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第40卷第2期 2008年2月 无机盐工业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宋玄,李裕,张茹
(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Cr(VI)是世界公认的有毒致癌物,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随
着铬化工行业的发展,铬污染问题,尤其是土壤的铬污染问题,越来
越严重。本文描述了铬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及土壤对铬的吸附特性,
介绍了隔离包埋法、固化稳定法、化学还原法、土壤淋洗法、电化学
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和植物修复法等多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并展望了当前土壤铬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处理土壤修
复问题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铬;土壤;修复;污染治理
0引言
自1958年以来,我国铬盐生产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铬及其相
关化合物己成为无机盐行业中的一类重要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冶
金、印染、机械、陶瓷、医药和建材等多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
铬工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土壤的铬污染。
土壤中的铬来源主要有土壤本身所含的铬,铬原料及铬产品运输过程
的跑、冒、滴、漏,铬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通过
大气沉降、淋雨和堆放进入土壤,灌溉用水中的铬等。Cr(VI)是世界
公认的有毒致癌物,Cr(VI)以CrO42-形式透过细胞膜刺激皮肤,使皮
肤过敏,并对食道、呼吸道造成损害,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引
发一系列病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土壤铬污染修复问题备受
关注。
1铬在土壤中的形态
铬与土壤间的各种物理化学吸附、沉淀络合作用导致铬在土壤中
的形态变化。铬在土壤中的形态主要以Cr(Ⅲ)和Cr(VI)为主,Cr(Ⅲ)
和Cr(VI)之间可相互转化。碱性条件下,Cr(Ⅲ)遇到强氧化物质可氧
化为Cr(VI);酸性条件下,Cr(VI)遇到还原性物质还原为Cr(Ⅲ)。
土壤中铬的形态与土壤pH值有关。土壤中Cr(VI)形态有Cr2O72-、
H2CrO4、HCrO4-;和CrO42-。中性和碱性条件下,Cr(VI)主要以CrO
4

2-

形式存在,少部分以难溶铬酸盐(CaCrO4、BaCrO4和PbCrO4等)的形
式存在;酸性条件下,Cr(VI)主要以HCrO4-形式存在。
2土壤对铬的吸附特性
土壤对离子有吸附交换作用,表现为土壤对铬有一定程度的自净
能力和环境容量,具体情况与土壤的类型、土壤性质(pH、Eh、孔隙
率、含水率等)以及土壤所含矿物的类型有关。
Cr(Ⅲ)在进入土壤后,9%以上可被吸附固定,少量Cr(Ⅲ)呈游
离态,毒性较小。Cr( VI)则不易被土壤吸附,大部分以游离态存在,
仅有8.5%~36.2%可被吸附固定。粘土对Cr(Ⅲ)的吸附能力是Cr(VI)
的几十到上百倍,土壤中粘土含量越多,土壤对铬的阻滞能力越强,
吸附量也越大。碱性土壤的铬吸附能力一般大于酸性土壤。铬吸附能
力顺序为高岭土>伊利石>蛇石和蒙脱石。所以,红壤(组成以高岭土
为主)对Cr(VI)的吸附能力较强,黑壤(组成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
和黄壤(组成以伊利石为主)对Cr(VI)的吸附能力较弱。
3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多年来,世界各国对土壤铬污染修复问题进行了大量实验,并研
究开发出了多种方方法。铬去除思想主要有2种:一是通过还原、沉
淀和络合作用降低铬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可利用性;二是将铬
从土壤中分离。
3.1隔离法
隔离包埋法是一种物理修复方法,即通过水泥、灰浆、钢铁等材
料在铬污染地区修建隔离墙,在土壤上覆盖合成膜,也可在土壤下面
铺设水泥和石块混合层,以达到防雨、防渗、防飞扬的效果,将铬与
周围环境隔离,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2固化稳定法
固化稳定法是将铬污染土壤与粘合剂允分混合,将铬包埋在固体
基质中,降低铬迁移能力。水泥和硅土是常用粘合剂。通常与化学还
原法结合使用,先用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再将铬固定。另外,也可
利用电导产热原理加热土壤,冷却后土壤会形成玻璃状固体,即玻璃
化。
3 .3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是利用还原剂将Cr(VI)还原并形成难溶化合物沉淀。
可采用原位处理(直接在土壤中加入还原物质,也可使用“可渗透氧
化还原反应墙”)或采用异位处理。常用还原剂有硫酸亚铁、硫化物
或单质铁等。还原剂需要根据土壤具体情况和还原成本来选择。梁金
利等通过研究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抗坏血酸与硫酸亚铁等还原剂
对土壤中Cr(VI)的还原效果发现,亚硫酸钠浓度为1 mol/L,pH为9.5、
反应时间为5 min时,还原效果最佳。
化学还原法还原剂虽然种类多样、成本低,但还原效果不够彻底,
对于颗粒内部的Cr(VI)难以接触并还原,土壤中往往存在其他氧化性
物质,导致还原剂投加量远远大于理论值,造成还原剂的浪费及二次
污染。
3.4淋洗法
淋洗法利用水力压力来推动淋洗液穿过铬污染土壤,通过淋洗剂
与铬污染土壤之问的物理化学作用加强铬从土壤中的可溶出性,将铬
与土壤分离。常用淋洗剂有无机酸、有机酸、表面活性剂、人工鳌合
剂或水。应尽量选用容易降解、不造成二次污染的淋洗剂。最好选用
水作淋洗剂。淋洗法比较适用大粒土壤,如沙土,不适应于粘土。
3.5电化学修复法
电化学修复法基本原理为,在土壤的两端施加直流电压以形成电
场梯度,土壤中的带电粒子通过迁移、渗析和电泳积聚沉淀在电极两
端,达到修复的目的。对于铬离子来说,Cr(VI)会迁移到阴极室,Cr(VI)
则迁移到阳极室。
土壤性质、电场施加参数和铬的形态都会影响土壤电动修复效
果。调节土壤的pH值或在土壤中加入络合剂、氧化剂等都可提高土
壤的电动修复效率。卢静等发现,加入络合剂EDTA和柠檬酸后,电
动修复铬污染砂土的效率比不添加络合剂时提高了近40%。陈锋等通
过研究多种控制方式对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发现,盐酸中和控制最为
有效。
电化学修复法对土壤结构和周围环境影响小,比较适合特殊场地
的土壤修复,如渗透系数低的土壤。
3. 6微生物修复法
微生物修复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接种驯化的微生物与重
金属相互作用来降低土壤的毒性。目前发现的可用微生物有埃希氏菌
属、肠细菌、杆状菌等。
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微生物修复法可以分为生物还原沉淀、生
物吸附和生物甲基化3种。铬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一般为生物还原
沉淀,它利用了微生物还原酶催化作用还原Cr(VI)或通过微生物代谢
产物间接还原Cr(VI)。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侧重于新菌种培养、
去除机理以及对抗性基因研究等方面。黄顺红等通过直接添加培养基
来激活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原位修复了铬渣堆场污染土壤。李政红等
少用实验培养优化的土著硫酸盐还原菌液修复了铬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可保存土壤结构及周围环境。为了供应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往往需要在土壤中投加营养物质,农村普遍投加堆肥、厩肥、发
酵麦秆、牛粪和鸡粪来改良土壤。有机酸、蜜糖等也可达到相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土壤营养过剩会引起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生态系统
失衡。
3. 7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来固定、吸收、转移、转化、降解重金属,恢
复重建土壤环境。根据植物修复功能的不同,植物修复法可分为5种
修复类型:植物提取修复、植物稳定修复、植物挥发修复、植物降解
修复和根际圈植物降解修复。
铬污染土壤修复一般为植物提取修复,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作
用,将铬贮存转移到茎叶之中,收割茎叶即可达到去除铬的目的。迄
今发现的可用于铬污染土壤修复的超积累植物有李氏禾、蒲公英、印
度芥菜等。蔬菜对铬也有一定的积累作用。不同蔬菜对铬的积累能力
为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有些植物虽不能明显迅速地吸收铬,
但可稳定持续地降低铬,如玉米也可作为铬修复植物。
植物修复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生物群落,收割的含铬植物还可用
于炼矿。但植物生长速度缓慢,容易受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条件
限制,金属离子必须是植物根系可吸收的形态。植物根系一般只存在
于浅层土壤,不能进行深层土壤修复。
4展望
研究铬污染土壤的治理有重要意义,各种文献报道屡见不鲜。电
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对铬污染土壤
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
结合自身国情、保证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前提下,应改进生产工艺条件,
调节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铬污染,提高科研深度,发展低成本、
清洁化的土壤修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