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钱达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新的追求,是城市建设中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中人们最为重要的交往空间,文章通过对人的感官特性、行为趋向、心理特点等的理性思考和对某些实例的分析,得出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合理的、更具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环境,赋予其人文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并努力达到使城市从“空间”逐步变成“花园”,直至“家园”的目的。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感官特性;行为规律;行为心理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2006)01-0063-05

刘易斯・芒福特(LewisMumfort)曾说过:“假如今天的社会瘫痪了,那不是因为缺乏方法,而是因为缺乏目

的”[1]。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按其自身规律不

断运转的有机整体。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和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人性

化设计是现在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追求,是城市建设中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中其他元素的融洽关系,其中人是中心,因此城市公共空间

的“人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性化”就是强调“人”重于“物”,要求对人性及人的各种需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永无止境

地追求无缝沟通。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提到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人性化”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人性化

设计”的概念,即把“人性化”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设计进程中的设计。

在中国,“人性化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最基本的命题。

这种“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影

响。当然,现在的“人性化设计”,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即在设计中全面满足人们最佳的需求。在城市

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中,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以及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参与,都是

不可或缺的因素,其过程是一个对人的行为,包括生活方式、心理特性、潜在行为等进行深入思考而获得结

果的过程,并为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优化的作品,赋予其人性化、人文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对城

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创造,就是为了努力达到这么一个目的———让城市成为宜人、和谐的人居环境,从

“空间”逐渐变成“花园”,直至“家园”。

然而在现实的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更多的被停留在口头上或是文字中。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

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种种原因,如部分政府大搞形象、政绩工程;不切实际,盲目跟风;为赶工期过度压

缩正常的设计、施工时间;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设计人员的经验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等,往往造

成城市公共空间不方便使用,甚至于只能看不能用等现象。例如,城市广场成为摆设,既不遮阳也不挡风避

雨;公园里人烟稀少,而老人孩子却找不到合适的活动场所;草地大片,却没有人的活动空间,也带不来好的

生态效益,等等。当然这种现象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并有所改进,那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时,如何

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人性化设计呢?

———————————————————[收稿日期]2005-08-04

[作者简介]钱达(1978-),男,江苏苏州人,讲师。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19卷第1期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Vol.19No.12006年3月(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r.2006

2006年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1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1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符合大众的感官特性和尺度要求

了解人的知觉及其感知方式、感知范围,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同时也能理解各种形式的直接交流和人对空间条件及尺度的感受。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感官特性,首

先要满足人的尺度要求。对于具有相应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符合相适宜的尺度极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

使用者对空间舒适性、场所感等的心理感受。

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些重要的尺寸,可称之为社会距离。如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等[2]。另外当距离为20~25m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

表情与心绪,这时,见面变得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社会意义,因此这也是个需要重视的距离。如果在设计

公共空间时,每20~25m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重复的内容,如地面高差的变化、小品的设置等,就会使空间产

生节奏感、韵律感。当然这是针对人们在静止或低速情况下的视觉特性而言,其运用的是常人的尺度,而对

于主要为快速运动中的人观赏、使用的空间,则往往采取超人的尺度,以满足较高速度造成的时间和空间变

化。有时为了形成特殊的意境,也采用扩大或缩小尺度的方法来实现设计意图,以形成使用者强烈的视觉冲

击和心理感受。

除了尺度以外,色彩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色彩是最大众化的审美感觉,在所有的造型要素中,色

彩是最为强烈而迅速的诉诸感觉的要素。色彩具有冷暖感、涨缩感、距离感、重量感、面积感和兴奋感等。成

功的运用色彩,能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感染力[3]。

灯光也是引起视觉快感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夜间休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城

市公共空间能够延长利用时间,提高利用效率,全天候地为人服务。而夜间的空间利用就必然离不开灯光的

运用,黑暗中灯光下的环境可以产生与白天完全不同的生命力与意境。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不同的空间特

性,合理运用灯光,可以营造出多彩的城市夜景,构筑城市宜人的夜空间[4]。

当然,除了视觉感受外,满足人们对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感官的需求,对于设计者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也很重要。多感官的需求供给,能够丰富空间的艺术感受,营造多样的氛围意境,最大限度的给予使用者以

场所体验感。1.2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点

空间基本上是由物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没有人在其中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场

所意义。而且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具体的使用者,因而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满足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心

理需求。环境心理学认为场所具有吸引和支持人们活动的心理力度,强调了人在环境空间中的感知、情绪和

行为等。人们通过各种来自于自身需求的行为,认可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与环境相联系。拉

特利奇(AlbertJ.Rutledge)认为设计就是要表达设计者对一个场地将怎样被人使用的意图,因而公共空间设

计应当反映出设计者的预见[5]。如果设计者设计的物质和空间形式恰当地迎合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心理

需求,那么设计就是成功的。于是关注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利用这些需求就十分

必要。设计时要认真考虑充分暴露出来的和隐藏较深的行为,让使用者满意。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总是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同时发生,并且其行为内容、特点、方式

等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生活状

态的人在行为方式、行为特点、活动时间等方面各不相同,但相同类型的人的行为表现却有相似的规律性。

可见,预见人的行为规律对于一个好的空间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人的行为受到人的思维、心理控制,任

何一个客观环境必须要被主观意识接受后,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才能使一个潜在空间变成一个有效

空间。

因而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角度出发,处处为使用者着想,从

宏观到微观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各种生理、心理需求。人的行为心理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依据和根

本,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空间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一方面依据人的需求塑造环境,理想

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创造都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满足人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环境又限定了人,随64

第1期

着时间的推移,习惯的存留和创新的发展,人们又适应了一定的环境。优秀的设计不仅要能供人方便的使

用,还应能影响人们对环境的主动维护。因此,设计者应该随时留意人们的行为倾向,按大多数人正常的行

为习惯、心理特性来设计,不应随意改变别人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强行干涉他人的行为,要求他人按

你的指令行事,忽视了这一点,设计本身就可能成为环境的破坏者。

此外,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场所”理论取代了传统的视觉艺术设计方法,人们已经从注重硬环境转变为

注重心理情感的软因素,这正是马斯洛需求等级论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反映。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应该在

满足生理、安全等基本要求后,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高层次心理需求,如渴望交流、审美需求、修养身心等。注

重社会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的演变,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出现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心理特征的“审美软化”,

通过隐喻、象征、模拟、暗示等手法,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人性化”,加强了人与环境的对话。1.3城市公共空间应引入“公众参与”和“通用设计”概念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公众参与将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作为城

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享用者,因此提倡公众参与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一种允许变化增减的弹性

框架,让设计者以外的人们去发现、组织和产生兴趣,这一点会日益显得重要。公众不应是城市景观环境建

构的“消极旁观者”,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作为使用者,公众在设计过程中,应以一种集体创作的方式参

与到公共空间环境的创造中去。一种公众全程参与的“环型”设计模式必然会代替“直线型”设计模式,使城

市公共空间设计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以达到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的目的。

公众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能更好的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平等的使用权与机会,使他们能同样的享

受公共生活,因此,那种适应特定需要或某类需要的调节措施必然会被为更广泛的、未知的使用者提供便利

的手段所替代。在城市中,生活着各种不同的人群,其中包括残疾人等比较特殊的人群,而这些人往往较少

地使用城市公共空间,这并不说明他们不需要,而是在城市中,能让他们舒适使用的公共空间太少。1990年,

美国通过了《美国残疾人法(ADA)》,这部法律开始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设计方式,不再仅仅是设置几处坡道,

就作为无障碍设计了,而是提出了“所有人利用度”(即“通用设计”)的概念,使公共生活各方面能涵盖更多

的人群[6]。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不再是用一种“孤立但平等”的思想为残疾人服务了,不再仅仅把残疾人

当作特殊的人群,考虑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而是整体考虑,以平等地满足所有使用者为目的进行设计。如

公共卫生间应设有特别宽大的分隔间,供坐轮椅的人使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和室外空间除了台阶外,都建

有坡路,供轮椅出入,而且道牙坡不光满足轮椅的通行需要,还考虑推婴儿车、购物车、拉行李箱等人群的方

便;公共汽车在车门处装有起降平台,帮助坐轮椅的人上车;在公共空间中为坐轮椅的人提供合适他们高度

的桌子;设置公共传声系统,以便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也能听到需要获得的信息;为视力不佳的人提供更大

字号的指示、查询系统等。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全社会不把他们看作特殊人群,给予异样的目光,使他们能自

由的享用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应尽快的真正落实“通用设计”这一概念,避免目前有名无实的状态,为所有

城市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水平。

2案例评析

在城市中,公共空间设计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失败的或者说是不合理

的更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进行“人性化设计”。

例如,人的视觉主要是水平向前的,人在正常行走时,视轴线会向下偏10°左右,所以人们能观赏到的对象主要是与其大致同一水平面前方的物体

与空间,如沿街建筑的底层立面等。对于这一范围内的物体与空间,需要更多

关注,如加强其细部的设计等。不过,在不少地方,看上去不错的建筑、店面、

商品不太吸引人的目光,是因为行走不便和尺度不合理造成的(图1)。地面

平整、安全、舒适,具有良好的引导性,才能使行人注意周边的空间,引起交

流、购物、观赏等其他活动。

又如,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最容易产生休息、停留、交流、观赏等活动,因图1过于狭窄的商业街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