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时间:2012-06-25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363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我们积极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趋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中原文化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原崛起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魅力,在海内外的传播和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河南已经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一是认识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二是引领作用,中原文化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三是推动作用,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支撑作用,中原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维系、智慧成果的传承功能;五是凝聚作用,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聚合作用。历史上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 文化事业 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统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发展,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大公益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服务力明显提升 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舞台配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全国最大的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6.87%,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鹤壁文化艺术中心、安阳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高品位文化场馆兴建和开放,河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观众达2000多万人,成为河南历年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广场文化活动。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4个,文化站2000多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423个,电影发行公司132个,城镇电影院477个,初步形成了县(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文化室)等多层次的基础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省有“全国文化先进县”18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省级文化先进县”40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69个以及“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13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5个,基层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工作全面铺开。 文化吸引力显著增强 河南是戏剧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以及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活跃在城乡舞台上。随着文化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豫剧《香魂女》、《程婴救孤》、《常香玉》等剧目连续三届分别获得中国艺术节最高奖——文华大奖;《程婴救孤》、《风中少林》、《铡刀下的红梅》等剧目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舞台艺术双“三连冠”的获得,在全国独树一帜,使河南舞台艺术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提高。豫剧《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戏曲电影艺术片《村官李天成》、电视剧《快乐星球》等获得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戏剧界涌现出很多艺术名家,如“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等。全省现有中等艺术学校18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4个,年均演出5万多场,其中到农村演出4万多场。 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潮涌中原”、“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唱响了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河南采访、“网上看河南”等大型活动规模大、声势大、影响大,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河南开放、崛起的新形象,掀起了强劲的“河南风”;继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出黄帝文化品牌之后,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巨大成功,进一步打响了黄帝文化品牌,使其逐步成为推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力量。全年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00多项,涉及世界五大洲和港澳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承办了“艺海流金中原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少林寺武僧团参加了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港、澳、台等地区演出,郑州市杂技团赴美国表演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原文化、扩大了河南的影响。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文物古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坚持市场化发展、多元化开发、多形式发展,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嵩山历史建筑群已被确定为中国200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河南博物院《殷墟珍宝展》等9个陈列展览分别获得特别奖、优秀陈列奖、最佳内容奖、最佳综合效益奖等8个奖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个(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8个。2007年度,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等五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占据半壁江山。 文化产业 坚持把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柱,以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优势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打造文化品牌为首要任务,以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为基础工作,以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为关键环节,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重大举措,开发创作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文化品牌、中原文化品牌,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实力、在国际有影响的中原影视产业基地、中原报业产业基地、中原出版产业基地、中原娱乐产业基地。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450亿元,近三年翻了两番多。 演艺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河南演艺历史悠久,演艺资源丰富,发展演艺业条件优越、市场广阔。我们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明确演艺业发展的出发点,寻找演艺与市场的结合点,激发演艺团体闯市场的兴奋点,扩大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共生点,把握演艺业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找准党委、政府工作的立足点,抓住演艺业发展的关键点,并把这七“点”连成一“线”作为河南推进演艺业改革发展的工作主线,初步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路子,有力推动了全省演艺业更好更快发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白云山旅游景区通过开展民俗风情演出,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演绎宋文化历史故事,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展示了中原文化。2007年,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达到2.5万余家、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03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 出版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通过高度重视、加强扶持,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加强管理、促进繁荣,勤奋好学、优化素质,河南出版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优、越做越长。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图书出版社12家,报纸出版单位123家,期刊出版单位242家,电子音像出版社4家,网络出版单位3家。标志性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基本完工;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全省有9种出版物获奖,1家出版社获优秀出版单位奖;有1种图书荣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承办权。河南有11种期刊列入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销售与市场》杂志成功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营销第一刊”;《小樱桃漫画》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原创漫画图书。2007年,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省出版界沿用了50余年的传统出版体制彻底尘封,全新的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正式启动,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2.31亿元,位居全省百强企业17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为11.89亿元,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影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影视产业坚持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开拓题材品种、逐步做大做强,正日益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不仅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司以奥斯卡电影院线为依托,在上海、西安、海口等城市建设了10余座奥斯卡五星级影城,初步形成植根郑州、西安,辐射全国的电影放映网络,排名位居全国第9位。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全省第一家三维动画公司,公司拍摄的原创动漫电视连续剧《独脚乐园》已在国内外许多电视媒体播出,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07年优秀动画片”。 农村文化产业闯市场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