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
当今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饱受文革之
苦的中国人(尤其以年轻人居多)突然接触到了许多国外的新鲜事物,并能在感觉到新奇的
同时很快的以一种新的思想去理解,而原有的所谓传统的概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淡化
了。变得好似中国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一般。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前的市井胡同如今早已不再,取
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已经成为了西方品牌的天
下,港台和西方流行音乐由于紧跟时尚潮流,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一个个西方油画展让
更多的人熟识了拉斐尔达芬奇凡高达利,英超意甲NBA逐渐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
题,更多的孩子们热衷于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经济在飞速发展,GDP已然跃居世界第二
位,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相继成功举办,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
来越高,更多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走入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中国,来了解这
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了解她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的老外越来越多,但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经济
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接
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
冷漠。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曾经让
所有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琴、棋、书、画,现在知之者甚少!还有多少人会写毛笔字?还有多
少人会画水墨画?还有多少人会抚琴?又有多少人会下棋?答案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发展状况如何呢?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情况
不容乐观。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
有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
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
中国一年有“三节”,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中国这三大传统佳
节的现状吧!
先说说这个春节,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莫过于春节,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大日子,不管身
处何地的人,春节都会回家,不是在家里,那就一定是在回家的路上。正所谓“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然而,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过年越来越木有年味了,现在过年无非就
是大家在一起吃个年夜饭,而且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不自己做,都到外面酒店去吃,图个
方便,吃完以后擦擦嘴巴走人,各回各家,回家之后打牌大打牌,打麻将的打麻将,看电视
的看电视,困了累了就睡了,这个年就算过完了。那传统的年应该是怎样过的呢?我想,年
夜饭一定是在自己家做的,是,是有点麻烦,但是我们过的就是这样一个气氛,全家齐心协
力的气氛,拣菜的拣菜,炒菜的炒菜,摆碗筷的摆碗筷,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吃完一起
收拾,然后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旧社会的时候是烤火到天亮,俗称“守岁”。
说完春节,现在我想重点说说端午节,说到端午,大家首先会想到粽子和龙舟,但是
我想问问各位:你会宝粽子么?你有多久没看过龙舟了?我自己先回答:我不会包粽子,我
已经至少15年没看过龙舟了!我相信这不是我这极个别的现象,而是80后的普遍现象,现
在会包粽子的一般都是我们的长辈,像我们这一代人会包粽子的少之又少,试想,若干年之
后,我们的长辈百年之后,我们的下一代还能吃到粽子么?或许到那时候是吃不到了,我们
只能给他讲关于粽子的故事吧:“以前,我们过端午节要吃一种叫粽子的食物,是用粽叶包
扎糯米而成,有棱有角,里面可以依自己的口味放各种馅,有放肉的,有放豆子的,还有各
种水果味的……”,最后我们还会告诉他们:“孩子,现在这种手艺已经失传了,不然你就可
以吃上了”。我亲爱的同志们,看到这,你们有什么感想?我可不是在杞人忧天,我的这些
担心和忧虑是完全有必要的!

接着在来说说龙舟,看龙舟这原本是一些端午节的一些传统活动,然而,我们的现状是,
我们已经几乎不划龙舟了。前几年政府倒是在象湖如火如荼的办过几届龙舟赛,但是规模一
届不如一届,到现在已经完全停办了。我看到网上有当妈妈的网友提问,问哪里有龙舟看?
想带宝宝看龙舟来着。可是答案却是没的看,我感到很痛心,感到很悲哀!感到很无奈!更
可怕的是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农村,如果说城市是因为诸多因素制约了龙舟赛的话,还还
勉强说的出去。但是作为传统习俗保留得还算比较完整的农村,这种端午节不划龙舟的现象
已经越来越多。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
日,保护咱们的温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
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
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必须一点点来,路要慢慢走,饭要一点点吃。最重要
的是,要先恢复起一种文化自信,并且要培育起新一代人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建立起一种文
化理想,文化的复兴才有希望。对此,我是有信心的,因为中国曾经是以文立国的,中国士
人也是以文立世的,文化而化人,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可见,文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之一,
这个梦想,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断绝的。即便现在讲和谐社会,我想,最高的和谐,也
应是一种文化和谐,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算触到了根本——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
都是如此。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趋势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多元共存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
开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而去妄论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问题。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
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
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才能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使传统文化走出困境。

保持文化认同时不断有“旧邦新命”的发展。具体地说,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
明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琛的明珠。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
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风风雨雨走过几千年,无时不在变化着.虽然它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
苍白无力,但它还有一些优秀之处,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
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批判与吸取中不断创新,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在中国文化古籍里,有一部分内容,确实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
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外国的侵略,在抵
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
二是和谐,对于不同的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但我们也应该认
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也有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所以有些内容我
们不能全盘照搬,不能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只能有分析地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
粕。

四、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趋势的措施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
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 不舍、迄今
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
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 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
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
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 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
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2.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
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
“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
究,又要保护其物质载体,还要重构其价值体系。

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要想保护好传统文化就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全体社会成员首先要从观念上充实自己,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强化理论指
导.其次,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从每一个中国人做起。
最后,我们每个公民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
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