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港项目合作模式初探(0815)

创新港项目合作模式初探(0815)

创新港项目合作模式初探
对于创新港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创新港总体规划方案,把
创新港的建设与西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
设、创新型省份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对合作模式的思考,在
未来的创新创业中取得新突破。本文就创新港发展现状进行
分析,同时学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上海张江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模式为创新港的发展提供借鉴经
验。
一、创新港发展现状
创新港的发展可借鉴西咸新区的经验做法,创新宣传方
式。西咸新区以“西咸搭台、组团唱戏”的模式,在新区管
委会总体指导下,互相借鉴,加大各组团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紧抓核心产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多举措推动
招商引资,放宽注册资本条件,切实做好对外合作相关工作。
创新港将通过聚集科技资源,搭建一个包括科技资源共
享平台、创新人才交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在内的综合性创
新平台。同时将孵化培育科技企业,加快建立双创示范基地,
针对入港企业和孵化企业量身定制不同体系的优惠政策,在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科技服务公开等方
面进行创新。
二、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一区
多园"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成
立中关村创新平台,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
业、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
批模式,落实国务院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现将中关村
创新模式浅析如下:
一、 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各地政府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
合作平台,进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中关村科技创新
资源在全国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二、 技术转移扩散模式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全国科技创新辐射源。
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技术市场交易、产业联盟、研发技
术服务等形式向全国辐射转移,引领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三、 科技金融辐射模式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金融中心,中关村科技金融通过融资
平台、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政策对全国发挥辐射带动作
用。
四、 人才辐射模式
中关村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大
量海外高端人才通过中关村了解中国,先来到中关村再向全
国流动转移。大量科技人才在中关村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知
识和经验,对引领各地创新和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 区域合作模式
加强区域合作,是中关村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使命。中关
村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推动中
关村科技成果向全国辐射转移。
三、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
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一区六园”的
发展格局。“张江模式”,即“一个平台、两大动力、两类资
源和两种能力”,为探索一条内生成长的发展之路,形成集
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三大核心主导产业,及文化创意设
计、金融信息服务、信息安全、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
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产业布局。现将张江模式浅析如下:
一、一园六区
各分园相互融合整体发展,研发优势和产业优势显著,
各分园统一在“张江”品牌下,主动融入区域和整体发展。
张江核心园重点发展电子及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软件服务业;漕河泾的发展重点是嵌入式系统为代表的基础
和应用软件业、航空航天器研制业;金桥园把光机电一体化
研制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嘉定园、中纺城园、上大科技园也
都确立了各自在光机电、软件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的发展重点。
二、创新集群
创新集群的形成,既是政府主导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
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技术演进的结果。在未来张江园区
创新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在上海与浦
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进程内,更加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
用,政府、市场与企业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与
资金投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形成制度创新,是张江
园区创新集群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孵化器模式
张江园区多样化、多元化的创业孵化器形成了张江特色,
为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这些孵
化器包括产业特色孵化器、承租形式的留学生孵化器与国际
孵化器,它们从不同角度有效促进了张江园区产业的发展。
因此,探索科技园区的孵化器模式,创造和维护有利于科技
企业迅速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是科技园区和区域发展的重
要任务。
四、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张江园区通过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让试点单位突破原
有的体制内服务平台模式,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建设模式。政府出资
成立张江集团,并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摸索,从而推动
了园区成为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聚焦与
辐射基地,并为孵化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创新港项目合作模式思考
创新港的建设模式可借鉴中关村、张江等多样化的发展
模式,在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
广的创新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创新港的合作模式。
(一) 政策先行模式
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文件。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
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大落实“一带一
路”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
不说明国家对双创工作的支持。
创新港的建设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化于一体,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相结合,通过产学研
结合来打造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基地。
创新港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多种方法、多种
渠道,利用政策、成本、资源等优势,吸引企业注资。有利
协调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创新港的综合实力。
(二)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港将以创新驱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瞄准
世界前沿科学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知名“学镇”建设模式,
联合世界一流研发机构、大学、学术组织及企业,积极搭建
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产学研用长效合作
的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创新港公司和交大各院系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开展订单
式服务,培养应用型及研究型人才。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是要
打破学校现有评价体系、创新体制,挖掘交大各学院现有优
势,并加以整合,需要靠市场的打磨和社会的历练,才能和
产业更好的相结合。
培养和引进高端科研人才,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创新港
开展科技前沿领域研究,以创新港内的科教园区为载体,通
过开展科教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
养模式,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三) 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
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的改革,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并从合作办学、合作
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合作策
略,从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港的发展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形成
相关科研成果相融合再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创新港在科技方
面的成果与创新可以采用与企业联合进行产业化的方式来
形成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加快高校人
才培养机制改革步伐以及为孵化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 科技金融模式
创新港肩负的一项重大使命就是通过技术转移、科技成
果转化与产业化来促进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凭借创新港在
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搭建科技、金融、产业的多
元化平台,引进优质科技金融资源,创新科技金融模式,在
创新港搭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创新平台,与全球的高新技术
企业及资本机构形成紧密联系,生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发展并设立创新港科技金融既能解决各个层面创新创
业的需求,同时也能为创新港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为入
孵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
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加快科技成果商
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对于创新港的建设,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规划,为创新港
的创新驱动引领创造环境。因此合理的布局,招商的产业规
划就尤其重要,而政产学研用的具体分工也决定着后期经济
形态的建设。我们需要将规划、招商、建设、管理融为一体,
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学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