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练习班级:姓名:1、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材料四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1、(1)主张: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
(2)主要原因:暴政。
表现: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
(3)治国思想:存百姓(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
联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政绩: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
(5)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2、历史演进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的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1)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今人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
简述孔子和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简要评价这些主张。
(2)某中学历史课外小组在论及秦始皇时产生了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秦始皇很懂军事,他凭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会平天下;但他不懂得政治,导致秦朝短命速亡,他不会治天下。
而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以上观点太片面。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简述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中外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2、(1)主张: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主张社会要有明确分工;不同的人要备具其德;各守其位;强调人治。
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后世都产生重要影响。
(2)同意第一种观点。
因为: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王赢政通过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所以他会平天下。
但他完成统一后施行暴政,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所以他不懂政治,不会治天下。
同意第二种观点。
因为: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始皇确有雄才大略,但这不是国家统一的决定性因素。
秦统一后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他的过失在于残暴苛政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最终使秦朝短命速亡。
(3)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
他编纂的《法国民法典》,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4)个人传记、相关专著、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
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
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3、(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2)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
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3)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
他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
假如我没有利夸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
”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结束时急流勇退,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
材料二请回答:(1)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于当“国王”或“皇帝”采取了怎样的作法?(2)美国独立后,华盛顿为美国民主建设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3)材料二中图2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概述“法典”的历史地位。
(4)综上所述,华盛顿与拿破仑对本国历史发展所起的共同的作用是什么?4、(1)作法:华盛顿坚决不当国王;拿破仑接受加冕称帝。
(2)贡献:主持制定《联邦宪法》;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了总统制;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范例;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如答出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也可给分)(3)主题:法典将与时间同在,传诸万世。
(或法典的精神是永恒的)。
地位:用法律条文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
(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4)都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或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材料四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
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
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请回答:(1)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实质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社会革命和关注民生(农业、工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活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对象和任务认识的变化。
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及促成这一重大发展的主客观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是什么?5、(1)主张以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①号召植树造林,以消灭、减免水旱灾害,造福人民;②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③提出“土地国有”政策;④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⑤提出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
(3)推翻清政府,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4)变化:革命对象:由腐朽的清政府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任务:由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反动统治进行反封建斗争到反帝反封建。
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原因:①主观原因: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精神,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②客观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的影响、支持和帮助。
(5)①主旋律:坚持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②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建设中国近代化,谋求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
6、20世纪初,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都出现了“国父”级人物。
图一:中国国父图二:印度国父请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1)请分别写出上述图片中历史人物的名称:图一:图二:(2)试分析20世纪初中国、印度出现“国父”级人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他们各提出什么思想?他们斗争的方式有何特点?(4)这两位“国父”最大的贡献是什么?6、(1)孙中山,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