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性节目的现状和走势
[摘要]电视新闻与报纸同行相比,看起来也不能让人乐观,也存
在着一些问题。在当前网络科技的发展,加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促使电视新闻性节目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闻价值 传媒 新闻性 信息 新闻报道 现状
近年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电视新闻性节目无论是在传播理念
上,还是在制播实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要承认当前我国
电视传播理念依然是处在以宣传主导型向信息传递型过渡的阶段。
各地电视台之间以及电视节目类别间对比认识与转变的步伐并不
均衡。不少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仍然显得呆板有余而灵活不足,说
教有余而信息不足。套路有余而“卖点”不足。电视新闻与报纸同
行相比,看起来也不能让人乐观。具体归纳为以下问题:
1.对新闻价值的强调不够。一些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制作和编排,
并没有完全尊重新闻价值原则,即按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
纪实性、趣味性的标准去做,导致新闻节目信息量不足,吸引力低
下,现在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综合性新闻节目总体上显得比较
平稳,新闻过多,有“冲突”、有“故事”的“过程”型新闻过少。
新闻价值法则的失缺自然难以激发观众的收看兴趣。针对此现状,
我们大同电视台从2010年元旦由原来的生活频道《都市新闻》改
版的《民生大同》直播新闻节目有很好的尝试。无论在影响、收视
率上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特殊地位,要求新闻报道必
须重视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但新闻报
道还有着自身的特性传播规律,即必须重视舆记引导功能又尊重新
闻价值规律。
2.电视新闻节目报道深度不够。1993年以来,从央视到地方台出
现了一大批深度报道节目。像央视的《时空报道》、《新闻调查》、《焦
点访谈》以及地方台的《焦点透视》、《新闻时空》、《新闻观察》、《新
闻追踪》等等这类节目一般以“关注民声、倾听民声,抨击时弊、
扬善抑恶”为宗旨。因此,一经出现,便引起了社会轰动效应,给
电视传媒增加了“活动”和魅力,其功不可没,而然,透过这一表
象的背后,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期间不少节目在热闹了一
阵之后,便出现了观众冷落收视率渐渐走下坡路的景况,究其原因
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报道深度的欠缺是其主要症结所在。深度报道
有较充足的时间来剖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
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意
义和评论不能呈现出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
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像一个老套的故事,缺乏新鲜感,也缺少深
刻性。
3.新闻节目缺少个性。现在各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类型丰富,数
量也不少,但能被观众记住的着实不多,其重要原因就在普遍缺乏
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
内容到包装到主持方式,互相模仿,千台一面。在当今频道增多,
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
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在当前
网络科技的发展,加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电视新闻性节目
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大同电视台改版后的《民生大同》既顺应了
这种发展趋势,不但成为关注民声的新闻,也成为观众观看和参与
的热点。可想它的收视率。
第一,新闻性节目走向专门化。频道增多加上网络的发展将促使
观众市场进一步细化。除了面向大多数观众的时政新闻为主体的综
合性新闻节目将日益增加。这类节目不以吸引大众为目标,而以信
息的专门、权威,独到来争夺本领域市场份额。另外是品位的专门
化,即根据不同群众的欣赏和口味采用不同方式制作、编排,包装
和播出新闻。采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追求亲和力和交流感,将是
今后电视传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民生大同》中采用随机采访
一些观众反映的生活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向其它部
门调解,尽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新闻性节目的专业化标准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是客观真实性程度的提升。信息环境越是开放,不同来源
的新闻越便于互相验证。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自然越高。其次,单纯
从时间上抢发“独家新闻”的作法,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越来越难。
电视台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必须在信息传递的精确、深入上下功夫。
三是节目制作精确程度的提升。电视作为直观性的传播媒介,节目
的制作是不是精良,是否好看直接关系到节目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
击力和情感上的审美愉悦,进而影响到节目市场占有率。
第三,地区性新闻比重增加。目前,国内地方台的新闻性节目大
多效仿央视格式,创意较少,有的甚至迷失自我,这是不足取的。
地区性新闻不仅要在内容上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更具有深度;更
生动活泼,同时要注意在节目的整体定位上突出服务型。如:我们
大同电视台2010年元旦改版的《民生大同》定位一切从老百姓出
发,说民情,了解民意,解决民生存在的问题。近一年来,由于注
意在节目的整体定位上突出服务型,实用性,对接、反馈、关心基
层民众困难,走近民众生活,反映民生问题,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和信赖,将政府的信息很好的传递给百姓,又反馈百姓的需求,困
难。架起了政府与民众一道很好的桥梁,起到了真正的喉舌作用。
不仅是简单的作报道,而且帮老百姓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
百姓中树立了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加近效消息,减少了远效消息,
也就是说要强调新闻的直接功利价值,相应淡化其认知价值,这是
地方性新闻与国家性新闻乃至国际性新闻的不同之处。当然,强调
地区性新闻节目要限于本地信息的传播,更不是要求电视新闻人的
视野及其价值趋向要限制在封闭的区域内,而是要求电视新闻节目
强化地方特色。
第四,品牌新闻节目占据主流。所谓品牌新闻节目是指电视台特
定制作、发布的具该台形象及特色的新闻节目。例如:大同电视台
一改版后的《民生大同》由以前的十几分钟单纯报道型提升到四十
多分钟的直播新闻节目,深入百姓之中报道他们生活中的平常事→
帮助解决→效果回访等,树立了政府威信,得到了较好的口碑,以
至于百姓有问题找《民生》,成为我台标牌栏目,收视率也相应提
高,也成为电视台形象。除了具有一般新闻节目的价值要素外,还
具有公信力、唯一性、影响力和鲜明的独家特色。
经营品牌新闻节目,当然有赖于环境的营造:外部环境需要宽松
的民生氛围,放宽言论尺度;内部环境,需要有一批好记者。媒体
的自我推介,诸如广告宣传、举办公益性社会活动等,也是经营品
牌新闻节目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孙际铁.中国传媒.珠海出版社,2002.
[2]张国良.现代大众传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3]威尔泊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社出版,1984.
[4]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趋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李岚,张群立.中国电视前沿.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