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链模式”中主体性范式的转变

“项链模式”中主体性范式的转变

‘‘ 项链模式”中主体性范式的转变 

口贺平海罗诗钿 

摘要: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很严格,双方缺乏“平等主体” 

间的“交互活动”,总体上属于“独白式”单向灌输的教育范式。“项链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通过聘请其他学 

科专家和社会典范人物以讲座或访谈形式讲授课程重点专题(“项链上镶嵌钻石”)与专题讲座、访谈、讨论等形式 

(“项链上钻石的镶嵌方式”),在互动中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双重转换,在鲜活的教育形式中实现话语的转 

换,在开放与资源整合中实现从“独白世界”走向“对话世界”的转换。最终真正从教育技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 

三个方面实现“主体闯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项链模式”;主体性;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6-0025-03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 

师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批评甚多,并因此而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 

育模式,其中,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便是对原有模式 

的革新。然而,多数学者只是停留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的层面;或者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上,例如采取多 

媒体、影音教学等方式来减少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 教育模式的弊端。2007年4月,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首创 

“项链模式”,通过双向交互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打破了传 

统思政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问“主体一客体”的模式, 

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主体间性的“主体一主体”范式的转 

变。两年来,“项链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受到教育部思政司的肯定,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创新中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范式的转变 

1.传统“独白式”教育中主体性的弊端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传统“独白式”单向 

灌输的教育范式。在此模式下,作为教师的教育者和作为学 

生的受教育者,他们之间的界限很严格。教育者具有绝对的 

权威,而受教育者则被看做是纯粹的客体,是被改造的工 

具、被填充的对象。这种把“施教”和“受教”割裂开来,缺乏 

应有耦合点的传统模式,使教育者成了讲坛上的“独白者”、 

单向灌输者。讲坛上“独自式”的单向灌输教育者,因为其高 

高在上的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地位,往往会把自我看成一 

切的中心,把自我的经验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是衡量是非善 恶的唯一尺度,从而忽视受教育者的感受。在缺乏沟通与互 

动的“独自式”单向灌输模式下,不平等的地位使得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双方缺乏共同对话的平台。受教育者不但没有 

积极性,而且不能把教育者传播的意识形态有效地内化为 

信仰,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项链模式”中的主体间性 

哲学上的主体性经历了三次发展与扬弃的过程:从主 体性的辉煌到主体性的黄昏,从主体性的黄昏到主体性的 

黎明——主体间性的出场。 主体性范式的转换也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转 

变传统“主体——客体”的主体性教育方式,期望改变教育 

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以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的呆板的绝对权威式的授课方式与交流方式,以增进思想 

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接受和内化国 

家意识形态的效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因此应运 

而生,并很快在理论和教学上得到重视。 上海大学的思想政治课“项链模式”集中体现了主体间 

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针对上海国际大都市学生 

信息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上海大学深入调研大学生的成 

长需求,形成“基础夯实、教法灵活、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关键是优化资源 

配置,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 

换。上海大学积极探索的思政课教学“项链模式”,即由思政 

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的主线,将教材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 

生,构成“项链”的基底,同时聘请其他学科专家和社会典范 

人物以讲座或访谈形式讲授课程重点专题,到课堂大班精 讲,然后由青年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持 

291o 6 

学校党建s思擐教育 小班讨论。其他学科专家的讲课像“珍珠”和“钻石”镶嵌在 

“项链”的基底上。镶嵌方式可以有专题讲座、访谈、讨论甚 

至PK等。邀请其他学科专家大班访谈精讲的精彩内容经过 

音像制作,再镶嵌到多媒体课件这条“项链”上,供同一课程 的并行班使用,充分利用外请专家资源,使多媒体课件这条 

“项链”也不断地锦上添花,提升整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哪 

因此,“项链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真正从教 

育技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三个方面实现了“主体间性思 

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 

二、“项链模式”在鲜活的教育形式中实现了话语的转换 

“项链模式”注重的是“项链”上专家的“钻石镶嵌作用” 

——引导作用。在课堂上,专家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 体验与感悟,幽默风趣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轻松地 

引导式地交流与心灵对话中,学生的主体性在平等角色对 

话中激活,自觉评价专家的观点,并自我选择与内化为自觉 

的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实现了从“主客二分”的对立角色 

到平等的“交互主体”角色的转换。 

“项链模式”中角色的转换必然要求话语的转化。这是 

体现主体性平等交流的又一平台。“项链模式”话语的转化 

是从“成材”走向“成人”,从“教材”走向“教学”,从“理论世 界”走向“生活世界”,在开放与资源整合中实现了从“独自 

世界”到“对话世界”的转换。 

1.从“教材”走向“教学”,从“学科闭守”走向“学科间 

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是圣经,权威角色和话语体系 

必须向平等角色和对话话语转换,打破“范式的不可通约 

性”圆,从“封闭的单学科”向“开放的多学科”的“范式转变”『31, 即从“学科闭守”走向“学科间性”。思政是一门综合性的学 

科,思政课教师应该从单纯直白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转换为容纳多学科的更为开放的课程教学话语。同时,思政 

更是一门时代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各学科前 

沿研究,并学会从青年学生中吸收新鲜的、充满时代气息与 

智慧的话语。 “项链模式”邀请嘉宾进课堂成功访谈有一个很重要的 

前提是要求教师成为“杂家”,努力做到“学贯中西”,“只有 

涉猎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具时代性的真实而鲜活的资料,在 

课堂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时,思政课 

教师的教学话语才能在准确、晓畅的基础上富有趣味性和 

时代气息。在‘项链模式’的二十多次公开教学中,无论是主 

讲教师还是嘉宾教师都能讲大学生喜闻乐见、能解决实际 

问题的话,把抽象的理论课讲得生动形象,使马克思主义理 

论春风润物无声,而不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 

2.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2o1o 6 学校党建与霭根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实际 

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 

只“闷着头上课,埋着头搞理论”,应从致力于“精致科学的 

构造”走向“问题意识的重塑”。即应时常拷问自己:学生上 

我的课有什么现实意义?从我的课里他们得到了什么?青少 

年不是生活在单一世界中,而是同时生活在“理想世界”“虚 

拟世界”“现实世界”这三个不同的世界中。同并且思政课教 师应着重关注“生活世界”中的学生。正如黑格尔所说的, 

“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人是目的的现 

实体现就是“他们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啊。如此, 

思政课教师应体现人本主义关怀,以学生为目的,设身处地 

为学生的利益着想。这样才能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使思 

政课教师置身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境域,从“天上”回到“地 上”,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语言,主体间性的 

交流与对话才能成为可能。 

由于时代、年龄、心理、知识等特点,当代大学生时常在 

“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中自由而不乏模糊的转 

换,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多从真实可触的“现实世界”出 

发,话语中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 

着、关乎其自身利益、有切身体验又感兴趣的“活例子”,既 解释教材中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 

题,顾及他们的利益,在人本主义的关怀中与学生建立起沟 

通的平台。 

3.从“成材”走向“成人” 

从“成材”走向“成人”是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的必然与延展,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向“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环节。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 

界”,意谓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代现实紧密关联的“经世致 

用之学”。[81这一转变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拷问: 

我们是要培养仅仅懂得学科理论“知识”的“才”,还是要培 养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呢?就此而言,“主 

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成材”走向“成人”,就是要在教学 

中使学生“转识成智”。 

思想政治作为智慧之学(包含哲学、历史与常识)和道德 之学(思想品德)是关涉到能力和德性的学问。在思政教学中 

坚持“转识成智”,就是要以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培 

育学生的德性为目的。“项链模式”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 

实践。作为“项链”上镶嵌的“钻石”的专家串讲,实现了理论 

与教学上的“专”“深”“新”的结合。上海大学“项链模式”聘 

请的都是社会学、哲学、工学等方面资深的专家或相关行业 

的知名人士,其“专”“深”的理论知识往往能触及学生的灵 

魂深处,增强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专家拥有丰富的生活阅 

历,对现时代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物 

有极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在课堂上往往能以独树一帜的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