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f。国校医2006年2月第20卷第1期ChinJSchoolIMctorFeb2006Vol20NoI

105

论都应被研究发现所支持。36研究结果可以被放大到多走范围的人群中一个研究内在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更大范围人群的基础之I:。要评估一个研究是否具有外在的真实性,也就是可适用于多大范围的人群,需要考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组成等因素。以上内容是修改后的RichardMonson纲要,以及AschengrauA和SeRgeGP的说明。我们使用RichardMonson卦9要,除了评判杂志上的流行病学文献外,还可以用它来评判自己的文章是否达到了优秀论文的要求.是否存在不足,该如何完善,从而提高自己沦义的质量。(本文主要内容编译于AschengrauA和So_ageGRCritical

ReviewofEpidemiologicStudies,EssentialsofEpidemiologyinPublicHealth[M].Sudbury,MA:JonmandBartlettPublishers,2003348359)

[编辑]亓安剐

文章编号]1001—7062(2006)01—0105—02[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甘草;分析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芮春兰我国是世界E认识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国家。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传统医学认为其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血、缓急止痛、嘲和诸药等功能.故有“十药九草”之醴。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yrrhizaLinn)多种植物的根和根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其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尔甘草(Guralens如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L)。随着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人if]xq甘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摹酸等成分,具有广泛的牛理活性_lJ。,l化学成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r大量的曰f究。王晓强荨…2运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黄甘草、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坎甘草变种(G.glabra"CarglandalijMa)中所含的甘草苷、异甘草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忖草苷的含昔在胀果甘草中最多,黄目‘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及欧甘草的含量依次降低;异甘草苷的古量在黄甘草中最高,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含量依次降低。宣春生…3等自1[1两甘草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发现它的化学成分与乌拉尔H草化学成分十分接近。其中鉴定出6种化合物:①蔗糖(sucrose),②4’,5,7三羟基一8异戊烯基黄酬(4’,5,7trtbydroxy8一Prenylflavone),③异芒柄花甙(isoonoben),④47,7二羟基黄酮(4’,7一dthydroxyflavone),⑤Iiquiritin,⑥3—8一羟基11氧化齐墩果甙。其中化合物⑥为首次报道的新成分,被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甙甲二正作者甲位J作者简介]收稿口期南京理工大学医院(江尚、南京210094)芮春兰(1971),史,江苏南京人,丰管药师,奉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制剂研究。2005——08——17[讲座]丁醇(di一19.一butyluralsaponinaesters)。许旭东¨1等从黄甘草根及根茎中分别分离到4种化合物,鉴定为甘草查尔酮甲、glabml、白桦脂酸和8谷甾醇,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2000年李伟东、阚毓铭f5J首次从江苏刺果甘草中分离m十六酸,同时还分离出其余2种已知成分芒柄花索和异甘草素。2000年张继怕。等苗次报道刺果甘草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亚油酸乙酯(3277%),十六烷酸乙酯(1002%),2、3、7i甲基一奎烷(64%),5一甲基一二十一烷(574%),二l‘三烷(3.80%),1一环己基壬烯(3.70),:I‘烷(363%),十八酸乙酯(359%)。朱绪民"}等首次报道白乌拉尔甘草(G13vyrrhizaU1"61lensis)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一新二萜皂药,其结构鉴定为30[SD葡萄糖醛酸甲酯(1—2)口

D葡萄糖醛酸]24羟壁一U草内酯。此外,还有儿个已知成分:2个i萜皂药,2个香且素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上爱国、冯孝章…从水H草醇提总碱中分离得3个化合物,分别攀定为①rhazidigenine,②水H草酸(咖眦mjcacid),③反式芥了酸甲酶(ctrmls—sinapicacidmethy[ester)。化合物②为新化合物,①和③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国内学者对甘草甜索、甘草黄酮类成分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黄酮类有:夏佛托苜(schaftoside)、异夏佛托自:(isoschaftoside)、佛柬心苷(violanthin)、异佛来心廿(isoviolanth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L9J、芒柄花皆(ononin)、4’,7一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navone),甘草黄

酮A([icoflavoneA)等;异黄酮类有:异芒柄花苷(isoononin)、黄甘草苷(glycyroside)、黄甘草异黄削A(eurycarpinA)、H草异黄酮A(1ieoisoflavoneA)、黄甘草异黄酬B(eurycarpln—B)、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等【加o;奁耳酮类有:什草查耳酮A(1icochalcone)、异甘草苷(imliquiritin)、刺果甘草查耳酮(glypallichalcone)等;二氢黄酮类有:甘草苷(1iquirtin)、Ⅳ一0己酰基甘草苷、甘草素(1iquiritinin)等_11I。

甘草甜素是从甘草中分离出来的三萜类成分,又称H草酸(glycyrrlfiziacid.GA),分子式c42H62016【12],可水解产牛2分了葡萄糖醛酸和1分子(1813)甘草次酸(glycyrrhezieac甜)。甘草酸须通过甘草次酸及葡萄糖醛酸发挥作用。什草

 万方数据·106·中国较医2006年2片第20卷第1期ChinJSchoolDoccofFeb.2006Vd20No1

甜索的商品名为甘草酸的铵盐或钠盐。甘草甜素已用于处理输出用的血制品以预防因输血而引起的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已获美国专利【”j。另外.高发奎【H1等首次从甘草废渣提取物中鉴定出了具有生理活性的亚麻酸乙酯。

2分离定量方法为了评价药材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近年来国内对甘草及其制荆中的化学成分分离定量方法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主要方法如下。21高效液相色谱'a(HPLC)用此方法测定甘草及其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回收率均好,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李章万【“1等分别用离子对色谱和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甘草和4种台甘草的中成药中甘草酸含量,并对2种色谱条件及样品的处理进行丁比较,认为离子对色谱法的分离度优于离f抑制色谱法。王荣115J等以HPLC法测定了7种H草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

Zorbax—ODS(4.6n1Fflt×25crn)色潜柱,流动相乙腈:乙酸

(38:62),SPD一2AS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38nm。任蔚萍¨纠等用HPLC法澳4定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同时应用此方法对6份不同产地甘草的甘草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以YWGC埘(250nm×416

ram.10肿)为分析柱,乙腈:

0.5%醋酸(1:4)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K276

nm。周燕11副等采用高效渡相色谱魇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甘草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此法可将三萜、黄酮及香豆索等5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地分离,根据紫外光潜可大致判断』E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再由串联质l普获得进一步的结构信息,进而推测其中22个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

22薄层扫描击(TLCS)石力夫【”1等片j双波长扫描法测定了多批甘草浸膏和甘草流浸膏巾甘草酸的含量,并沿用药典的重量法进行_r比较,认为TLCS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且测定结果与蘑量法之间存在恒定的内在关系。薄层条件:硅胶(;F254、0.5%CIVICNa板,正丁醇一冰醋酸水(4:1:2)展开,(28—9000型双波长飞点扫描仪,254llnl,紫外分析仪:x

254nm,h300nm,反射法锯齿扫描,狭缝10111-11,扫描步距01nm。23三维高效液相色谱i锥高效液相色谱法所用仪器为三维高效液相色谱仪,绘制的三维谱为紫外区全波长立体吸收谱,用丁中药的定性鉴别准确可靠。陈发奎_l刮等对牛黄解毒片、加味逍遥散采用D—HPIr进行定性鉴定以及对指标成分甘草酸等进行了定量测定。24气相色谱法((迁)张继抽’等采片j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崩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刺果甘草化学成分进行r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而积归一化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卣分含量。Jf他的测定方法还有许多,.如Hr№rman酸沉淀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uV)、红外光谱直接定量法、示渡相谱法等。3结语甘草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药,随着其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化合物。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甘草的研究也从宏观走向微观,宏观与微观融合发展,既涉及复方应用,又涉及基因分析。有关甘草及其复方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已开展较为广泛,但甘草化学成分的微量鉴定及其临床作用机理和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先进的分离技术不断应用到研究中来,相信还会有更新颖、药用价值更高的先导化含物被陆续分离鉴定出来。[参考文献][1]苑可武,扬渡甘草酸的挺取和精制法概述[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7):362—364.[2]土晓强薄层光{芹度法测定甘草巾片H草甙的含量[Jj药物分析杂志,1990,5(1):25—27(3J宣春m,赵小红.冯福盛,等山西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A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L2(2):18[4]许旭东.候翠英.张章梅,等黄甘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t1,药杂志,1997,22(11):679[51李伟东,阐毓铭刺皋H革化学成分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㈣O,16(4):22316]张继,乌君奠.杨永利,等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巾国药学杂志,2002.37(12):902【7J朱绪民,邸迎彤,彭树林,等乌拉尔甘尊·J,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2003,34(3):199[8j王爱罔,冯孝章水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曲,2003,34(5):390【9J张梅,许旭东,胡碧煌,等尊甘草异黄酮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7,32(4):301304f10]沈凤嘉,胡盒蜂,虞亚川,等.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572574[11]邹坤,傅乃武胀果甘学抗氧化括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1996,5(4):182185[12]李铁民,粱再赋H革甜索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晨[Jj中草药,1993.24(9):553—554[13]Nak幽imaH,Matj,ul7r.Yoshldao。eca【.Ancwanti。huHmm.munodeoeienWvirussubstancegtycyrrhizinsulme:endowment

相关主题