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1期Vo.l7,No.1滨州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ofBinzhouVocationalCollege2010年2月Feb.,2010
*收稿日期:2008-12-30第一作者简介:周俊(1982),女,四川成都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周俊1李培森2
(1.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2.重庆医科大学,重庆400016)
摘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以及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乡村教育改造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78(2010)01000403
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儒学先生梁漱溟,不仅是
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中国近代
史上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 书香世家!,
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国学功底。
梁漱溟成名甚早,未及而立之年就已经被聘为北
京大学的教授,但梁漱溟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环
境,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离开繁华的都
市走向偏僻的乡村,去追求和实践他自己的教育
思想。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创造了自
己别具一格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理论,并将其直
接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开展了独具匠心的
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是用他自
己的方式来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而苦苦探索的
思想结晶。直至今天,对于探索中国农村教育的
新模式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创新思维:真正体现伦理主义,人生向上
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
先生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 人生的意义
在创造,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有智慧就能创
造。!然而当时的教育呈现出呆板、机械、模式化局
面,梁漱溟先生对此深为不满,他认为中国当时所需要的正是创造。因为传统中陈旧的文化都已不
适应时代,而从西洋直接抄袭过来的文化也不适
用,所以只有创造自家所适用的新文化。在倡导
创造教育方面,他极力提倡休闲教育,推广社会教
育,组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设立图书馆、教育
馆、读书处、阅报处、讲演所等公共教育场所,而且
他还特别注重农民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倡农
民信仰自由。在当时封建顽固思想盛行的氛围
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的确是一种创新。此外,梁
漱溟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想的人也赞赏有加。
在∀悼念陶行知先生#一文中,他这样论述到, 他
即从事教育,在他事业里面无处不具有一般新意
趣、新作风,乃至完全新的一套。所以他手到之处
便见光彩。这是令人佩服的。!梁漱溟先生还指
出, 人富有∃可塑性%,人最活跃,有种种可能;最
要紧的是保留可塑性,时时学习,时时创新。!要做
到创新教育,关键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 融合
归一!,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实现
其教育理想,他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重视学
校书本知识与农间实际操作的结合;重视职业教
育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各级学校因地制宜地编写
适合乡民的乡土教材;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废除不
必要的条款与约束等。另外,他认为乡村教育就第1期周俊,李培森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是 在学校里读书是教育,在家庭里做活也是教育&&街上人的谈话,亦莫不是教育![1]433。具体途径是用乡农学校实现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
练、生产劳动及知识教育等,以推进社会,组织农
村,达到 政教合一!之目的。
二、终身教育思维:贯穿乡村教育实践的始终
虽然中国早有 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陶行
知的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才算毕业!,且当前社会
提倡和盛行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青
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
育一体化等都属于终身教育范畴,但在当时能如
此详尽而完整的阐述终身教育思想者,唯有梁漱
溟先生。他认为,传统旧式的教育体制将人们受
教育年龄规定在未成年前是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
需要的。因而他提出应将民众受教育的时间延
长,实行终身教育。他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
案#中详尽地论述到 吾人试一审今日社会趋势,
将见教育时间放散而延长,有事实所不得然者:现
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现有以倍
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
成年之趋势,日见重迫;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
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缺
少直接经验,效率较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
成年而后可;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
习于早,俟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
之不可。!不仅如此,在教育实践方面,梁漱溟也做
了很大努力:一是尽可能地扩大教育领域,包括学
校、课堂、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炕头等都可作教
育的场所;二是扩展教育范围、从教人员数量,男
女老少、农民、教师、官员等既是受教对象,亦可作
施教人员;三是拓宽教育内容,读书、识字、乡政、
自卫、农、工、商、贸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四是灵活
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乡规、民约、劳
动、陶冶、示范等多重方式的灵活运用。通过教育
实践,梁漱溟先生认为 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
么,而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会更会地学习。![2]梁漱溟的这些观点,与1972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
书中提出的 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乡村教育的最大
特色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就是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他的教育理论的每一次
发展,始终连接着实践活动。其教育理论的发展
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萌芽时期:1923
年梁漱溟在山东曹州进行关于 农村立国!的演
讲,标志着其乡村教育的产生。虽然其当时的办
学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有些经验仍值得学习与反思;其次,发展时期:梁漱溟开始转变对村治主张
的怀疑态度,其乡村教育理论从初创进入基本成
熟阶段,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一是应李济深之邀
南下广州筹办广州乡治学院;二是考察陶行知、黄
炎培、晏阳初等人主持的乡村教育实验以及山西
的村治运动;三是参与办理河南村治学院。通过
实践活动,他试图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
村整个建设的和谐与统一,并充分认识到中国社
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欧洲国家道路,
提出 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1]387;最后,完善
时期:以 改造乡村、再造民族!为目的乡村实践,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乡村教育理论体系。
四、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启示
(一)中国教育需要不断创新
梁漱溟在其乡村教育活动中一直倡导和渗透
着 伦理主义,人生向上!的思想。梁漱溟倡导发扬
中国传统伦理的情义精神,把人格平等的意识注入
其中。他的这一思想是对当时旧中国 人吃人!的
封建伦理礼教的彻底批判与否定。在 人生向上!
方面,它指向人生的积极可能性发展的向上,它体
现了梁漱溟教育改革的最高目的。 中国人对人类
有贡献不在别的,就在这一点。他对人类有了认
识,贡献一个人生态度给人类;他所贡献的人生态
度即:人生是应当努力向上,去圆满,去发挥,去享
用天所给他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他的身体、他的头脑、他的生活、他整个的一套)![3]265梁漱溟能
从伦理和精神视角论述教育思想,不仅是一种创新
思维,也给中国后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提
供了新的视野。这些创新思想及其实践对于当前5滨州职业学院学报第7卷
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教育必须契合中国国情
乡村教育运动不仅要借鉴外国的有用经验,
更重要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走适合中国特色
的发展道路。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教育发
展走西化道路是行不通的。他认为,西方资本主
义价值观是追求谋利赢利的个人主义,是对自身
权力至上的人生追求。而中国受传统中庸思想影
响,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上持调和持中状,不能全
盘吸收外国经验。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和西方
国家选择不同的教育改革道路。另外,在进行本
国教育运动过程中, 我们要记住这一定理:若社
会的出路在此,而教育大方向与之相符顺,便彼此
组成,同有出路;反之,若社会的出路不在此,而教
育却以此为方向,便彼此相毁,一齐没出路。![4]573
应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尊重现实国情正是
梁漱溟对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三)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中国乡村教育改革的
性质改良还是革命是走向革命顺利的关键
以文化救济中国,从农村复兴中国,这是梁漱
溟振兴中国的基本思路。他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
代文明结合起来。在乡村教育过程中,梁漱溟强
调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把中国的希望寄托
在知识分子和乡村居民的结合上。然而在指导农
村教育与建设过程中,梁漱溟犯了一个 高谈社会
改造而依附政权!、 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
动![3]573的错误。在他看来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
会,只有职业之别而没有阶级之分,因此只有建设
的任务而没有革命的对象。这种企图运用和平的
手段,以实现民族复兴、拯救农村的目的,由于过
分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导致他在认识中国乡
村问题上的片面性。当时的一些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进行了批判, 梁漱溟
把中国整个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简化成农村问
题,简化成抽象的∃人%的教育问题,没有与中国的
民族革命运动联系起来,亦没有与侵略中国的帝
国主义者根本对立的意义![5]。后来梁漱溟先生
自己也发自内心地说, 共产党可佩服之处甚多,
而我最佩服的则是其群众运动。我尝叹息,自古
以来有群众,自古以来亦有领导,但却没有领导与
群众结合像这样好的。过去我亦有依靠群众之
意,但比起他们来,那就太肤浅了。至于向群众学
习,虽作风偶有类似,只是偶有而已,绝未把它作
一信条。今后我如作群众运动,首先要改的就是∃我来领导%那个观念![4]873-874。
今天我们不能因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运动的失
败而否定他的思想与成绩,他的现代化理论具有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他试图超越欧化和
俄化的乡村建设理论,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
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5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4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911.[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6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李紫翔.中国农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J].新中华,1935,3(18):85.(责任编辑郭晓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