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共发现油田493个,累计探明含油面积15092㎞,石油地质储量190.66×108t,可采储量54.99×108t,平均采收率29%。
在493个油田中,特大型油田一个,这就是著名的大庆喇萨杏油田,含油面积920km地质储量41.7×108t大型及特大型油田合计34个占油田总数的6.1%地质储量共112.7×108t占全国储量的59.6%。
中国80%以上的石油储量分布陆相沉积盆地中。
从地理分布状况来看,陆上(含海滩)有油田465个,占全国储量的94.7%。
海上油田28个,地质储量10.15×108t,占全国储量的5.3%。
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大庆、吉林、辽河、冀东、大港、华北、中原、胜利、河南、江苏、江汉和安徽等油区,共有油区322个,石油地质储量为148.0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77.7%。
中部地区,包括长庆、四川和滇黔桂油区,发现油田62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3×108t 占全国储量的4.8%。
西部地区,包括玉门、青海和新疆塔里木、克拉玛依、吐哈油区,共有油田81个,石油地质储量为23.32×108t,占全国储量的12.30%。
一、盆地油气聚集和分布的基本理论要点1、陆相盆地凹陷期具有一定规模和稳定状态的水体,是生物发育和生油岩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2、高速的补偿率与非补偿率交替沉积是陆相盆地成油的重要条件。
3、陆相湖盆水体的性质这烃类的形成以及丰度。
4、河湖沉积体系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叠置砂体和生储组合类型。
5、陆相盆地多种类型的有效圈闭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
(有效圈闭为A、位于或邻近生油凹陷B、与各类储集岩体(包括三角洲砂体、湖体扇砂体、洪积扇砂体、沙坝、碳酸盐古盐溶合裂缝发育区)有机的配合C、圈闭形成期早于或者与油气生成和运移期相同)6、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是陆相盆地油气聚集的显著特征。
7、盆地的地质结构控制着油气藏类型在水平面的分布模式。
(1)、断陷型裂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2)、断坳型裂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3)、复合型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4)、山间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8、在含油气盆地中多含油气结构系具有普遍意义,控制着油气藏类型的纵向分布。
9、早纵向上油气藏相态分布主要受生油岩的成熟程度和温度、压强条件控制。
二、陆相油藏特征第一节陆相湖盆的沉积特征一、陆相沉积盆地的类型1、拗陷盆地2、裂谷盆地3、大陆边缘近海盆地4、褶皱带内盆地二、陆相盆地的沉积填充形式1、大型拗陷盆地沉积填充形式1)冲积扇—辩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及深湖泥质沉积2)冲积扇—辩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及深湖泥质沉积3)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及深湖泥质沉积4)冲积扇—河流—滨浅湖沉积2、裂谷盆地沉积填充形式1)冲积扇—湖底扇—深湖泥质沉积2)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及深湖泥质沉积3)冲积扇—辩状河—三角洲及深湖泥质沉积4)滨浅湖沙滩和沙坝沉积5)冲积扇—河流—沙坝(三角洲)—盐湖沉积3、褶皱带内盆地沉积填充形式(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充填形式1)扇三角洲—湖底扇及深湖泥质沉积2)冲积扇—辫状河—曲流合—三角洲—湖泊沉积3)冲积扇—辫状河—曲流合—三角洲—海相沉积(2)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充填形式1)冲积扇—曲流合—三角洲—湖泊沉积2)冲积扇—曲流合—三角洲—海相沉积三、陆相湖盆的沉积体系1、冲积扇体系2、河流体系3、三角洲体系((1)曲流河三角洲(2)辫状河三角洲(3)扇三角洲)4、湖泊体系5、沼泽体系第二节陆相油藏储集层特征一、陆相碎屑岩储集层具有多层、薄层、沙泥岩间互的特点1)四周环山或高地作为碎屑物质供应区,以湖盆为沉积中心,呈多物质、多沉积体系向湖盆汇集。
2)湖盆规模较小。
3)湖泊水体规模小、能量小。
4)频繁的湖进湖退。
二、不同的沉积环境的碎屑的碎岩共存于一个油藏,加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1)各种沉积环境的碎屑岩里深湖区距离都很近。
2)烃源岩所占面积大。
三、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具体特征孔隙非均质性:表示储集层岩石内部孔隙大小、分布和连通状况的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表示单个油层层内垂直向上岩石粒度和物性的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表示一个含油砂体平面上不同部位岩石物性的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一套含油层系内各个油层之间的非均质性对于注水开发油田来说,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核心是渗透率非均质性,通常用以下参数来表示:渗透率级差: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之比值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标准偏差与其平均值之比渗透率突进系数(或非均质性系数):是指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之比值四、矿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复杂近物源段距离搬运导致陆相湖盆碎屑岩矿物和结构成熟度都很低。
中国中、新生代湖盆碎屑岩几乎全属长石——岩屑砂岩类,极少发育石英砂岩。
颗粒分选以中到差为主,良好分选者极少;杂基含量极高,纯净砂岩几乎不见。
这些特征进一步导致了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
五、储集层物性变化大,各级渗透率都有分布六、储集层埋藏深度以中浅层为主第三节陆相油藏原油及其他流体性质一、原油性质1)原油粘度中国有65.8%的原油粘度高于5mPa·s,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原油粘度偏高的面貌。
东部主力产油区的绝大多数油田的原油粘度全部高于5 mPa·s。
由于这一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油田较大部分可采用储量须在高于含水阶段采出。
低渗透率原油残藏原油粘度低,近年西部发现较多的亲质油油藏。
2)含蜡量与凝点3)含硫量原油中的硫一有机物形式存在。
硫是活跃元素,当超过一定量时,对管线由严重的腐蚀作用,影响原油的加工工艺和经济价值。
4)相对密度中国原油储量按相对密度分析:轻质油:相对密度低于0.87的占59.7%;中质油:相对密度0.87~0.92占21.6%;种质油:相对密度高于0.92占18.7%;5)油藏内原油性质变化二、溶解气性质三、地层水性质1、地层水总矿化度变化范围大2、油藏地层水型以CaCl2,NaHCO3型为主四、流体分布1、绝大部分原油储存于边水层状油藏(一种是在一定层断内油水分异明显的油藏,一种是油、水层复杂间互的油藏)2、古地貌、古潜山等盆地基岩油藏都属于块状油藏3、不存在大型天然水压驱动的油藏4、气顶产状类似于边水第四节陆相油藏的圈闭及断层特征一、油藏圈闭类型统计表明:构造圈闭油藏占全部储量的53.7%,板块圈闭油藏占15.6%,岩性圈闭油藏占24.3%,地层圈闭油藏(包括古潜山)占6.4%。
各个油区有所不同。
主要产油区大庆、吉林、辽河、胜利、塔里木、吐哈等油区以够着圈闭为主;大港、中原等油区以断口圈闭油藏为主;长庆、延长、新疆、四川等油区以岩性圈闭油藏为主;华北油区以断块圈闭(古潜山)油藏为主。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圈闭类型则有一定差距。
西部地区以背斜圈闭为主。
东部地区以断块圈闭占相当比例。
二、断层特征中国境内的断裂方向有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北北西—北西、北西西—东西和近东西等六组。
深大断裂可划分为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和滨太平洋断裂体系。
盆地内断层可分为四级:一是盆地边界断层;二是二级构造断层,控制着含油气构造带;三是局部构造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圈闭;四是局部构造内断层。
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四级断层或更一次级断层。
这些断层的产状,除受区域大断裂体系的控制外,局部构造因素对其影响也很大,级次越低,后者的影响愈大。
以下为几个代表性油田的实例:1、酒西盆地老君庙油田断层局部改变了油水系统。
老君庙L油藏是一个完整的不对称穹窿背斜构造,是个中国西部典型的挤压型构造。
轴向北西(290°)——南东(110°),长轴6.6Km,短轴3.3Km,北陡(倾角30°~60°,甚至倒转)南缘(倾角22°)。
平均埋藏790m,构造闭合幅度720m。
构造北翼被北西西向逆掩断层切割掩挡,南翼为边水封闭。
发育断层4组(图1),除F35平移断层不封闭外,其他对油气均有封隔作用(表1)。
北翼被多条逆掩断层分隔成几个独立断块;南翼油水边界受背斜高程度控制,而高程在断层两侧有所不同;西翼形成局部小型独立断块(F105、F101断层交切)。
在注水开发中全油藏受断层分隔形成了6个开发区。
2、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濮城构造是个被断层复杂化的长轴走向北北东,长15Km,宽4.5Km构造面积54的(图2),构造西翼陡,东翼缓,向南北两端状,有浅而深,构造倾角及隆起幅度逐渐增大(表2)。
主要断层将濮城油田划分五东、西、南三个开发区,8个断块区和52个断块(表3)断层破坏了背斜油田统一的油水系统(图2图3)然而断块区面积都大于3的,且西区濮4断块区(濮4断层以西)为油水主体,占有多数储量,仅其东侧形成一个面积不足2的的复杂断块区。
总体来说,是个受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田。
3、济阳拗陷东辛油田东辛油田是中国东部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位于济阳拗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中段,东西长约28Km、南北宽7.7Km,以探明含油面积85,地质储量约1.3×108t。
油田形成过程中具有边缘边段的特点,故发育了数百条多种级别大小不同的断层,使油田成为复杂断块油田(图4)。
其地质特点表现为:1)主断裂控制下的由多级别断层构成的复杂断裂系统,把油田分割成众多相互独立的断块油藏群体。
2)含油层系多,断块油藏之间含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
3)储集层物性、原油性质、油层产能差别大。
4)天然驱动方式与能量差别大。
①天然能量充足、稀油膏渗透、开启型强边水驱断块油藏②有一定天然能量、以中高渗透中低粘度为主、半开启弱边水驱油藏③无边水封闭型纯弹性驱的断块油藏和高粘度稠油油藏三、裂缝特征裂缝是烃类储集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具天然裂缝的储集层在中国有大量发现,除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等基岩油藏普遍发育裂缝外,以碎屑岩为主体的陆相储集层中,也有不少发现,特别是低渗透碎屑岩储集层,裂缝的普遍存在及其在注水开发中发的作用不容忽视。
1、以构造断裂为主储集层裂缝主要有两类:构造缝和成岩缝。
中国碎屑岩储集层中的裂缝以构造缝为主。
成岩缝较少,且常见的是层面缝,由于其低角度的产状,在上覆岩石压力的作用下多数难以开启,在注水开发作用不大。
构造缝中,高角度张性和张扭性缝对注水开发影响最大。
构造缝产状,受制于大地构造机制,东西部地区有所不同。
东部地区处于伸展型盆地构造体制,裂缝常以一组优势组出现,近似区域性裂缝特征。
如松辽盆地南部诸多油田中,注水开发中起窜流作用的都是近东西这一组裂缝。
西部地区属于挤压型构造机制,构造裂缝伴随褶皱形成,其发育产状受局部构造控制,在背斜中出现多组系特征,注水开发中,裂缝引起的窜流表现得更为复杂,调整控制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