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阶段性的中国基本经济问题的认识
黄少安
阶段性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新旧动
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和金融
发展阶段性(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
展)、与人口结构和老龄潮还是老龄化、
与几期叠加的关系、与国有经济定位和
国有企业改革、与所谓的老工业基地问
题、与公共福利支出问题、与房地产和
财政收入。
一、 大阶段: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什么阶
段,相伴随的是中等收入阶段、正在
崛起却还没有崛起的微妙阶段
1, 总体和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中期
2, 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合理性
和必然性,问题在于投资结构(空间、
产业和主体)
3, 消费拉动的贡献率问题:不可能像
发达国家那样常态性的65%以上。判
断是否发达经济体的指标之一就是
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1
4, 如何解释2016年消费对增长的贡
献率?非常态,因为投资(尤其是民
营资本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下来了,
总的增长率下来了。
5,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即工业化
和城市化中期决定:所谓“中国老工
业基地如何振兴”是一个伪问题,中
国现阶段基本上不存在老工业基地
问题,东北不是,山西也不是。是否
老工业基地,不是按创建或发展的时
间来定义的,而是按是否成为夕阳产
业、没有了社会需求来定义的。山西
以煤炭能源产业为主,而煤炭能源消
耗至今仍然占中国能源消耗的将近
70%。所以,山西现在还不是煤炭产
业衰落的问题,是产业质量问题,是
经济周期性波动导致山西经济周期
性起落。东北更加不是,东北工业绝
大多数还是国家需要的 有很大发展
前景,不需要钢铁、飞机制造、造船、
石油、汽车制造等等了?完全不是。
东北的工业远远没有到达失去需求
1
的阶段,相反,正是我国工业化和城
市化所大量需要的。东北的问题不是
老工业基地问题,而是老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老的观念问题。是原来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地域文化使得企业、官员
和民众一定程度上养成了等靠要的
习惯。几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
什么都不凑效?问题错了,原因错
了。
二、 小阶段:中国是否陷入经济危机
中?
1, 判断经济危机的主要指标:3、3、
3、30判断法
短期内增长率下降3%个点以上;商
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也就是企业的债
务危机或大量债务违约)3%左右;
通货紧缩(中国是大量货币供应却低
通胀)即通胀率(cpi)3#以下;资
产价格大幅度下降(中国房地产和股
票价格的诡异性),短期内暴跌30%
以上。
2, 中国2015年危机特征全面显示。
1
为什么2015年才显示?
中国经济危机特征显示总是滞后几
年:因为政府全面、过度反危机,依
据或逻辑:保增长-------保就业------
保稳定(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认识
吗?)。
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GDP增长
率从9.5%下降到6.5%左右,是因为
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性波动还是中
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常态增长
率”,如果是前者,根据一般规律,
还会复苏到危机前的增长率,如果是
后者,我国就没有必要努力稳增长或
保增长,因为就应该是现在6.5%左
右,是正常的增长率。当然,还有一
种可能的情况:现在的6.5%仅看数
字是常态的,但是还是旧动力支撑
的,如果不转变增长动力,可能保不
住这个增长率,因此,要用新动力替
代或置换旧动力,要争取靠新动力获
得6.5%。
新旧动力不是简单地按时间来区分
1
的,不是说原来的动力都是旧动力、
都不能用,而是按照是否有利于提高
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否符合经济发展
的阶段性和可持续性来确定。原来中
国经济增长一些动力,例如改革和投
资,在现阶段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
将仍然是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技
术进步在过去也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后永远都是主要动力。
为什么2008世界性金融危机引发全
面经济危机后,中国危机特征的全面
表现滞后如此多年?反危机力度特
别大:先是大量投资,复制和扩大已
经过剩的落后产能,发现过剩后有在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
的口号下全民搞金融,导致金融脱离
实体经济需要片面发展和多重的金
融风险,实体经济发展更加艰难。终
于2015年撑不住了。
3,过度反危机保护了落后,付出代价
大。保护落后产业、企业和技术;保
护落后的劳动技能;保护落后的体
1
制。
4,2014年下半本人写的“谨防新的金
融危机从中国爆发”,依据是什么?
危机的规律和一些常识性指标:银行
不良率、金融中介机构泛滥、实体经
济部门获得资金的实际利率、政府债
务、股票价格反常性大涨大落、社会
各界对金融的非理性认识等。
三、 走出危机、拉动增长的动力
1, 供给侧改革很重要、很必要,但是,
其的大部分措施不是促进短期增长
的,而是着眼于长期增长和发展的,
对短期反而是不利于增长的。各级地
方政府再寻找经济短期增长动力时
不要找错了方向。
2, 刺激消费作用不会太大,不刺激也
会稳步增长;还得靠适度投资,既有
利于短期增长、又有利于长期增长和
发展的投资。现在的ppp是这个目
标,但是具体操作有待优化。
3, 向改革要动力:国有经济定位、国
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性进展怎么样?
1
4, 货币政策忌急紧急松,要软着陆和
软升空,包括“去杠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