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赵文舒来源:《卷宗》2020年第07期摘要:建设、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质过程,需要对县级图书馆总馆—分馆制度进行强化,保证为基层民众提供的文化服务更加贴心。
对此本文以广州市珠海区总分馆制为例,简单介绍珠海区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的背景,简单介绍总分馆制度概念,简单阐述海珠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情,并提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馆—分馆制;实践与思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县级图书馆占有重要地位,为人们群众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等提供有力保障,在建设民众精神文明方面具有关键意义。
对于图书馆的总馆—分馆制度,是促进县级图书馆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法。
在公共图书馆不断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总馆—分馆制度,可以促使县级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1 海珠区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的背景1.1 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挖掘未来发展潜力,努力增强竞争力。
在被称为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城市文化中,图书馆极具代表性。
完善、发达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引导市民学习、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作用明显。
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现代大都市存在并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凭借就是“功能网络”的出现,并以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合作借阅制度(即通借通还制度)为例进行了论述。
海珠区地处城市中轴线南段,坚持创新引领、高端發展、生态立区之路,并以建设“创新之区、国际商贸交往中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文化名区、幸福美丽海珠”为政府工作目标。
不管是作为该区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重要路径,还是作为公民享有平等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都应摆上地方政府工作的日程。
1.2 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是中央、省、市的政策要求2015年1月1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明确:“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广东省、广州市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配套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同时,《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广州市“图书馆之城”规划对县级图书馆网络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按常住人口算,平均每8万人将拥有一座图书馆(分馆),人均公共藏书册数不少于3册。
同时建立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到2020年前实现镇(街道)图书馆通借通还。
2 总分馆制度介绍总分馆制,即以改革与创新现行的图书馆体制为核心,以区图书馆为中心,整合新建街道、社区图书馆(室),使区、街道、社区的图书馆连为一体,形成以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网络。
“总分馆制”的核心特征是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县(市)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馆的辐射作用,促进县(市)、乡文献资源共享。
当前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已经形成三种建设模式:一是“多元投入、协同管理”松散型总分馆模式,二是“多级投入、集中管理”集约型总分馆模式,三是“单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型总分馆模式。
3 海珠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情况海珠区占地90.4平方公里,全区常驻人口达160万,作为广东省图书馆总分馆第二批试点单位,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多方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共融,创新惠民”的基本原则,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初步建成集成员分馆、街道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一体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3.1 运作模式海珠区总分馆制度的建设模式属于集约型总分馆模式,即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分编、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负责免费开放和各种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
根据《海珠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截止2019年4月,该区图书馆新建分馆10个、升级改造分馆5个,包括万胜图书分馆、中国银行海珠支行分馆、教育城图书分馆等共有21个图书分馆纳入总分馆体系。
具体做法如下:3.1.1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促进均衡发展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明确由区一级政府主导,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纳入《海珠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以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标准为目标,该区通过新建、改建、合办等多种形式,东部地区新增海珠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华洲街图书分馆、FDC面料图书分馆等15个图书馆分馆,新增面积近8380平方米,藏书约43万册,对该区东、西部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很大改善。
3.1.2 共建共享,多方参与解决公共资源限制海珠区作为老城区,无法像黄埔区、白云区、增城区一样能有10000平方米以上集中开发的公共文化用地,为了扩大服务覆盖面,该区积极与辖内机关部门、街道办事处、企业、社会机构共建图书馆分馆。
共建方提供场地,重新分割设计装修,以及负责分馆建设所必须的相关硬件设施如电脑、空调、书报架、宽带等。
区图书馆总馆负责配备图书、自助借还设备,并提供图书流转和业务培训服务。
同时,总馆与社会共建方会签署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保障图书分馆的稳定开放。
在合作共建的图书分馆当中,兴仁书院分馆是由区图书馆与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华洲街合作共建,成功实践了图书馆、街道、公益机构三方合作共同运营公益图书馆的模式。
2019年,海珠区相继建成民艺设计图书分馆、FDC面料图书分馆,两家社会化合作分馆,不但馆舍富有设计感,在馆藏设置上亦更具专业性。
FDC面料图书分馆是全市第一个面料实物和服装类书籍完全融合的图书馆。
除此以外,与广州地铁合作的万胜分馆,委托文化公司管理的素社分馆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年图书借阅量已超过对外开放多年的街道分馆。
社会化图书分馆的实践表明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专业凸显的合作共建模式的优越性。
3.1.3 多级投入,共同分担财政压力2017年海珠区总分馆制试点经费由市、区、街三级财政共同承担,主要来源于广州市划拨给海珠区的区少儿图书馆升级改造专项经费,共计800万元。
海珠区从中预留出300万元作为购书经费;区财政配套170万元,用于采购自助借还(办证)一体机和建设图书馆智慧数据中心,作为试点的街道根据场地升级改造方案配套经费,并承担分馆日常运行所需的水电费、通讯费、办公费、维护费等。
3.1.4 统一标准,实现资源互助互补标准化管理由总馆牵头,协调各分馆实行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服务政策、统一服务标准,全数纳入全市通借通还系统。
为此,海珠区图书馆先后出台了《海珠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规范标准》《海珠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文献编目加工标准》《海珠区图书馆总分馆图书物流考核制度》《海珠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合作协议》等,以落实制度建设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海珠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此外,该区建立图书流转机制。
区总馆以图书物流为支撑,通过在全区进行调控,盘活图书资源。
图书物流服务成员分馆每月轮换一次;街道分馆每月轮换两次;24小时自助馆或图书借还频率较高的分馆每周轮换一次。
3.2 实践成效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以来,该区新增16个实现通借通还的分馆,图书馆总分馆数量达26个,馆藏达85.82万册,比2016年增长53.35%。
图书年流通量由2016年的36.9万册次增加到2018年112.37万册次,增长204.5%。
2018年,该区图书馆累计接待访问量为104.73万人,开展活动397场,服务群众达9.8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3.2.1 资源统一优化,服务效能提升总馆为21个分馆配送图书20.1万册次,配备自助化设备,各馆自助借还覆盖率将由2016年的37.5%增长到90%;全年实现物流频次达269次,物流图书总量达15.4万册次。
充分盘活街道图书分馆和企业共建分馆的资源。
总分馆制实施以前,街道没有固定的购书经费,图书室文献资源靠捐赠累积,无法定期更新,且不能与其他图书馆流通,亦无专业人员管理,图书室的社会服务功能十分有限。
总分馆制实施以后,文献资源统一管理,纳入全市通借通还系统;再加上图书流转机制,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内的网点全部联通。
设置在小区、地铁站口的图书自助馆实行全自助模式,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市民借阅图书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2.2 总馆统筹管理,分馆专业能力提升分馆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主要依靠大数据管理和人员培训,这些都是在总馆实施统筹管理后实现的。
一是科学配送文献资源。
依据图书馆借还系统的数据反馈和分馆实际情况,特别是成员分馆的阅读需求,人性化地配送图书,突出分馆特色。
如位于广州创投小镇的020创新实验室分馆藏书5000册,主要以金融、科技、互联网创新等优质书籍为主;兴仁书院则配备了更多的儿童读物;区拥军服务点分馆则集合了军建系列及红色系列读本。
二是建立分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图书馆总分馆服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稳定的图书管理员队伍。
在编制未增加,暂时不能实现总馆统一外派图书管理员的情况下,总馆采取的是加强培训。
定期安排全区总分馆管理员业务培训交流会、志愿者业务培训交流会等,邀请馆内业务工作干部进行讲课培训。
每年组织分馆管理员(志愿者)业务培训会7场,共培训分馆管理员、志愿者近400人次。
同时,区图书总馆还建立分馆管理员联络机制,及时收集并处理分馆运行中出现的各类图书、设备问题,保证分馆的日常开放。
海珠区的总分馆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它的实施,提升了全区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打破了分馆建设人、财、物的限制,促进了图书信息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各级图书馆(室)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了社会服务效率。
3.3 存在问题3.3.1 建设经费未有制度保障该区尚未形成与常住人口指标挂钩的购书经费制度安排。
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所需经费需要从不同的专项经费中列支,对主管领导的主动作为依赖性强,资金安排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很难保障该区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可持续发展。
3.3.2 监督机制未建立街道领导大多对图书馆分馆持着“你有我有”、“能应付检查就行”的态度,对图书馆分馆免费开放、日常经营、后续开发的工作并不上心。
一是人力、物力不足;二是出于安全考虑,担心这类场所会过多聚集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人群,对管理上有较高要求,故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消极应对。
宽敞明亮的阅览空间常常借给街道其他科室作会议室使用。
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由于对图书馆总分馆的效能监管机制、服务受众的评价、监督机制缺失造成的。
3.3.3 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有待提高海珠区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业态的差异性导致该区东、西部形成不同的聚居群体:西部多以本地居民、国企职工为主;而东部的城中村则以“农转居”的本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