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5期Vol.26,No.5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 2007年10月
Oct.2007
收稿日期:2007-05-06
作者简介:夏新蓉(1970—),女,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英语及语言理论研究。
・外语研究・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夏新蓉(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 四川雅安 625014)
摘 要:根据中国当前英语使用及学习的现状,本文探讨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差异。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的使用型英语变体,是对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中性信息媒介;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使用的一种过渡语言体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必经的一种心理和语言现象。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过渡语;变体;干扰中图分类号:H31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7)05-0102-03
AStudyon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EnglishandChinglishXIAXin2rong(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πan,Sichuan,625014)
Abstract:Basedonthepresent2dayEnglishlearningandusinginChina,thispaperexplores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EnglishandChinglish.ChineseEnglish,asaperformancevariety,isaneutralmediumusedmainlyf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communicationbetweenChineseandnon2Chinesepeople,whileChinglish,alinguistictermusedinEnglishteaching,isasystemofinter2languagebetweenthenativeandthetargetlanguagesusedbyEnglishlearnersoftheChinesewhentheyhavenπtmasteredstandardEnglish.Chinglishembodiestheinevitablementaldispositionandlinguisticphenomenonoflanguagelearningprocess.Keywords:ChineseEnglish;Chinglish;inter2language;variety;interference
一、前言葛传 (1983)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榕培(1991)从“跨文化”角度提出的“国别变体”的概念,张培成
(1995)则把中国英语定位为国际交流中的使用型变体,谢之
君(1995)则强调了中国英语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的独特作用。从这些对中国英语的讨论和争鸣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语学习经历了从80年代努力学习地道的外国语言和熟知外国文化发展到90年代重视英语表达中的中国式特点的这样一个过程。然而,随着对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的特征及其属性的深入探索,人们又提出更多的质疑:1.同样是中国语言、思维、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的影响,为什么有些(有时)称之为中国英语的“特色”,有些(有时)却被称之为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2.如何分析在中国使用的英语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3.在中国使用的英语到底代表谁的文化?4.如何确定中国英语在世界诸英语中的学术地位?总的看来,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手段和国内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被学习的对立之中。因此要想更全面地探究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的特征和性质,首先要认清目前英语在中国使用的现状,然后从中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目的入手,并分别从外语教学中的英语和国际交流中的英语这两个方面探讨。二、中国英语在世界诸英语中的学术地位当今世界上的英语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专有,而是一种世界语,被当作国际交往的工具。现实使用英语的目的并非主要与英语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际,而更多的则是非英语民族互相之间的国际事务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保持一种共同的标准和范式是必然的,否则双方就会因为表达的内涵不一而造成无法沟通,进而失去了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工具作用。但英语国际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本土化(nativazation)。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被当作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英语,属于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地位相等的国别变体系列。英语诸多变体的客观存在导致了英语标准与范式的多元化,从而使非本族英语者所说英语的可理解性第5期夏新蓉: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 与可接受性的外延被逐渐扩展,更具包容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决定了各国都有各自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需要表达。无论哪一种民族在使用英语时都很难以其固有形式完全准确地表达本民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特有事物。中西民族之间思维、语言、文化的相异,英语在涉及中国社会文化的时候,也只能用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来弥补其不足,从而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如大跃进(greatleapforward)、四人帮(gangoffour)、文化大革命(greatculturalrevolution)、双百方针(twohundredpolicies)、二胡(erhu)。这些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特有事物,由于国人长期和广泛的使用,逐渐被英美人士所认同,补充并丰富了标准英语。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B.B.Kachru将众多变体分为制度化变体(institutionalizedvariety)和使用型变体(performancevariety)。前者指的是英语在一些国家已经具有法定地位,成为国家内部的一种通用语言,后者则完全用于国际交流。从我国使用英语的目的及英语在我国的功能来看,英语主要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而其在国内交流方面几乎为零,所占部分极小。按照这种划分,中国英语应归类于使用型变体范畴,其变异具有较大的不定性,常随说话人的不同环境、语言水平,以及受话人的不同态度或具体反应而变化。为此只有依附规范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保证其交际效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规范主要来自英、美英语。三、中国英语的双重属性使用英语的中国人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的熏陶下,不可避免地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造成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使英语蒙上一层中国色彩,从而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这种用于国际交流中、带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的英语就是所谓的“中国英语(ChineseEnglish)”,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愈加理解和尊重。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廉政建设(constructcleanpolitics)、风水(fengshui),气功(qigong)、功夫(kungfu)、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等中国独有的事物、意念和传统文化,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社会。这些带有中国特点的中国英语文化,大大发展丰富了英语文化和世界文化。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appropriacy)所取代。但是,我们并不能借口“适宜性”与“中国特点”,就任意编造新词或新句型,把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统统认为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属于使用型变体,由于交际目的的限制,具体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是以英语本族人或与表达者(说话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理解为标准。它的使用是出于群体需要,借用汉式思维,遵守英语规范,创造性地将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融合,具有独特性、表意准确、不可替代、淘汰率低等特点。因此,符合英语一般的语言规范,保证语言的可理解与可接受性,是中国使用英语的总前提。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中性信息媒介,从其性质上来说,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标准英语是其核心;另一方面,中国特点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英语是渐进的文化输出,世界正在熟悉和接纳中国文化,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提供了最大的关联性原则的环境。我们必须将中国英语的双重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承载了本国社会文化,又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四、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属不同语言使用范畴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提出疑问:同样是中国语言、思维、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的影响,为什么有些(有时)称之为中国英语的“特色”,有些(有时)却被称之为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大多数学者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对中国式英语持否定态度,但他们之间的界限何在,却莫衷一是。中国英语作为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国际间交流及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往。它具有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点的双重性质。以规范英语为核心保证了其作为中性信息媒介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其中国特点则弥补了英语在涉及中国社会文化时的相对欠缺,反映了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英语不仅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特色,也融入了英语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起着积极作用。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使用的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体系。其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的汉语语言和文化迁移现象,在以教授英美规范英语为目的的英语教学中被视为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学习者通过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交叉对比作用以及假设检验手段,不断重建和重组语言与形式的相互对应关系,逐渐向近似英语本族语的水平接近。中国式英语是第二语言习得创造性构造过程中的发展性语言,体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民族心理和语言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都是中国人使用的英语,都涉及到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迁移现象,因而在表层语言表达形式上有交叉之处,但它们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目的及适用范围。前者是语用交际术语,后者是第二外语习得术语,属不同语言使用范畴,具有各自的使用价值,不具可比性,不能盲目地肯定一样而否定另一样。五、结论中国外语教学应面向中国。其目的是利用外语,谈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