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展经验表明,发展以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以及步行为主题的绿色交
通,有助于城市交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对绿色交通体系的
重视不够,具体问题包括:存在安全隐患、尺度不够宜人、环境品质不高、缺乏
整体考虑。因此需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切实提高人行步道的舒适性、交叉口过
街的安全性、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公交系统的便利性,已达到为绿色交通参与
者提供智慧、绿色、人性、安全的出行服务。
1、人行系统
1)人行道宽度
普通街区的人行系统的有效通行宽度不应低于2m,较窄的人行道利用建筑
退界、打开围墙等方式保证有效通行宽度。
本工程为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有效人行宽度应保证不低于3m。
2)人行信号相位设置
当一个周期内,某方向杏仁等候数量超过30人,应设置机动车“禁止右转”
信号灯,解决与右转机动车冲突问题;对于一个周期内各方向人行量均较多的交
叉口,可设置单独的人行过街信号,八个方向同时过街。
3)减少交叉口转弯半径
现有规范的转弯半径较大,车辆转弯速度高,人行过街距离较长。通过减少
交叉口右转缘石半径到10~15m,缩短行人步行距离,也可以有效降低转弯车
速、提高安全度。
4)行人过街安全岛
过街长度超过16m,应结合分车带或者压缩路口车道设置安全岛供人行驻
足。安全岛宽度宜大于1.5m,极端情况应大于1m。行人安全岛可以增加荧光
黄等比较亮眼的颜色标记。
5)人行过街间隔
路段交叉口间隔超过400m,应在路段中间增设人行过街横道线。
6)公交站台人非冲突
乘客穿越非机动车道上下公交车存在安全隐患。
人非共板断面:公交站处的非机动车道上施画人行横道斑马线,并增加非机
动车让行标志,警示非机动车减速。
人非不共板断面:公交站处的非机动车标高需抬高至与人行道齐平,并采用
人行道铺装,同时施画醒目的人行道线,设置非机动车让行标志。
2、非机动车系统
1)人非分隔
非机动车道宽度为3.5m时,以绿化隔离,且树穴宜设置盖板,提高步行道
平整性,也可将人非共板整体进行透水路面铺装。
当非机动车道宽度为2.5m时,以红白分隔杆、划线等软隔离方式分隔行人
与非机动车。
2)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高差
人非共板的道路,非机动车道在小区出入口处,横向利用设施带解决高差;
交叉口处,沿道路方向在交叉口30m范围内通过纵向缓坡解决高差。
3)利用设施带设置共享单车泊位
非机动车停放区宽度在垂直时为2.0m,斜向时为1.5m,枢纽范围的道路
可利用设施带设置泊位。
4)提升非机动车使用品质
部分支路、小路,绿岛改造,可设置双向自行车道,提高使用品质。
3、公共交通系统
1)公交专用道的标识系统
公交专用道采用彩色铺装,24小时全时段专用道采用全线红色铺装,高峰
时段专用道采用进口、出口道红色间断铺装。
2)公交优先待行区
可以通过实践和空间上两种不同的方式做到公交优先。空间上设置交叉口公
交待行区,结合时间上公交优先预信号灯相位优先,做到时空上公交优先。
3)中运量公交与其他公交同站台换乘
中运量公交线路Z字形换乘的常规公交线路可与中运量线路采用同站台换
乘方式,减少乘客换乘距离,扩大中运量交通的辐射能力,但车辆需具备两侧开
门功能。常规公交线路的调度也要配合中运量交通,使得车次间隙小,减少总换
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