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滨海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
摘要:采用文献查阅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秦皇岛市滨海地区野生盐生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筛选出具有生态价值、园林应用价值的主要野生盐生植物17科23属24种,并对其绿化应用分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主要盐生植被类型的特点,对野生观赏盐生植物应用于秦皇岛市园林绿化的前景做了初步阐述,从而为秦皇岛市滨海地区盐渍化土壤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绿化质量、科学合理开发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滨海;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秦皇岛市
中图分类号:p748;s682.1+9;q948.113(222qh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6-1366-05
土壤盐渍化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作物生长、土壤荒漠化扩大的重要原因和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瓶颈,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1];现在全世界已有盐碱地1.0×109 hm2,并有大量的次生盐渍化土壤在不断产生[2];中国有近2.7×107 hm2的盐碱化土地,其中盐渍化耕地有6.6×106
hm2,还有超过2.0×107 hm2的盐渍化荒地有待开垦利用,是世界上盐渍土地面积较多的国家之一[3]。
秦皇岛市的海岸线长度在160 km以上,其滨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可为滨海景观园林建设提供规划参考;同时还可为沿海滩涂治理、盐碱荒地的生态恢复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本地种质资源[4,5]。但秦皇岛市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目前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在观赏盐生植物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鲜见。为合理利用和开发丰富的秦皇岛市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课题组对秦皇岛市滨海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重点筛选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园林价值的野生盐生植物,探讨了野生观赏盐生植物在园林绿化、滨海盐碱地改良及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功效与应用,为秦皇岛市滨海地区盐渍化土壤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绿化质量、科学合理开发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自然环境概况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中国的华北、东北交界处,位于北纬39°22′-40°37′、东经118°33′-119°51′。海岸线东起山海关区的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的滦河口,全长162.7 km。年平均气温10.2~12.1 ℃,1月份平均气温-5 ℃,7月份平均气温24.5 ℃。年均降水量为633.1 mm,年无霜期约181 d。秦皇岛市的土壤类型较多,其中滨海盐碱地面积为13 093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主要分布于滦河三角洲的昌黎县沿海,基本平行于海岸线展布[6]。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秦皇岛市蕴藏着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
2 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盐生植物资源的文献[7-11],收集了秦皇岛市滨海地区野生植被分布及开发现状的资料,重点选择了秦皇岛市区临海地段、北戴河度假区周边、昌黎县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山海关区沿海养殖基地等滨海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调查范围内按不同的方向选择了数条具有代表性的调查路线,沿线记载植物的种类并采集标本,对典型指示植物及群落进行拍摄记录;野外调查之后在室内进行标本及照片的整理与鉴定,并针对野生盐生植物的综合特点分析比较了其观赏特性与园林应用价值定位[12-14]。
2.2 主要野生观赏盐生植物种类及园林应用价值
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发现了丰富的野生观赏盐生植物资源,主要包括可作为花卉、草坪草和风景绿化美化树木等3种园林植物类别应用的野生资源;其中柽柳科(tamaricaceae)、胡颓子科(elaeagn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菊科(asteraceae)、茄科(solan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蒺藜科(zygophyll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唇形科(lamiace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鸢尾科(iridaceae)、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鸢尾科(iridaceae)以及禾本科(poaceae)等17科23属24种植物是秦皇岛市滨海地区自然分布的主要盐碱地植物,具有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空间分布广、抗逆性强、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是秦皇岛市滨海地区园林规划、风景绿化潜在的宝贵资源,具体见表1。
3 秦皇岛市滨海地区主要盐生植被类型
秦皇岛市滨海地区由于土壤含盐量差异形成了典型的盐碱地植被群落,组成本区域植被的植物大多数成片群集生长,以各种群落的优势种、次优势种或单种群集在一起,如柽柳、盐地碱蓬、碱地肤[kochia scoparia (linn.) schrad. var. sieversiana (pall.)
ulbr. ex aschers. et graebn.]等种类。同时从沿海滩涂伸展到内陆,盐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弱盐生植物在逐渐代替耐盐性强的植物。
3.1 柽柳灌丛
柽柳为泌盐性盐生植物,一般生长在含盐量为0.5%~1.0%的地段[15]。柽柳灌丛外貌不很整齐,植株一般高1 m左右,有的可达2~3 m。灌丛下层草本植物常见有盐地碱蓬、二色补血草等。柽柳枝条细柔,姿态婆娑,颇为美观;在庭院中可做绿篱,适于栽植于滨水、池畔、桥头、河岸、堤坝等地。而且柽柳是最能适应干旱沙漠生活的树种之一,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同时柽柳有很强的抗盐碱能力,在含盐量1%~3%的盐碱地上也可看到,是改造盐碱地的优良树种[16,17]。
3.2 西伯利亚白刺灌丛
西伯利亚白刺灌丛是海滨重盐生境中的先锋植物群落,是生长在高含量nacl盐渍土上的较为典型的植物。其分布地区生境恶劣,故常呈零星分布。西伯利亚白刺为丛状小灌木,分枝低且密集,基部常能阻挡风沙形成小沙包,可作为绿化海滩的先锋树种[18]。
3.3 盐地碱蓬群落
盐地碱蓬是分布在nacl盐渍土上的盐生植物,其群落是滩涂裸地的先锋植物群落,为海滩上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通常生长在滩涂裸地向大海方向的最前沿,直接或间接地受海水和海潮的浸泡与冲刷[19-21]。其群落外貌为紫红色,离海岸线愈近愈加鲜艳,似一条鲜艳夺目的地毯铺盖在海岸上,群落生长发育极为旺盛。
3.4 盐地碱蓬、芦苇群落
盐地碱蓬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是共生种,一起生长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盐地碱蓬生活力强、密度郁闭,形成背景,构成群落的下层。芦苇则以其强盛的地下茎侵入其间,分散或成丛成片地占据着群落的上层空间[21,22]。
3.5 杂类草型盐生植被
杂类草型盐生植被结构复杂,种类成分和种群数量大,属于海岸带盐生植被中耐盐性最差的一个类型[23]。群落里主要以盐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ex bess.)、猪毛蒿(a. scoparia
waldst. et kit.)、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laxm.)
schindl.]、蒿子(a. apiacea hance)等为优势种,伴生种有二色补血草、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矮丛苔草[carex callitrichos v. krecz var. nana(levl. et vant.)ohwi]等。
4 野生观赏盐生植物的园林应用前景
4.1 丰富城市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秦皇岛市滨海地区有着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草本、木本皆有,花、果、叶兼备,毫不逊色于常见的园林植物,它们体现本地特色,形成的景观纯朴自然、个性鲜明,而且生命力极强,可作为海岸绿地的基础绿化材料,对美化和保护环境、丰富滨海以及河岸景观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秦皇岛市滨海地区主要以沙枣、柽柳、枸杞、单叶蔓荆、肾叶打碗花、点地梅、二色补血草、海边香豌豆等盐生植物为主,这些植物的配置将会极大地增加园林观赏功能,促进植物群落多样化,同时群落结构也更加稳定。例如柽柳是最耐盐的盐生灌木(最高可在含盐量1%~3%、土壤ph大于8的盐碱地上生长)[17],能做绿篱,但在人工抚育下也可生长为枝叶茂密的独干大树。
4.2 促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秦皇岛市海岸沿线陆域现有的防护林树种主要以榆树(ulmus
pumil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杨树(populus sp.)为主,树种单调,林相单一,林分质量差,低质林面积较大,并且防护林多处出现断带、空当,致使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不稳定。而未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的趋势是从单一的树种防护林建设向多树种结合的复合型防护林体系发展,从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向多功能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发展,从单一层次的乔木纯林建设走向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层混交林发展,从单一发展林业的模式向林、农、牧、渔相结合的综合产业模式发展[24-26]。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区虽然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当地的盐生植物资源在漫长的自然界进化中,相当多的植物依然保持着耐盐的遗传特性,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27]。在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中,可在原有树种的基础上栽植柽柳、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杜梨(pyrus betulifolia bge.)、滨藜[atriplex patens (litv.)
iljin]以及耐盐的观花、观叶地被植物[28];其中,杜梨在滨海前沿种植表现为树体高大、树冠浓绿、花色洁白繁多,并且耐盐力较强(土壤含盐量1%~3%、ph 8.5仍能生长),在观赏和绿化上能形成独特的风格[29];加上野趣十足的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稳定群落结构配置,可构建理想的滨海绿色生态屏障。
4.3 盐碱地绿化设计中的盐碱地改造
现在盐碱地上绿化一直是园林绿化中较为棘手的难点,而在滨海盐碱地实施园林工程多由于受到特殊的土壤、气候等当地条件的限制,工程的工序复杂、施工难度大,与通常的园林工程比较成本高、难度大,并且成活率低[30]。盐生植物具有易成活、易管理、生长迅速、耐盐碱性强等优势,因而在盐碱地上造林绿化选择种植适宜盐碱地生长的植物、建立具有自我恢复和调节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是盐碱地绿化美化、改善其生态环境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措施,选用耐盐的园林绿化植物一方面可大大降低工程费用和养护管理费用,另一方面耐盐园林植物定植后可降低土壤中的盐分浓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为其他非耐盐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31]。
4.4 建立立体绿化景观
在滨海湿润的淤泥海滩盐碱土上,可通过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组成立体绿化景观,如种植枸杞、西伯利亚白刺、盐地碱蓬、地肤[kochia scoparia (linn.) schrad.]、二色补血草、地被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罗布麻等耐盐植物形成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