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 2010年2月,20日 语 用模糊及其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一、关于语用模糊 I 尽管学术界对语言模糊现象有着诸 ̄HFuzziness,I Vagueness,Generality,Ambiguity和Ambivalence等术I 语上的纷争和概念上的区分,国内对“语用模糊”概J 念的提法却只有两派。一派是从Kempson的Vagueness i 发展而来的何自然的“含糊”说,何自然认为“语用: 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不确定性;f 语用含糊的研究包括那些看似词汇、实际上是话语的l ‘模糊限制语’,以及其他以为只是‘语义模糊’而实I 际上是语用含糊的现象。”另一派是从Leech和J. Thomas的Ambivalence发展而来的俞东明的“语用模l 糊”说。俞东明认为“语用模糊(Pragmatic I Ambivalence)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 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1 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l forces)这类现象。”俞东明把语用模糊大致分为以f 下几类。 第一,多重语用模糊(pragmatic multivalence):l 说话人在同一话语中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其不同的f 言外行为,如(说话人是奶奶,受话人是其孙女,听话1 人是在一旁的媳妇):奶奶:你的妈妈教你这样做的?I 显然,句中奶奶所言一方面在询问其孙女,另一f 方面是在指责媳妇。 l 第二,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pragmatic bivalence/: plurivalence):一话语同时对同一位听话人表达两个f 或两个以上,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言外之力,如: l A:I can't find the book in our study. I B:I must have left it somewhere. : 例中B的回话可能陈述事实,也可能是一种认l 错,或者是一种道歉,抑或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请I 求对方原谅。 l 第三,条件性的双重言外行为(conditional 1 bivalent illocutionary act),可用句式:ⅡX then Y;If l not X then Z表示。例如(A在路边等出租车见一辆空l 车便招手,B不知A在一旁等着并已招手,一看到出租车: 停下来便直奔过去): J A:是我叫的。 l B:你叫的?对不起。. 一 l 例中A的话语既可以表示陈述,也可以表示警告: 或责备。只要A陈述的条件(条件=是我叫的)成l 立,B只能得出该话语是“责备”这一理解,这也可以l ⑩西安外国语大学 张迪晨 从B的回话“对不起”得到证实。 纵观他们对语用模糊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何 自然把“模糊限制语”这样的词汇引起的模糊现象也 纳人“语用模糊”概念范畴,这样其概念范畴似乎太 宽泛。本文作者认为“模糊限制语”引起的模糊是语 言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语用模 糊是有目的的,是人为的,是出于语言系统以外的考 虑,所以像“模糊限制语”这样的词汇引起的模糊现 象不该纳入语用模糊范畴。而俞东明的“语用模糊” 概念范畴似乎太狭窄了点,因为它排斥间接言语行 为。俞东明认为,在“Is that your car?”这样的句子 中,话语尽管有多种言外之力,其表达的“言外之的 (illocutionary goa1)”不明确,从而确定该句不属于 语用模糊范畴。本文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下,发话人应 该很清楚自己当时的话语动机,故不存在一语数的。 因此,本文取俞东明的“语用模糊”概念,但不把间接 言语行为排斥在语用模糊之外。 二、语用模糊及其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在用语言调节人际关系时,由于社会活动的多样 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在言语交际中我们有时需要 直截了当地给予或索取信息,而有时却需要使用婉 转、间接的语言来‘模糊’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语用模 糊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发生是带有动机的, 它体现了人们驾驭语言并利用它为交际服务的能力。 1.善用语用模糊礼貌待人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除了遵守合作原则以 外,还经常遵守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在进 行顺利、有效的交际中礼貌原则往往比合作原则具有 更高的规约性,特别是在请求别人做事和进行评论的 时候。拉可夫甚至认为在某些类型的言语交际中,礼 貌的因素在决定会话的有效性中占上风。而语用模糊 则是人们在追求礼貌过程中的有效机制之一。正如 Channell所说__..Hence,vagueness is‘used as one way of adhering to the politeness rules for a particular culture,and of not threatening face.为了说明语用模 糊在交际过程中的礼貌功能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A买了一件衣服,兴高采烈地过来) A:这衣服怎么样? B:还行。 (2)(办公人员正通过电话对受话人1说话,一 群等着开会的老师(受话人2)正在办公室说话): . 】03 .
张迪晨:语用模糊及其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办公人员:对不起,我这儿有点儿吵。 I 例(1)中B的一句“还行”既不等于特别好看,l 也不等于不怎么好看,它所传达的言外之力可能是一1 种评论,也可能是抱怨(花了不少时间和钱就买了这。 么个东西),还可能是嫉妒或敷衍,其界限是模糊的,I 但这一模糊话语考虑了受话人的感情,照顾了对方的l 自尊心,因而成功地避免了过于清楚回答可能带来的l 尴尬场面甚至是人际关系的疏远。例(2)中办公人员I 采用多重语用模糊策略,既向受话人1道歉,又斥责受l 话人2(道歉并停止吵闹)。面对着教师,办公人员没{ 有过于直接而清楚地措辞,而是使用语用模糊使说话: 的语气缓和进而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和礼貌性,从而l 满足了维护人际关系的需要。 l 2彳4用语用模糊平等待人 j 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总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 度,或提出异议,或进行批评。为了稳妥全面地实现这l 一目的,避免绝对化和极端化,发话人出于探讨的态l 度,尊重他人意见和基于个人推断的原因,往往采用l 模糊的策略。例如: I (1)Teacher:What are you laughing at? l Student:Nothing. 1 (2)Father:Could you please answer the phone?・ Daughter:I'm washing my hair. I 例句(1)中老师的话语表示“询问”、“指令”和l “批评”等言外行为,而听话人的回答可能在暗示I “老师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我不好给你指出”,“理解: 了老师的责备意图但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因而佯装I 没有理解老师的意图,仅仅按一般的询问来作答”。1 例(2)中父亲的话语表示“询问”、“指令…‘请求” 或“批评”等多重功能,而女儿的回话介于“陈述事l 实一委婉拒绝”之间。正是由于老师和父亲没有以长l 者的身份清楚地告诉听话人自己的意图,而是利用语I 用模糊,给予听话人较大选择的余地或退路,使听话・ 人感觉自己受到了平等的对待,没有因为太强硬的身l 份地位的差别而丢面子不合作。 l 3硎用语用模糊创造合作气氛 l 为顺利推进言谈,说话人需要考虑听话人的心理I 感受、情绪等非语言环境因素,对可能引发负面效应I 的信息,就会借助语用模糊等语言手段,增加不确定l 性,以创造合作气氛,维护人际关系。比如: : 母亲 嘿,快十二点了。 l 儿子:我在做最后一道题了。 l 例中母亲表面上提供的是时间信息,其真实意图l 是传递“提醒”、“要求”等言外行为。如果妈妈不用: 语用模糊而直截了当地表明真实意图,儿子可能很难l ・104・ 接受,进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要么嘀咕“我都这么 大了,连做作业这样的事你都还要管”,要么抱怨“你 去睡你的嘛,我又没叫你等我”,更有甚者会大声吼 道“不做作业吧你在吼,做作业你也在吼,烦不烦!”; 而儿子的回话所传递的言外之力似乎介于“陈述事 实一不太情愿的道歉一承诺”之间,这一种模糊的回 话使母亲觉着儿子不仅挺麻利而且还懂事。母子双方 成功地运用了语用模糊,一方面博得了对方的同情, 另一方面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合作气氛。 另外,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常常听到像Cold in here,isn't it?这样表示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尽管它 们从语义上讲并不含糊,但从语用上来理解,情况就 不一样。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例句存在语用动机模糊。 假设发话人和听话人正在约会,这一话语可能会使听 话人猜测“发话人是否有什么别的想法怕直接说出 来遭拒绝,便以此委婉方式进行试探”;假如发话人 在此地呆腻了,这一话语可能会使听话人理解为“发 话人是在倾述他想出去走走而天老爷不配合的感 受”或是“发话人在此地呆着觉得冷了,便以此方式 请听话人将门窗关上。”正是这种修辞面与辞里的反 差和背离使话语的语用动机产生模糊,不仅加强了释 义过程的复杂化,激活了交际双方的互动作用,而且 还弱化了主观意愿,防止将个人意见强加于听话人, 进而使听话人采取合作的态度帮发话人采取某一具 体行动,避免了直接命令带来的抵触情绪,维护人际 关系。可见,恰当的语用模糊能制造理想的合作效果。 三、结束语 语用模糊大量出现在日常的交际中,它既丰富了 言语交际的形式和内容,又增添了交际的灵活性和艺 术性。恰当地使用语用模糊,一方面可以使交际者做 到礼貌、平等,另一方面可以使交际者学会讲话、倾 听,从而有效地调节和维持交际者的平等合作关系。 因此,我们应努力探索语用模糊的功能,掌握并利用 它为交际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波.语用模糊的动态初探.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2(4):28—31. [2]何自然.再论语用模糊.外国语,2O00(1):7-13. [3]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外 国语。1997(6):29—35. [4]高尚全.http:ffzhidao.baidu.com/question/ 57512698.html?si=l,2009-05—16. [5]汪先锋.模糊限制与的人际功能分析.韶关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2—95. ‘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