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 主讲者:王向贤 时间:2002年 3月 29日和 4月 26日

参考书目(张喜阳提供): 1、《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不幸的婚姻——迈向一个更进步的结合》 问题: 请结合我国二十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妇女运动的历史,思考二者之间的 关系。

2、《超越不幸的婚姻——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见《最漫长的革命》) 3、《非哲学的社会批判》(见《最漫长的革命》)问题:作者是如何挑战本质主义的

4、《妇女解放的政治哲学》(见《最漫长的革命》)问题:从作者对女权主义流派的评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5、《重新解读恩格斯》(见《社会性别研究选译》)问题:作者是如何分析性/社会性别制度的?

6、《女人交易》(见《社会性别研究选译》)问题:作者如何评价马克思阶级压迫理论在考察两性关系问题上的得失?

7、《性别差异与男女平等》(见《社会性别研究选译》)问题:何为女权主义者在平等问题上陷入的“两难境地”?何为作者对“超越”平等的假设?

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于2002年3月和4月举行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的读书报告会,主持人张喜阳,主讲人王向贤。3月29日主要介绍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4月26日主要介绍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报告一 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经历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中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的妇女解放理论到当代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圣西门等人提出妇女解放、两性平等理念并进行了初步尝试。在第二阶段,马克思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了妇女劣境的根源并提出了妇女解放的路线。王向贤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解妇女生活和性别制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提出了若干条提纲挈领的妇女解放路线,如妇女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进行;妇女只有参加社会劳动才能取得解放。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范畴,如历史唯物主义、劳动、阶级、私有制、意识形态等。前者主要被急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俄罗斯苏维埃和中国共产党“拿来”并投入实际应用,对这些国家的妇女生活和性别制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者则在大约半个世纪后被西方女权主义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关于第三阶段,报告着重介绍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学者们在妇女与劳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她们对家务劳动、生养育、性别劳动分工制度等做出了新颖深刻的分析,指出:妇女的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不仅生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意涵,妇女的劳动及被赋予的价值支撑了男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部分介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部分代表文章:《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性的辩证法》、《资本主义、父权制和性别分工》、《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不幸的婚姻》(作者海迪·哈特曼,文章简称《不幸的婚姻》)和《超越不幸的婚姻》(作者艾里斯·杨,文章简称《超越》),并以后两篇为例,剖析了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发展。

《不幸的婚姻》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是性别盲视的,而女权主义则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所以二者应联姻,但过去的婚姻是不幸的,所以应该改善婚姻质量。文章的精华所在是作者对男权制与资本主义之间合伙关系的分析:男人们想要妻子留在家中为自己提供个人服务,而资本家则想让除自己妻子外的所有妇女加入生产力大军。为解决男权制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这个矛盾,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后,劳资双方的男人们发展出家庭工资这一解决方式,从而调和男权制与资本主义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且分别巩固了二者,加强了二者之间的合伙关系。艾里斯·杨在《超越》中指出,《不幸的婚姻》只是一种表面的二元论,因为男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基础都是男人对女人劳动的控制。所以杨提出资本主义家长制的统合论,希望用性别分工为核心概念。

在女权理论迅速发展三十年后的今天看来,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影响巨大。一方面,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通过批判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出了许多令人警醒的分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范畴、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在她们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是打下了明显的烙印。如南希·哈特索克在她的《女权主义立场――发展女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就明确说明她要仿效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简化为两阶级、两种人、一切根据价值交换的人类模式,建立一个抽象的、两性的、两阶级的人类性别制度。这样的方法论在理论上可能精致纯粹,但必然忽视妇女是生活在多维的、网络的、历史性的现实之中。所以,七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缺点主要在于:一、总是渴望用一因或几因去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忽略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而且往往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物质生产关系,其它的原因也是由物质生产而起,所以当时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总想把女权主义嫁给马克思主义。二、在这种追根溯源中,往往将妇女本质化为受害者,且彼此之间没有差异。

最后,报告人在简要介绍了三后(后结构、后殖民、后现代)对女权主义的影响后,以《卖鱼中求地位:发展对果阿渔妇的影响》为例,指出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出现了各派融合的趋势。

报告二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在中国的发展(1949年以前)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国际共运的发展 在第一国际中没有讨论过专门的妇女议题,这本身就令人深思。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1865年伦敦代表大会上,代表们讨论了女工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工人的问题。二是马克思看到妇女在巴黎公社中的英勇战斗后,在1871年修改组织条例时,加了一条,“建议在工人阶级当中成立妇女支部”。

参加第二国际的妇女代表们自发地组织起了国际妇女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共举行过三次。讨论的重点是敦促各国社会党建立专门的妇女工作机构,并坚决要求争取妇女的普选权。

在经过多年的争论后,妇女工作机构终于争取到了存在权。所以第三国际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各国共产党必须建立妇女支部。但为了使党切实担负起领导妇女的责任,第三国际的妇女代表们通过各种策略,努力敦促“妇女工作成为党工作的一环”。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国际共运的这些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的妇女政策产生了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形成与早期实践 一、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初步理解和应用 李大钊、陈独秀、向警予、李达、陈望道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妇女劣境的根源与解放道路,基本上接受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与运动的影响 共产国际在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过程中,将第三国际的妇女运动措施传达给了中国共产党,如建立妇女支部、女工扫盲学校、托儿所,宣传社会化劳动,吸收妇女参加苏维埃选举等。国际代表马林等对宣传的极度重视等也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妇女理论与政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初步形成 经过二大、三大、四大和六大的妇女运动决议案,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理论,并由最初的禀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到适应中国国情――发动农村妇女运动,但一定要在(男)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之内。

第三部分 具体实践与理论丰富 一、1927年至1934年间的农村妇女运动 从建立苏区起,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发动了广泛的农村妇女运动,并初步积累了农村妇女运动经验。这些经验在长征后的北方根据地农村妇女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提炼,所以现在暂且略过不提。下面将根据毛泽东1930在江西农村做的调查讨论一下当中国共产党发现了男女农民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冲突的利益后,是如何在解放大业、政权和男女两性农民之间斡旋的。

苏维埃政府破除了旧式的买卖婚姻,使过去娶不起老婆的贫雇农、手工业者们娶到了老婆,从而在革命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了结婚自由,各方皆大欢喜。实行离婚自由后,许多老婆离婚跑掉,于是老公们纷纷跑到苏维埃政府哭诉。政府于是又出了一个告示,教育大家不要误解离婚自由。这幕婚姻自由的悲喜剧生动地展示了政权、男女农民是如何在婚姻制度和两性关系上交锋的。较量的结果是,男人在政权的支持下占了上锋。

二、1936年至1949年的农村妇女运动 长征后,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形成的妇女运动理论和苏区妇女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持久不懈地通过知识、权力和技术的交互作用,在北方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妇女运动,成功地塑造了新型农村妇女,并积累提炼出了丰富细致、行之有效的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妇女运动理论与措施。详见《从知识构筑的角度考察根据地妇女运动-——以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为案例》。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变革还是继续? 2003-12-28 16:26:17 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博士生 戴雪红 随着本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深入,为寻得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女权主义者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甚至有些女权主义者试 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和术语装点一下门面,以达到使自己的分析合法化的目的 。结果,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最佳状态是融和二者优势的马克思主义 女权主义(或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出现。 尽管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声称崇奉马克思主义,但她们却不赞成传统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妇女受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关系的产物,它起源于私有制并将伴随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终止。另外,她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有其局限性:比 如,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文化霸权的政治工具是工会——工厂中的民主自治。他 忽视了在家中受丈夫奴役的妇女在工厂中不可能得到平等对待的事实。葛兰西没 看到有着性别区分的无产阶级不只是文化霸权的牺牲品。事实上,男工对妇女实 施霸权的同时也受资本家霸权的支配。因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一改初衷, 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向其提出了根本的挑战:“劳动分工、阶级关系 的再生产以及社会关系的商品化等传统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问题全部被女权主义理 论‘性别化’”。而“生育权以及生育权的被剥夺,不付报酬的家务劳动,充分 的儿童看护以及可比较的价值”等问题,如今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理论 分析和政治斗争的对象。①通过不断地借鉴、批判及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女 权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熟。 在20多年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建构呈现出两条对立的发展 主线。第一条主线着重探讨了经济因素对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影响,它被认为是传 统马克思主义的延伸,因为它基本上使用同样的生产与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 等概念,但又试图表明,对于妇女的状况和家庭领域有必要做更仔细的分析。 1969年,玛格丽特•本斯通在《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应用马克思的经 济概念把家务劳动定义为生产的一种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内部激起了 一场长达10年的“家务劳动”争论。这场争论围绕着三大问题而展开:家务劳动 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家务劳动的性质是什么?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家务劳 动能否工资化?经过争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达成的共识是:无偿的家务劳 动构成妇女压迫的物质基础;劳动力再生产是妇女压迫的根源;家庭是性别压迫 的主要场所等。总之,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等理 论,对妇女工作给予了新的定义,将被忽视的家务劳动揭示出来,指明它是妇女 经济落后的关键,强调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和妇女作为劳动力后备军的特殊意义 。可是,以上论点已受到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有力驳斥。米歇尔•巴雷特(1980年 )声称,这场争论没有回答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只是妇女在家中做家务,而不是男子或一些其他类型的人们充当处于依赖、从 属和受剥削地位的家务劳动者和雇佣劳动者后备军。事实上,性别分工和妇女的 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已产生。安吉拉•迈尔斯则指责家务劳动的争论滑向 了经济主义。 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建构的第二条主线倾向 于探讨非经济因素与妇女解放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朱丽叶•米 切尔。1966年她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首次对论述妇女问题的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批评。她把妇女的劳动分为四个部分——生产、生育(再 生产)、性生活和儿童的社会化——并且指出解除妇女的压迫必须从这四种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