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
民歌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同京剧,杂技,民间舞蹈。。。。。一样,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
们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体现,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美旋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可是随醉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追求新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民歌逐
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歌被披上所谓的“美丽的外衣在“人们渐渐忽视了民歌传统的美。所以,保护民
歌,如何保护民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补救措施,用教育的手段让人们发现民歌的
美,了解民歌蕴含的丰富的内涵,使民歌发扬广大。
关键字: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
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
更是浩如烟海,各地区因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民歌也不尽相同。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
厂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五句”以及“四季歌”、“五
更调”、“十二月”。“十枝花”、“盘歌”等备具特色的多种样式。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
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
歌、儿歌、生活歌。
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
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
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它不是有闲阶级的士大夫或
骚人墨客,坐在屋里的无病呻吟,它是一切体力劳动者的血汗搅着泪汗的结晶和升华,它是凝集了
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
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
而斗争的精神。
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
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
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
和反抗。
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
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
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
家庭生活的歌。
民歌,曾经和人们息息相关,但是现在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人远离了田园牧歌的生活,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
展的沃土,而且现代青年人更多追求潮流,认为民族文化已被时代所淘汰,认为民歌不够高雅,市
场经济的冲击,快餐文化的冲击已经打击的人们找不到一种心理的宁静,越来越多的东西被穿上漂
亮的外衣,民歌已失去了它的淳朴的内涵,失去了它的意义。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老百姓创
造民俗文化的生存愈来愈脆弱。
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被人们所遗忘。怎样保护民歌,并使它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
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国家,民间组织,个人都应该积极投入民歌保护与传承中,挽救中国
民歌,挽救中国文化。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
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在各地设立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设立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就位于第一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通过这些大
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用国家的威慑力来保护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知道民歌的多种
形式,让文化遗产地得以一代代的流传下去。
一些热爱民歌的人士进一步寻访民间歌师,深入民歌发源地或流行地区,收录,搜集民族民间歌曲,
给后人留下民族文化财富和研究创作的素材。民间组织开展各种民族歌咏活动,歌会,庙会,集市等,人
们聚集在一起,交流民歌。民间艺术大师欣然接受弟子,亲力传授弟子自己所会,鼓励他们将民歌传承,
发扬。将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和旅游结合,让人们轻松了解民歌的特点,风格,种类等,让不同民族,不同
国家的人更加了解中国民歌。《民歌中国》利用媒体的力量宣传中国民歌。
我认为,国家虽设立了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国家对民歌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国家应投入更多经费,
加大宣传力度,设立明确的条例,加大力度保护文化遗产,建立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事业有责任
心的工作班子。设立专门搜索民歌的机构,有专业人士搜索民歌,整理民歌,编订成册,将歌曲收录起来,
出版发表,让后代学习正宗的民歌,传统的民歌。热爱民歌的人士及民间大师深入民间寻找民歌的灵魂,
应该从小学开始,叫孩子们学习民歌,认识民歌,培养孩子们对民歌的感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民歌发
源地和民歌盛行的地区利用其优势多进行文化交流,各地区多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让民歌被更多人所认
知,使民歌更精彩。民歌歌手应多出专辑,还可以去不同地区去演出,促进民歌之间的交流。
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中华民族
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共同努力把祖国文化发扬光大,把
民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2. 吴岫明 中国民歌赏析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06月
3. 胡小满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