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

劳动法

劳动法 1. 劳动法 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法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 3.劳动法是指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①劳动关系(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行政、保险、服务、团体、争议处理关系) 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4. 劳动法产生的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归属不同的主体(前提) PS: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是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5. 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制定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6. 我国劳动法的发展: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7.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①法定性: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②意志性:劳动法律关系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当事人意志。但这种体现不是平等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当事人意志服从国家意志。 ③兼容性:即平等性与隶属性、人身性和财产性相兼容。 ④职业性:即其形成和实现与劳动者的社会劳动过程具有紧密相关性。 ⑤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而展开的。 8.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①劳动者的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4、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如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 ②劳动者的义务:1、积极完成劳动任务2、不断提高劳动技能3、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③用人单位的权利:1、招收录用职工权2、合理组织调配权3、劳动报酬分配权4、劳动奖惩权5、辞退职工权 ④用人单位的义务:1、平等和择优录用职工2、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3、保证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4、提供劳动保护5、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6、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7、配合解决劳动争议8、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9. 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 ①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 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人力政策等方面促进就业。 ②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原则 1、平等就业 2、自主择业 ③限制未成年人就业的原则 10. 劳动合同的特征: 1.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内容具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3.客体主要为劳动行为,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 4.具有诺成性、有偿性、双务性、附合性等特性 5.涉及第三人的利益 11.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1、合法、公平原则 2、平等自愿原则 3、协商一致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12.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13. 劳动合同的解除情形: ①协商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PS:用人单位首先提出协议解除动议的,须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首先提出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②劳动者提前解除(辞职): 1.预告辞职:(1)试用期内预告辞职: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 (2)试用期外预告辞职: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2. 即时辞职:分为随时通知辞职和无需通知辞职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 (6)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无需通知辞职) ③用人单位单方解除(辞退): 1. 即时辞退:因劳动者过错而解除——第39条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 预告辞退: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第40条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3、经济性裁员——第41条 (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PS: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1、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2、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3、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 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PS:(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14. 劳务派遣关系的主体和内容: 1、派遣单位——招收劳动者并向用工单位派遣的单位 派遣单位对劳动者的法定义务:(1)告知义务;(2)劳动报酬支付义务;(3)不得收费义务;(4)其他作为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而不宜由用工单位承担的义务,如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管理档案等义务(5)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2、用工单位 对劳动者的法定义务: (1)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2)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3)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4)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培训; (5)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用工单位应当承担的不作为义务: (1)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2)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3)除依法辞退被派遣劳动者外,不得将派遣期限未满的被派遣劳动者退回派遣单位。 3、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1)平等待遇权: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同工同酬。 (2)结社权: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 15.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特殊运行规则: 1、订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 2、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 3、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4、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5、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6、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16. 集体合同的特点:主体特定、内容特定、目的特定、形式特定、效力特定 17. 集体合同的效力: 第五十四条 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第五十五条 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18. 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关系:先于集体合同订立的劳动合同,其约定的劳动者利益若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应当根据集体合同作出相应调整,否则以集体合同的规定为准。 19. 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一)延长工作时间的一般规定: 《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l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1、条件限制: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2、程序限制: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3、时数限制: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法定时数。 4、人员限制:禁止安排未成年工、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工和哺乳未满周岁婴儿的女工参加加班加点。 20. 最低工资 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PS: 《劳动法》第48条 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适用条件:劳动者应当在法定的劳动时间内提供了正常的劳动,才享有了最低工资保障。 21. 工资的法律保障 是指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资,国家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实行监督的制度。 工资保障的措施:(一)工资支付的原则:《劳动法》第50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二)禁止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Ps: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2. 劳动保护关系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政府的劳动保护职责 1、制定统一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基础制度。。 2、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制止、纠正并制裁违法行为。 3、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4、组织和推动劳动保护科研工作及其成果开发、推广和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