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
郭大章1,王天培2(1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重庆奉节404600;2重庆市梁平中学,重庆梁平405200)
摘要: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关键词:傩堂戏;渊源;内涵;宗教信仰;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7-0011-05
NuoTangOperainTongren,GuizhouandItsCulturalSpiritGUODa-zhang1,WANGTian-pei2(1TheEastBranchofChongqingBaShuMiddleSchool,Fengjie,Chongqing404600;2ChongqingLiangpingMiddleSchool,Liangping,Chongqing405200)Abstract:Asoneofthesacrificialceremoniesintheancientprimitivereligiouscommunity,theemergence,spreadandrenewalofNuoOperahasahistoryofthousandyears.ThereisasayinginChineseresearchonNuoOpera:NuoOperaoftheworldisinChina,ChineseNuoOperaisinGuizhou,GuizhouNuooperaisinTongren.Thispaperattemptstoanalyze,fromtheperspectivesoforigin,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ongrenNuoTangOpera,thehistoricalandculturalreasonsontheformationofTongrenNuoTangOperaanditsculturalandspiritualvalues.Keywords:NuoTangOpera;origin;connotation;religiousbeliefs;culturalspirit
收稿日期:2009-05-10作者简介:郭大章(1982-),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方面的研究。王天培(1982-),男,土家族,贵州江口人,重庆市梁平中学教师,从事民间文化与文学方面的研究。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凭借这特有的文化,他们又结成一个个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和利用其生存环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在这个连环套中,最关键的中间环节是文化。文化是研究民族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而文化的实际状况也是多层次复合的构成。从东西到南北,地域之大并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文化所涵盖得了的。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除了儒、道、佛三家外,还有众多的民间民俗文化,譬如北方的萨满文化,长江流域的巫文化,西南和中原地区的傩文化等等。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等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为了研究便利,笔者特从有傩戏之乡美誉的贵州铜仁地区着手,引领读者去解读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傩堂戏文化。一、铜仁傩堂戏的渊源(一)铜仁傩堂戏的由来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地处湘、鄂、川、黔边区,乌江、锦江纵贯全境,梵净山脉纵横全区。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肥林茂,宜耕渔猎。自古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兄弟民族,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心理、风情习俗、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他们信仰崇拜傩,致使这个人类历史几千年来原始的、古仆的、神奇怪异的傩堂戏文化至今仍遍布铜仁地区城乡,目前全区尚有480多个班子(每个班子十人左右)广泛活动在民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铜仁的傩堂戏是独具特色的,它属于傩戏,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傩戏中的一分支,它与彝族的变人戏(又名撮泰吉)、师公戏、师道戏、坛灯戏、地戏等等有区别,当然与傩、傩仪及傩戏有必然联系。但是傩堂戏又不能等同于傩戏,傩堂戏是在堂屋或摆手堂中(今天发展到院坝或庭院中表演)所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才谓之傩堂戏。傩堂戏与音乐、舞蹈、戏剧紧密相关,面具、服装、道具、唱腔及唱词更是与当地人生活紧紧关联。在傩堂戏文化中,傩堂戏是整个文化因子中最重要成分,一切为这中心来展开和延伸,因此,称之为傩堂戏文化。所有表演展示营造气氛都是为其服务的,即傩堂戏中表演的阳戏和阴戏、仪式和仪轨、绝技和绝活使用,及其的面具、道具、服装;演唱中音乐、唱腔、唱词、第28卷第7期怀化学院学报Vol28No72009年7月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Jul.2009舞蹈表演中的文舞和武舞等等形成一个非常神秘的文化群,傩戏由于民族、地区和文化积淀的不同,与母体傩祭活动孕结方式的不同,以及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而呈现出不易辨识的相当复杂的架构[1](P7)。而铜仁傩堂戏表演集中到冲傩还愿,消灾纳吉,祝寿诞生,清宅安神等方面,戏剧表演多是关公斩蔡阳、甘生赶考、唐王叫化、安安送米等阳戏方面。娱鬼神的阴戏基本上作附属节目,可见这已从娱神完全转向娱人了。加之傩堂戏表演中插科打诨的道白,更加地方文化活动化。在铜仁地区,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其成员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愿组成,多者二十余人,少则六七人。傩堂戏的传承主要靠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土老师一般都有教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们有的虽然一字不识,却能背诵许多剧目和全部戏文,声望很高,往往成为坛主。铜仁傩堂戏,在黔东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在贵州省沿河、德江、思南、江口、印江、石阡、松桃等县市流传,成为普遍文化现象。(二)铜仁傩堂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铜仁傩堂戏流行的黔东地区处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从历史沿革看,黔东古为蛮夷之地,属土家族先民的巴人生息活动的地方。巴人曾在渝东南、鄂西一带建立过巴子国,定都于枳(今重庆涪陵)。故黔东一带与巴蜀文化有天然的联系和一定的血缘关系,加之境内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长期的封闭与隔绝,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性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曾一度为楚地,又带有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环境。这样,在黔东地区,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相互融汇,形成了以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环境与氛围。嘉靖思南府志所载:信巫屏医,专事祭鬼。客到击鼓以迎。这与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王逸九歌章句序)是有一定关联的。在铜仁地区,至今保留着过社日,吃社饭,立夏吃鸡蛋,端阳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又反映了铜仁地区重淫祀信巫的文化深层意识,原始的宗教信仰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流行于今铜仁地区的傩堂戏,其渊源虽与先秦时巴、楚地区存在的文化成分有关,但并非巴、楚土著文化本身,而是随土家先民辗转迁徙,带入古代中原传统傩祭的发展演变。这种传统的傩祭形式传入今湘、鄂、黔交界一带后,又与当地融合于今土家族中的古代濮人习俗相结合,经专门的迷信职业者加以糅合,终于在明代基本形成今天傩堂戏的格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一带就盛行原始巫仪活动。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先民,原始巫仪活动已经普及。后来,傩堂戏与道教一样,保留着与铜仁地区的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的特色。傩堂戏信奉的傩神公傩神母,是黔东铜仁所独创的傩堂戏神祗。再者,傩坛产生和发展又赖于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基础。黔东地区属典型的封闭社会,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的社会,其经济较为脆弱,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生男育女等等常见事故,都严重影响家庭的经济生活。正是这种经济盲目性和个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为傩堂戏生存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到后来的傩堂戏所满足的正是这些黔东人各种各样的疑难和祈愿,包括娱人。正是这种经济,使傩堂戏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三)铜仁傩堂戏产生的渊源1诸多来历的传说关于铜仁傩堂戏的来历没有系统的专门的文献文字记载,但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很丰富,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江口、印江等县流传着如下几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是:一个姑娘在房中绣花,一只鸟天天飞到窗前啼叫:绣花不如种葫芦。有一天,太白星君化成一个老头,把一粒葫芦种卖给姑娘的弟弟,弟弟就把它种在花园里,寅时种下,卯时就结一个大葫芦。后来有一只猴子从马桑树上爬上天宫,翻倒了玉皇大帝的净水瓶,人间洪水滔天,姑娘和弟弟坐在葫芦里,在洪水中躲了七天七夜,洪水消退后,寂寞的大地上,只剩姐弟二人,弟弟为使人间不断烟火提出和姐姐成亲,姑娘不同意,提出三个条件:一是河两岸插柳,两天之后柳枝在河中上空打结;二是河两岸点把香棍,烟子在河中间绞成一股;三是弟弟在东山顶滚一扇石磨盘,姐姐在南山顶滚一扇石磨盘,两扇磨盘在沟底合拢。在太白星君的帮助下,三样均成。姐弟终于成亲了,不久姑娘生下一个肉团团,弟弟用刀把它砍成肉条条挂在树上,第二天早晨起来见满山遍野都有炊烟。这些肉条条变成了人,都有了姓氏。姐弟俩被认为是千家的祖宗,万人之父母,后人便尊称他们为傩神公傩神母,由于他们繁衍了人类,就用木头雕两尊木偶象供奉在家中,子孙们治病、消灾、求子、保寿等都要跪在两尊木雕前许愿,而且每求必应,为傩神公傩神母高兴,总得酬谢,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第二种传说是:以前放牛娃在闲空时就捏泥巴团团玩,捏成男女各一供在岩洞里,周围插些树枝野花,就在面前玩耍、嬉戏,时间长了,又想去别处玩,又怕牛吃庄稼,就把牛交给泥人看管,说:你保佑我的牛不去吃庄稼,明天我们来祭你。果然灵验,儿童们玩心更大,天天如此,后被人们知道,认为是怪事,有病的人家去试一试,病也治好了。后来人们封泥人为神,请回家供奉。慢慢地,就说男的是东山圣公,女的是南山圣母。后来皇帝女儿生了重病祭了圣公圣母,病也就好了。于是皇帝封赠他们一席之地,所以演傩堂戏,要在神案前铺上席子,土老师就在席子上祭祀、表演。第三种传说是:傩神公傩神母就是伏羲兄妹,其情节与第一则传说几乎相同,只是他们成婚,是受洞庭湖的金龟道人的指点,繁衍人类后还继续帮助后人驱邪逐魔。还有的说,傩神公傩神母生前因恋爱受阻,双双投河殉情,很久以后,放牛娃在河边拾到了二人脑壳,他们脸色红润光泽,也不发臭。娃娃们感到奇怪,就用柳枝条编成兜,把它弄到洞里供着玩,还捏了不少黄泥巴的小人崽,在两边陪伴着。弄些野果祭品,大家围着开心地唱歌跳舞,过路人见,也加入孩子们的行列,有什么三灾两病就诉说,不料也就病除灾消。这样,来祭拜的人越来越多。一日,太上老君打从这儿经过,见下方焚烧香纸,弄得烟雾缭绕,唱唱跳跳,就降下云头,化装成个村民来看个究竟,他看见他们那股热闹劲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见到大家乱唱乱跳很没有规矩,就决心传个坛规:先唱什么后唱什么。于是,他纵身一跳不见了,只见三道清光闪了一阵子,从那里面掉下唱傩堂戏的书来,后来跳傩堂戏时,正坛中,都要画他的画像,还尊他为二殿君主。洪水滔天,兄妹成婚,捏泥人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各个民族均有类似的神话传说,内容大同小异,但将这些神话传说直接与戏剧联在一起,又将戏剧的产生与劳动人民(放牛娃)联系在一起,却是铜仁独有的特色。铜仁傩堂戏所信奉的神灵,不仅多,而且杂,甚至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神祗,且每一个神的来历和神与神之间关系都有一则或几则传说。对傩神公傩神母的崇拜首当其冲,在其神案布局中,傩神公傩神母总是摆在最显要的位置上,傩堂戏同其它巫教一样,有着很大的变异性,它既无宗祠庙宇,又无经籍书文,唯遵照历代的习惯,凭口传心授,辈辈相传。因而,有关傩堂戏和各个神祗的传说故事,就成了他们正宗的历史文献。在传授傩堂戏的同时,必须讲述这些故事,否则,被认为是学的无头之艺。2冲傩还愿与传说传说傩神公傩神母结成夫妻,繁衍出人类。但是,繁衍出来的人类,却又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和许许多多的难处,当人类受到难处的时候,就得请出傩神公傩神母及其它神祗,帮助除邪消灾。于是,傩堂戏前举行的傩仪就作为请神除邪的中介产生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冲傩还愿的整套内容,这种神话意识,被接受过来,又依据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加以丰富和改造,就变成了崇拜祖先驱逐鬼疫的宗教12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