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摘要: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等方法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的交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本文对中国英语及中式英语的构成、形成原因以及关系探讨。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规范英语;畸形英语
第一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界定
1.1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等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等方法传入国际英语世界。

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谢之君[1]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

1.2中式英语
1.3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式英语一般是对个体的语言特征而言;中国英语是对群体语言特征而言。

前者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处于不断自我修正之中,以便习得规范的英语;后者至少在句法文本上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相适应的[3]。

中式英语是因学习者本身英语水平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出于无奈而瞎编的汉语式英语,是典型的负迁移。

而中国英语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不同看法或是独到看法,有意识、有目的地、规范地“借用各种”汉式说法。

二者都是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具有中国特点,但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其构成和适用范围远比中式英语丰富和广泛,对英语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其构成和适用范围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这种畸形语言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

第二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形成及表现
2.1中国英语的形成
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中国英语的构成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音译
2.1.2译借
将汉语词汇通过翻译手段逐词借用英语表述形式,例如:关于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的词汇短语有:four 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construct clean politics廉政建设,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等。

2.1.3语义再生
2.2中式英语的形成
中式英语主要从词汇冗余、搭配不当、词性误用、褒贬误用等方面举例。

2.2.1搭配不当
由于受汉语字面的影响,翻译中往往是更深层搭配不当的问题。

例如:
a:that theory too is a valuable ideological treasure of the party
b: that theory too is a ideological treasure of the party
其中valuable是多余的,因为在英语中{ a treasure is valuable by definition ,故本身已有珍贵的意思}。

2.2.2词汇冗余
汉语中经常使用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加重语气。

而译成英语
“农业获得丰收”,表达为“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时需要斟酌,不能逐字照译。

比如,
蛮好,若添上“in agriculture”就画蛇添足了,因为“harvest”本来就指农业[2]。

2.2.3词性误用
英语的抽象思维决定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而少用动词,汉语的具体思维则多用动词[4]。

比如,要表达“由于他没有注意安全规章,所以导致了一场机械事故”,地道的英文是“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但是多数人会写成“as he didn’t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 he caused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2.2.4褒贬误用
第三章结论
李文中(1993)认为中式英语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一种病态语言现象,其鉴别不难做到,而且可通过纠正和自我纠正加以避免,大多出现在口头交际中,当使用者将口头语变成书面语时,这种现象会大大减少。

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种现实,而不是一种假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

题目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

研究中国英语的特点,使中国英语在写作、表达上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消除中式英语的影响,不仅对推动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提高我国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作者单位:青海省师范大学)参考文献
[1] 谢之君. 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 现代英语,1995,(3)-(4).
[2] 平卡姆(美).中式英语之鉴[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4
[3] 邓炎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