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两国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通
过分析比较,了解日本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中日间学校、企业合作的顺利
推进。

中国人 日本人 文化差异 观念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国际间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沟通极为
重要。人们普遍认为跨文化沟通是语言问题,其实不然,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通过语言的沟通只是一个方面,跨文化沟通是多
层次,多角度的,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才能减少文化冲突,实现
更好的沟通。本文是根据与日本合作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日
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是近邻,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
从弥生时代开始,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丰富
了自己的文化。尽管中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点,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
异是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所以分析、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对于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合作、与日本学校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大陆农耕文化的求安逸和包容与日本岛国农耕文化的爱拼博和狭隘
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这种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
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几千年来,中国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这种
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也影响了传统
文化特点的形成。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
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大陆肥沃的土地、良好的灌溉条
件,保证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周而复始衍化,使人们满足于维持简
单再生产,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意识,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

日本是个岛国,山多地少,地震火山频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正是这种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日本独特的自然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形成了日本拼
搏、忍耐的性格特点。根据日本官方调查,日本人最喜欢的词是“努力”“加油”和
“忍耐”。自觉自愿加班是日本企业的一大特点。在日本,大部分企业员工下班后
自觉加班到7点左右,有的会干到10点才回家,金融危机时期,很多企业紧缩
费用,不支付加班费,但是员工们仍然会加班。对于日本的孩子们来说,如果爸
爸每天按时下班,他们会认为爸爸不够努力,或被公司边缘化了,觉得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来。

由于岛国的自然环境和单一民族的社会特点决定了民族文化中呈现出狭隘
性。对于战争的道歉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
二、中国人的“血缘”观念与日本人的“家族”观念
重视血缘和亲情关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
素是血缘关系,信奉血浓于水的观念。血缘思维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考虑血缘的因素。中国
的家族是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构成的。

日本的同族集团与中国的宗族的最大差异就在于非血缘分支也可以加入到
同族集团。日本的家族是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的非血缘的地缘集团,注重的
是作为生活共同体和经营体的家族的长久兴盛,传承家业是家族的主要任务。日
本的家族成员不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仆人、管家等。
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往往比远方的亲戚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可以与家族成员一
起祭祀祖先,而且死后也可以葬入家族墓地。在日本的大阪地区,很多商人家愿
意生女孩,这是因为如果自家儿子不愿意继承家业,本家的事业无法延续,如果
生的是女儿,可以招个有能力的女婿,延续家业。日本的家族伦理以“忠”为核心,
最关心的是家名的延续与传播。如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今天虽然已经不再由丰田
家族控制,但是丰田的家名依然名扬世界。日本的这种家族意识决定了日本的集
团主义倾向。也是日本企业“爱社心”的基础。

三、中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尽管中国也强调集体观念,但是普遍存在较强的“自我奋斗”意识,通过集体
中的个人的能力发挥,实现整体发展,中国人喜欢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突出个人作用,所以人们说“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十个人
就是虫。”中国人不善于相互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日本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自己是集团的一
员,自己的发展需要依靠集团的发展;把集团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行为方
面表现出他人取向,强调集团内的和谐,不愿意突出个人意见。日本集团的原型
就是“家”,从日本的房子结构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的房子是通透的,没有
墙,只有隔断,这些隔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打开或隔上,房间隔扇上没有锁,说
明家中的东西是大家的,不是某个人的,家中没有秘密,大家都要维护这个集团。
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集团主义的价值观,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集团的一员,集团
的意志就是自己的意志,集团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导致缺乏个性,绝对服从
的性格。例如,孩子在学校遇到某事,回家请教妈妈时,很多日本妈妈会反问孩
子“同学们怎们说?”告诉孩子要随大流,不要过于突出个人的意见。

四、中国人的“能力意识”与日本人的“序列意识”
中国虽然摆脱了多年封建君主制,却仍然存在等级观念。人人相轻在中国是
极为普遍的现象,学历高的看不起学历低的,大城市看不起小城市,互相攀比。
所以人们更看重能力的发挥,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享
受高人一等所带来的优越感。在社会上,人们往往希望被领导重用,希望出人头
地,不甘心按部就班,在很多日资企业中,员工由于不满论资排辈而离职的现象
比较普遍。
日本社会长幼序列分明,在家庭晚辈必须尊重长辈,连使用的语言都不一样,
要用敬语。在学校、公司也有明确的长幼序列,高年级或先进公司的人为“先辈”,
低年级或后来者叫“后辈”,“后辈”要尊重和服从“先辈”。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资
历越深,经验越丰富,也就越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的思维模式,被称为“年功
序列”的论资排辈的意识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在
日本企业年龄,工龄、经历和经验决定了个人在集团中的等级和地位,至于是否
能力超人则是次要的。这种序列意识,使人们认识到跳槽不如安心在一处工作好,
这也是日本企业归属意识强的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