骨架的改变来完成。 近期研究发现肌醇鞘磷脂磷酸酶Cl缺陷的突 

变株是有荚膜的,但不能导致脑内播散 。类似 的发现也见于不能合成GalXM的突变株,它同样 具有荚膜但 能引起感染期间脑内播散 。这些 

突变细胞都具有一个不同结构的荚膜并且缺乏 GalXM,暗示 r GalXM可能在播散过程中具有重要 

作用。 3.3免疫调节作用 荚膜多糖在调节隐球菌与宿主免疫反应中具 

有重要作用。其中大量免疫介质的表达都受GXM 的调节 。近期研究发现在隐球菌小鼠模型的巨 

噬细胞中出现了GXM诱导的TNF—B聚集的细胞 

系 ,并发现GXM可诱导单核细胞中IL-6的产 生。其他免疫调节机制包括调节C5aR的表达、通 

过CD4+T细胞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通过IL— l0和IL4产生增强的机制增加真菌复制等。 

尽管目前大多数荚膜多糖免疫调节效应研究 都集中于GXM,但是我们对人单核细胞在不同荚 

膜成分存在时的细胞因子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发 现GalXM和GXM可诱导相似的效应 巧 。并且在 

小神经胶质细胞中GalXM或GXM的加入都与 TNF— 聚集增加有关,LPS的存在对GaIXM或 

GXM的诱导都会产生阻碍作用。这 结果表明 GalXM和GXM都具有免疫调节特性。GalXM还 具有抗原呈递和诱导细胞凋亡功能,并且GalXM 

在诱导Fas/FasL的表达和巨噬细胞上的凋亡比 

GXM更有效 。 

4针对荚膜的抗真菌治疗和疫苗 

4.1抗真菌治疗 

单克隆抗体与荚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被广 泛研究。目前对荚膜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主要有两 

个原因:①荚膜是真菌病原体的主要致病因子,因 

此理论上讲用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阻断可能会产 生一定的治疗作用;②尽管荚膜诱导免疫的作用 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可诱导出保护性抗体的抗原 

决定簇 。 

大量研究表明,抗荚膜单克隆抗体通过调节免 疫应答来发挥其内部活性,而非通过直接的抗真菌 

效应。目前针对荚膜多糖的单克隆抗体促进对新 生隐球菌调理作用的能力,是在临床治疗发展中对 于隐球菌感染的患者抗体依赖性治疗的基础 。 

单克隆抗体的功能关键取决于宿主的细胞免疫、B一 细胞 引以及Thl和Th2细胞活素类 等。对于 

一些抗体而言,与荚膜结合的区域的不同也影响其 在体内的效应。同时有研究表明被动性给予抗体 

的量也是影响其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荚膜多 糖的其他调节机制包括补体激活、增强巨噬细胞和 

小胶质细胞以及来自HIV患者的嗜中性粒细胞的 

抗真菌活性等。 4.2疫苗应用 隐球菌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宿主免疫缺 

陷,因此基于增强宿主抗新生隐球菌免疫机制的 防病途径已成为人们研究抗真菌治疗的重要的突 

破口。目前主要集中于对GXM一糖结合体疫苗的 研究。 将来自接种过P13糖结合体的小鼠的热处理 

血清注人到实验组小鼠中,其生存率较对照组延 长,这表明抗体免疫可对小鼠产生保护效应 。 

早期认为这种疫苗的原理是它能诱导出一种具有 调理素作用的抗体,并结合可溶性多糖促进血清多 

糖清除。但是最新研究表明血清GXM水平并不能 

反应疫苗在生存率方面的效应。免疫效应同时受 

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小鼠种系的差异(BAL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