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

第六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


南宋名将岳飞被朝廷屈杀,后又昭雪平反,前后评 价大不相同,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关注。说书艺人 喜欢讲述岳飞抗金故事,并受到欢迎。吴自牧 《梦粱录》记载:“又有王六大夫(说书人), 元是御前供话,为幕士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 淳年间,敷演《复(福)华篇及〈中兴名将传〉, 听者纷纷,盖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 《中兴名将传》就是罗烨《醉翁谈录》中记录的 ‚新话说张(浚)韩(世忠)刘(琦)岳(飞)‛ 故事。
最早将《水浒传》称为英雄传奇的可能是胡 适先生,他在1920年作《〈水浒传〉考证》中指 出,英雄传奇小说流行的原因在于民间固有的 “崇拜草泽英雄的心理”。稍后的郑振铎发挥了 这一点,明确称《水浒传》是‚中国英雄传奇中 最古的著作‛(《〈水浒传〉的演化》);在20 世纪30年代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他又 专门列出“讲史与英雄传奇”一章。(“讲史演 义”以记叙历史为主体,艺术上追求历史真实。) 英雄传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美国学者李培德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 叙事体模式》认为,三国和水浒具有各自的叙事 模式。前者的结构是冲突--解决模式,为三条 平行线型,而水浒则是情节连结模式,为环
状链条型,即由一个个环组成系列。
三、语言特色:运用白话,洗炼朴素,明快 生动,富有个性化 《水浒》的语言特色特别鲜明,成就极 高。在长篇中首次使用了口语,此后,长 篇小说的口语化便成为主流。作品以北方 方言为基础,经过提炼加工,成为十分富 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洗炼朴素,明快生 动,色彩浓烈,富有生活气息。
四、突出了忠义的观念,揭示了忠义的悲剧。 1.悲剧的意义:作者对招安持肯定的立场, 是其传统的忠义思想使然。 招安没有好的结果,招安必然带来悲剧, 表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造反者不要想着授官晋爵、封妻荫子、 光宗耀祖,而最好是功成身退、归隐湖山 乡间。
2、宋江的性格:义和忠是他的信仰和秉性。 “义”是人们之间讲求信义,要有正义感: 仗义疏财,济困扶危 。分析这个人物要抓住 这个基本过程,亦即义向忠的演化。有领 袖人物的气质,表现在: A、会用人,待人和气忠厚,善于团结人。 B、善于把握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如制定纲 领军纪,分化瓦解敌军为我所用,能够把 多股义军联合起来。
2、第二类好汉的成分很复杂,包括不是直接从事 物质生产的贫民和下层知识分子。鲁智深、武松 和吴用是这类人的代表。 鲁智深:疾恶如仇,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 助,仁爱、豁达大度。 朴实、坦率、卤莽,但又不失机智。 最爱标榜他的有四句诗: • 一是‚禅杖打开不平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 二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柴进:仗义疏财
三、替天行道,向往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替天行道”:就是代老天伸张正义,正如宋江大 聚义后在菊花会上所说:‚我等替天行道,不扰 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济民,救护民众。由于奸佞当道,公道不彰, 可替代皇帝剪除贪官酷吏。好汉们只反贪官,不 反皇帝。只有消除奸臣贪官,才能有社会的公道 和正义。 二是保全和稳定大宋的江山。
二、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梁山英雄的 形象,显示了豪放的个性和对世俗生 活幸福的追求。
1、第一类是已无法生存的农民或与农民社会 角色相类之人的造反。 李逵:彻底的反抗性是他性格的基调。爱憎 分明。对自己的兄弟和受苦的百姓怀有深 厚的感情。坦诚、直率、乐观、粗鲁。 阮小七:追求“快活”,心直口快,不愿受 约束,善于恶作剧取乐,发泄内心苦闷。
元代岳飞故事被搬上舞台,杂剧有金仁杰《秦太师 东窗记》、无名氏的《宋大将岳飞精忠》等; 明代传奇戏有无名氏的《精忠记》、陈忠脉的《金 牌记》,还有《续精忠》、《翻精忠》等。 中叶以后,出现了熊大木的长篇白话小说《大宋中 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忠烈传》、《大 宋中兴岳王传》、《岳穆王演义》等,8卷80回, 现存最早刊本是嘉靖31年(1552)杨氏清白堂刊 本。明天启年间邹元标编订刊行的《岳武穆精忠 传》,6卷68回,崇祯年间余邦缙刊行的《岳武 穆精忠报国传》,7卷28回。
第四,艺术特点: 1)战争场面宏大,情节集中紧凑,用典型时 间凸显人物性格。如杨四郎在辽营忍辱负 重,七郎英勇刚烈。 2)悲喜结合,充满喜剧因素。由于君昏臣佞, 杨家英雄被陷害,充满了悲剧。但孟良、 焦赞这两个草莽英雄充满了喜剧因素,他 们豪爽、卤莽、疾恶如仇的个性,充满了 幽默、轻快的气息。
明清间还有重大影响的英雄传奇小说, 是以《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为肇始最 后演化成《说岳全传》的岳飞系列故 事。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以历史记载为 主,主要叙述岳飞抗金的事迹,始于 金兵南侵,终于岳飞被杀、秦桧受到 报应。
第六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
第一节 《水浒传》成书过程、作者与版本 英雄传奇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类型。 诞生于元明之际的长篇巨著《水浒传》是着类小 说的开山之作。“英雄传奇”的命名较为复杂。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明清时期各种小说类型 的概括,依次为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 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谴责小说 等等,惟独不见英雄传奇小说。而对《水浒传》 的论述则穿插于“元明传来之讲史”一章中,与 《三国演义》并列。
二、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流播 从宋江起义到《水浒传》成书,其间300余年,宋江起义的 事迹被染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 •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 小说开辟》所记的目录中,有公案 类:“石头孙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 尚”、“武行者”等。 • 南宋遗民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元初周密《癸辛 杂识续集》)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绰号,并且 他在序言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 高人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 存之画赞。‛其时宋江故事盛行,不仅有人画像,还有一 些地位不低的士大夫参与其间。
三、元代水浒杂剧时期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水浒 戏有30余种。现存6种,存于《元曲选》 和《脉望馆古今杂剧》中;另存剧目 20余种。 无名氏作《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有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而《宣和 遗事》只有“太行山梁山泊”一语。
《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也是水浒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之一。或说罗 贯中,或说施耐庵,或说施作罗编,或说 施作罗续,大抵不出罗贯中、施耐庵两人。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施耐庵作《水 浒传》,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另一位通俗小 说大师罗贯中的支持与合作。
《水浒传》的版本: 版本很复杂,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将常 见版本分为繁本与简本两大系统,以行文描写的 详略为区别的标准: • 繁本:文繁事简本,情节丰富,描写细腻,文学 性强。有71回、100回、120回三种;没有征田虎、 王庆的故事。 • 简本:文简事繁本,叙事简约,细节描写少,文 字比较粗糙。有102回、110回、115回、120回、 124回;有征田虎、王庆的故事。
1、英雄崇拜。从上古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到 水浒英雄,在他们的身上积淀着深厚的英 雄崇拜的民族文化心理。 2、爱国情怀。小说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历 史事件为主要内容,歌颂英雄们拯救国家 和民族,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现出高度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3、阳刚风格。小说英雄群像,大力弘扬了震 撼人心的阳刚风格。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的特点 1、紧扣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突出人物 的性格发展及个性化特征 2、在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性格发 展 3、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富于动作性的心理描 写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 4、精心设计人物的出场和绰号
二、叙事结构的特点:完整而富有变化 《水浒传》的叙事线索是单线纵向的, 上半部分以人物为单元,后半部分以事件 为顺序。
武松性格的基调:
刚烈正直,神勇好胜, 慷慨重 义,谨慎细致,重人伦; 但个人恩仇观念重,残忍凶狠。
吴用:智慧的典型,怀才不遇;又 疑心软弱,行事时不择手段。
林冲:安分守己,为人谨慎,逆来 顺受,委曲求全。
3、第三类是来自地主、贵族阶层。 卢俊义:梁山好汉中智勇双全的人物 杨志:武艺高强,追逐名利,他对于朝 廷的效忠,已经成为无条件的愚忠, 是与家族的荣誉紧密地联在一起的。
《水浒传》的影响:
一、对中国社会民众的影响 二、对后世英雄传奇小说的影响 首先,奠定了英雄传奇小说中英雄人物的基本类型。 其次,《水浒传》的情节模式和表现方式为后世英 雄传奇小说借鉴。《水浒传》以梁山聚义为情节 框架,也贯穿梁山英雄与蔡京、高俅等奸臣的忠 奸斗争。
《杨家府演义》
杨家将的故事有历史的依据,《宋史》、 《辽史》杨业本传有关于杨业征辽捐躯、其子杨 延昭边关抗辽和其孙杨文广镇守边境等史实记载。 现代学者余嘉锡《杨家将考信录》有详考。早在 北宋,杨家将故事已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 在流传中被不断地虚构、神化。欧阳修在《供备 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说:‚继业有子延昭„„ 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 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阳修 《居士集》卷29)
一《水浒传》的题材也有一定的史实依据 •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曾爆发了以宋江 为首领的农民起义。《宋史·徽宗本纪》: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 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张叔夜招降之。 • 宋·王偁《东都事略·侯蒙传》: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 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 《宋史·侯蒙传》: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和主导倾向: 通过描写众多英雄人物的人生道路、性 格命运,就是他们奋斗、成长,以及最终 失败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特定阶 段严峻的历史现实,揭示“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的历史规律和社会现实,展 现人民群众呼唤英雄、向往平等和谐的社 会秩序的美好愿望。
一、小说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 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主题
《水浒传》问世后,明清时期对其认识, 主要有两种说法:忠义说;“诲盗”说。 建国以来《水浒》研究的历程,大体可分为 三个阶段: 1、文革前:农民起义说 2、文化革命阶段:投降说 3、新时期以来的研究,主要有“市民说”、 “忠奸斗争”说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