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采取 更新教育观念、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和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等策略培养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现实意义;培养策略

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自我认识”列为七大智能之一 , 强调人的认知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最终的 教育目的。笔者认为,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生德育和思 想政治方面的 自我教育,而且也适用于大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自我教育。当前研究大学生 自我教育的文章寥寥无几,本文试图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进行系 统研究,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能有所推进。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自我教育,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自我教育 就是进行自我反省,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人们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有学者认为,自 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 、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品德水平,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有学者认为,自我教 育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向自身提出目标和任务,并积极贯彻于行动之 中,自觉地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活动。有学者将自我教育当做教育影响所借助的某种媒介,认 为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适应、自 我转化、自我反馈和自我控制等等。也有的学者将自我教育与终身教育相对应,认为自我教 育有 两层含义:一是学生虽然受教师指导,但一切教育终须自己努力;二是学生离校之后 ,当继续努 力于自己之教育。还有的学者把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1]。显然 ,上述诸种解释都未免偏狭,都没能全面地揭示出自我教育的真谛,不能完整地理解和把握 自我教育的深刻内涵。

事实上,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它不仅是教育的一种途径、方法和能

力,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教育模式。笔者认为,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 己教育自 己,是学习主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和主动地对自我提出的任务,把自我作为 认 识、评价、强化和否定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自我意识 发展的高级阶段。自我教育的活动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涵盖人自身发展的德、 智、体各个方面,并且这种活动本身含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自我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过程,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 的表现,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是自

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表现。

二、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

自我教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能否进行自我教育将最终影 响社会的发展。

1.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其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存在重教轻学、 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弊端。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 其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主动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实现知识的 不断积累和更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 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对新时期高校的培养目标作 了科学定位,同时也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新工程”的 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又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发挥大学生的 主动 性和创造性,而自我教育能使大学生自觉地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 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人格的塑造[2]。

3.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确立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加强自我 教育,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是克服当前教育中种种弊端,真正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协调和自主发展的根本问题。大学生 只有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和形成新 理论,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格局 的迅速变化,社会迫切需要能胜任多种职业、适应性强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就业者,那 种 只靠一个专业文凭,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终生学习,并能 从 事多种职业的新的就业趋势[3]。人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

要求,进 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其知识的更新只能通过后续 教育——继续不断的知识传输来完成,从而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教育效益。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摆脱教育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影响,把教育当成向 学 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手段。在这种观念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唯上、唯书”的工具 ,只能是已知知识的继承者,最多不过是已知知识的传递者,却缺乏独立思考和自 主探索的能力,也无法进行自我教育,无法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4]。我们必须 更新教 育观念,确认教育是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学习已有的知识只是为了更快地发现未知的 东西,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贯彻这一观念, 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现实问题,指导其以 最短的时间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在考核学生时应主要考核 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他们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的能 力。

2.实施问题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则理解和掌握教师传 授 的这些知识和技能。这种面向知识体系(尤其是某一专门研究方向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可 谓源 远流长,久而久之,就必然形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记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的 局面 。从而使学生专业面狭窄,缺乏通过自我教育学习多方面知识的能力, 也就不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无法把学生培养成基础厚、知识广、 专业深,能触类旁通的人才。而在面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 法,然后为学生布置各种实际问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题目,进行针对题目的自主学 习,教师予以指导,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实践来解决所选择的问题。这样,就在客观上促使 学生必须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从 而全面提高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规格、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差异 ,都对传统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一刀切”式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学校教育 的 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创设一个让学生能够设计自己学习的环境, 鼓 励个体的个性发展,进行分层次教育,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并 对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给予奖励,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有重要作用的。我们 认为,实行学分制和分层次教学是培养学生设计自己学习的能力的最好的办法。学分制可以 按课程组织教学,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规划学习进程。实行学分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自我设计和自我 教育。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把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特 长培养等几方面进行层次划分,保证在满足大纲要求的基

础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 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分层次教学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内容、教 学要求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与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相适应的教育,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有利于进行自我教育。

4.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其对社会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以其强烈的时代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 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 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以文化为内容,以价值为核心,充 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积极动员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并不断提 高活动的覆盖面。通过对科技学 术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文化载体和具体文化形式的引导 ,提高活动的影响力。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在的和非课程形 式的通识教育,精心设计和着力构建适合大学生发展和充满新意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组建各种学生社团及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欣祥.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现代教师最基本的素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2]彭梅芬.自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瑞士]M·L·古茨克米德,金爱晶.未来大学应有新的教育模式[J].中国 高等教育,2000(1)

[4]王成,孙玉甫.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所需心理特征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0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